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开卷之篇,因其庞杂的信息和毫无趣味性的论述语言,让不少考生视为畏途,虽然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但正答率历来很低。那么,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怎样快速读懂这类文章,有效捕捉文中关键信息,准确解答题目,成为广大师生的迫切需要。本专题为此结合近年高考专家的备考经验,推出两遍读文法:第一遍“抓特征——理层次——圈画关键信息”;第二遍“明论点——找论据——分析论证关系”。突破点一抓特征——理层次——圈画关键信息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读文指导,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B项答题依据)。②从空间维度来看,(A项答题依据)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③从时间维度上来看,(A项答题依据)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C项答题依据),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C项答题依据)。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C项答题依据)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④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一、抓特征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文章首段第一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气候正义”,在结尾处归纳了“气候正义的内涵”。读文指导二、理层次文章共4段。第①段提出论题,交代“气候正义”提出的背景。第②③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谈气候正义涉及到的方面。第④段是总结归纳,得出气候正义的内涵。三、圈画关键信息1.年代时间,如2000年前后,这是背景信息。2.修饰限制词语,如“主要”“至少”等等。3.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因而”“也”“同时”“其目的”“总之”等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C[现场纠偏]答案采样D+0分失误分析考生没有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与思路。该题不得分。[满分策略]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①“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涉及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思路与方法。②“不正确的一项”从选误的角度,选出其中一项。第二步:准确读文,找出选项依据选项依据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文章第②段是“从空间维度来看”,第③段是“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这一维度又分为“从消极方面看”和“从积极方面看”。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原文:“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原文:“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参见“理层次”部分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第三步:综合分析,选出正确答案从选项与原文中的依据的对比看。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作者的观点是立足现在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答案:__C__突破点二明论点——找论据——分析论证关系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A[现场纠偏]答案采样B+0分失误分析考生没有理清本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该题不得分。[满分策略]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①审题干:“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指明考查的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关系,应从“三要素”角度审题;“不正确”是选择方向,从选误角度思考答题;“一项”是数量限制。②审选项:A项“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考查对论证手法的判断;“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考查对论题判断。B项“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考查论证思路;“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考查对论点的判断。C项“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考查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例证关系。D项“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考查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判断。第二步:准确读文,找准选项依据文章共3段。第1段,由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重合,提出设想“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文中虽提到“元代”的情况,是假设论证而不是对比论证。是A项的命题点。第2段,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民窑崛起;进入商业化模式后,几乎一统天下;与“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后,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时尚。是B项的命题点。第3段,先提出观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由此推出“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是C项的命题点。D项是就全文整体论证结构与思路的概括。第三步:综合分析,选出正确答案文章第一段没有“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而是思考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与青花瓷的黄金期重合的原因,由此推出,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由此看来,“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答案:__A__突破点三用好三重比对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