1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省市课程计划,结合通化兴华教育中心“2016年教育教学工作要点”、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具体内容如下: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二、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强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队伍及科学的评价体系。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三、教学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利于他们成长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进行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广泛地发展。3、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4、因地制宜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要体现地域特色。本学期要结合通化山区的特色,从其地域特色、历史与文化及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等方面来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新的学科拓展类课程。四、校本课程组织机构组长:3副组长:组员:五、课程实施过程和具体工作安排(一)、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校本课程定时间、定课表、定教学内容、定授课教师。1、时间:每周三下午七、八节课。2、校本课程的开设纳入课程表,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日常学科课程的管理等同。3、课程门类:共设置音乐类、体育类、美术类、信息学奥赛类、科技类、小记者类及学科类,七个门类25个课程班。音乐类:管乐、舞蹈。美术类:电脑绘画、国画、刀画。体育类:篮球、足球、毽球、羽毛球、花式跳绳。信息学奥赛类:信息学奥赛班、电脑动画。科技类:探索人体奥秘、生活中的化学。书法类:软笔书法。4学科类:文学写作、中国趣味文化、长白山历史与文化、数学与生活、寻访文物古迹之通化、探寻长白山地区珍稀动植物、现代礼仪。4、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任校本课,对在某专项学习中表现出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三)、校本课程定教学目标1、各类校本课程突出特色的培养目标,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按照通化市教育局要求,以“通化市红色教育基地”、“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长白山历史与文化”、“通化特色”等为核心,开发和实施相关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地域特色。3、通过选修门类丰富的校本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工作提供日常指导,为我校创办省内一流学校提供前提与保障。(四)、校本课程的实施采取师生自愿、灵活的方式开展。1、学校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主动开发学科拓展领域的教学内容,主动承担校本课程,促进学科教学向更深、更广泛的领域发展。52、学校倡导教师积极挖掘自身兴趣特长,并通过教师的表帅作用影响学生,使更多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3、学校采取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课,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六、课程评价1、日常考核评价。校本课程要和学科类课程一同纳入课程表中,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学校要对教师上课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师的月工作质量考核之中。2、学生学习评价。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至少2次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之中。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课堂表现突出、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班级之星评比中优先考虑。3、学习效果评价。凡选修校本课的学生参加县级以上级别的文体活动、信息技术大赛及其它相关比赛,取得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指导教师考核之中,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七、课程实施保障61、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校本课检查考核机制,由教务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落实与考核。2、保持校本课任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和部分动态管理,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及管理培训工作,提高课程管理水平。3、学校尽最大努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提供场地、资金及其它相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