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而其积极的影响则是潜层的,并且后来逐渐显现和加强的。作为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新文学的形成而产生积极影响的是中国近代文学。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所主张的“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等,从文学观念、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新文学的初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1917年~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二)1927年~1937年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三)1937年~1949年政治分野与文化反思时期(四)1949年~1978年政治与文学一体化时期(五)1978年~1990年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时期----------------------------------------------------------------(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二节1917~1927:文化整体批判时期的文学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次提出文学变革的主张。2月,陈独秀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更激烈的呼应文章《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开始和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废除文言文、建立白话文,反对“非人”的文学而建立“人的文学”。新旧文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新文学阵营通过与以林纾等人为代表的国粹派、以梅光迪、吴宓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多次论争,最终确立了主流地位。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人。7月,另一个有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立,发起人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稍后,新月社、语丝社、莽原社等相继成立。五四文学以西方现代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为构成基础,对旧文学和旧文化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表现出了初生的活力与幼稚。受传统社会的专制政治的压制和封建礼教的影响,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所欠缺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思想史基本上是宗法观念对个人意识制约的历史。而关于人的本体价值的认识过程不过是那部浩瀚伦理巨著的简短序言。中国第一代现代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主题的追求,呼唤“人的解放”。最早发出这一声音的是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胡适的诗集《尝试集》(1920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而稍后鲁迅的创作则是这一主题的最强音,他的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的历史,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以叶圣陶、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文研会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写实主义“问题小说”作家群,与鲁迅的思考相一致,从更广阔的视角提出了“人的主题”;与此同时,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身边小说”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20年代初,王鲁彦、许钦文、许杰、台静农等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意识为尺度,描写故乡农村自然的美丽和社会的黑暗,被后人称之为乡土文学,其思想内容成为五四文学主题的继续。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人先后以“杂感”的形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化批判和社会批评文章。这不仅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而且也为中国新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杂文。其后的朱自清、冰心、丰子凯、周作人等人,以优美的抒情见长,提供了另一种现代文体——“美文”。这两种散文文体就其作品的内容来说,可能是五四新文学中对比比较鲜明的两极。杂文是新文学中时代意识和批判意识最为强烈的文体,而美文则可能是新文学中批判意识最为淡漠的文体。这可能是由于两种文体的审美原则的本来原则所致,在体现五四文学的成就和特色上,二者的价值都是不可忽视并且是不可替代的。1926年,徐志摩主编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以此为阵地,形成了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为主体的新月诗派。这个诗人群体在思想上表现为一种抽象的西方现代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融合,而在艺术上亦表现出东西方诗美原则的融合。继承了五四文学的人文精神,并以新的格律诗的主张和实践弥补了中国新诗过于散漫的不足。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五四新文学是一种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革命。它存在的前提便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反叛,它在反传统的过程中获得生命并确立本质。1927~1937:文学的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1927年4月,由于蒋介石政治集团进行血腥的“清党”行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这一政治事件迅速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现代作家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分化,文学主题发生转化。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30年代文学”。1928年初,成仿吾、李初梨、冯乃超等后期创造社成员以及钱杏村等太阳社(1928年成立)成员,在苏俄文学和日本左翼文学的影响,主张建设“革命文学”,提出由“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化。“革命文学”的主张是以否定五四文学为前提的,因此,倡导者们从一开始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第一代著名作家。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论争。在中共领导阶层的直接介入下,双方暂时停止论争,于1930年3月2日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革命小说”的创作是左翼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两个活动。左联以《拓荒者》、《萌芽》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宣传和介绍苏俄、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在此之中,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的译介工作引人注目。与此同时,左联还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以及“自由人”、“第三种人”等进行了不无偏颇的论争。从整体说来,左联在文艺理论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文学创作本身。在有限的创作中,革命小说的影响和争议最大。蒋光慈是革命小说的始作俑者,1925年便创作了日记体小说《少年飘泊者》,其后又有《短裤党》、《田野上的风》等问世。革命小说在题材和主题的选择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成为了中国社会革命的证据。而且,其受人指责的“革命加恋爱”的模式,也表现出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主题向30年代阶级解放主题过渡的形态以及知识分子人生历程的真实状态。但是,革命小说在艺术上总体说来是不成功的,公式化的构思,主观化空洞的叙述,使作品缺少艺术感染力。真正获得艺术上成功的还是后来张天翼、艾芜和沙汀以及后来茅盾的小说创作。左联的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殷夫和“中国诗歌会”(1931年成立)蒲风等人的红色鼓动诗作为时代政治的反映,成为历史的记录。而洪深的话剧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左联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是复杂的。总体上说,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的意义。而其组织活动也存在着政治的盲动性和思想的宗派性,这极大地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与左联比较靠近,亦可以称之为左翼小说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在这一时期也是值得重视的。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内地的东北文学青年群体。其中,萧红、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等人以深沉的笔调描写东北民众的不幸生活和抗日情绪,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最能代表“30年代文学”成就的是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自由主义作家群是指左联作家和国民党当局御用的“三民主义文艺”、“民族主义文学”之外的作家的创作。在这一作家群中,除了巴金、老舍、曹禺等著名作家之外,还有京派小说、海派小说、现代派诗歌、“论语”派小品文等作家及作品。巴金是五四人文精神的真正传人,他继承了鲁迅等人文化批判的思想,《家》等小说所表达的仍是一个“人的解放”的时代主题;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等作为现代市民小说的代表,表现出一种平民意识和复杂的文化观念;曹禺的成名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现代派诗歌是继20年代初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为代表的象征诗之后,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典范。现代派诗人除戴望舒以外,还有“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林、李广田)、废名等人。他们改变了早期象征诗单纯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倾向,吸收了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手段,使外来诗歌艺术中国化。京派作家是20年代后期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之后,活跃在北京一带的作家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等人以《水星》、《现代评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北方作家群。京派的存在,具有以下两种意义:第一,以对乡村中国的深情叙述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这是京派作家与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的最大不同。这种反思既是对五四文学的承继,又是对五四文学的批判。沈从文等人一般都有一个自己情之所系的乡村境界,这是他们所认同的人生世界,也是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文化的价值判断再也不象五四文学那样明确、单一,而是有着某种程度的传统和乡村回归意识。通过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比,使中国新文学的主题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京派作家的创作把鲁迅等第一代现代作家所开拓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加以简化,更加注重民族道德人格的反思和重塑。而其中乡村社会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大多成了他们最终的理想境界。第二,确立了一种抒情性的写实主义风格。京派文学是作家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一种主观想象;是一种浪漫又是一种实在。纯情的乡间少女和睿智的山野老人,常常成为京派作家笔下的形象系列。自然化的性情和民间性的意识使作品长于抒情也长于叙事,创造了一种与当时革命小说和海派小说迥异的审美风格。海派小说是指30年代前后以上海为中心、以《无轨列车》、《现代》等刊物为阵地,具有浓郁的都市风格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这一流派的形成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当时被左翼人士称之为新感觉派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多以上海大都市的现代生活环境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