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别:编号: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主持人:杨庆昌工作单位:梁山县徐集镇教办申报日期:2012年6月15日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1填报须知1.按照《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课题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政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高级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同行高级科研人员推荐。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3.“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过济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并已结题;B主持济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但未结题;C参与济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D未参与济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人只须在“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栏上填上序号“A、B、C、D”即可。4.课题论证应充分。5.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明确。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7.《申报评审书》所规定的有关栏目均须由课题主持人用黑色钢笔填写或打印。《申报评审书》可到济宁教育网站教科所专页上下载(网址:点击首页中“科室主页”栏目中的“教育科研”即可)。2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主持人姓名杨庆昌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7年5月行政职务教办教研员专业技术职务小教一级研究专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最后学历本科最后学位学士“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D工作单位徐集镇教办联系电话15106795778E-maillsxyqch@163.com通讯地址梁山县徐集镇教办邮政编码272614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研究专长在课题组中的分工吴金凤小一徐集镇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实验、收集整理材料杨东孔小一徐集镇潘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实验张宪勇小一徐集镇二中心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实验仇念章小一徐集镇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小学语文实验刘春梅小一徐集镇二中心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小学语文实验薛香菊小一徐集镇杨楼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小学语文实验李玉荣小一徐集镇潘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实验3课题主持人“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教育科研情况主持的哪一级别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完成情况2007-2009年成功主持《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县级课题研究;在教改实验方面,按照县教研室及镇教办的安排积极实践新课程,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曾被评为市师德模范、县教学能手,多次参加县级赛课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论著论文或论著名称发表报刊杂志及日期出版部门合作人《优化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报》2008年2月28日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杨东孔《浅谈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7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会吴金凤《满分作文周计划》三维设计2007年3月光明日报出版社高兆峰金华4推荐人意见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且主持过市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推荐意见要从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陈述。推荐人姓名吴华德专业技术职务中教一级研究专长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徐集镇教办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推荐意见:该课题的主持人,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修养,较强的组织能力,科研能力超群,完全有能力胜任本课题的主持工作。推荐人签名:吴华德2012年6月15日推荐人姓名盛庆喜专业技术职务小教高级研究专长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徐集镇教办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体验性教学研究》推荐意见:该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胜任本课题的组织研究工作。推荐人签名:盛庆喜2012年6月15日5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另外,我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全国闻名的“挂车之乡”,基于从事建筑和挂车行业人员比较多,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再加之受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镇实际的学困生转化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尊重学生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类型;2、探索不同类型学困生的转化措施;3、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最大限度帮助学困生脱困,使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善。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6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观。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1、建立基于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问题研究2、建立基于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问题研究的评价体系3、开发出操作性强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困生分析与转化资源4、对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学困生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7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所在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健全,功能室齐全,为教育科研的开发提供了物质的保证。2.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县教科室、教办及实验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教改科研工作,对教改科研工作从来没放松过。3.拥有较好的师资队伍本课题组的教师是一支年青又有经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证。4.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一直以来的学困生的转化的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将采取“实验——总结——反思——提高——推广”这样的手段进行研究,把理论学习、个案研究、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8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一、课题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我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选题理论的依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学观点;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镇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镇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农村小学本学段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班级文化等)。(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1、子课题的设计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文献、以往经验对各学科学困生进行归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2、具体研究内容(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等。(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9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第一阶段2012.6—2012.9准备阶段申报课题,立项、学习有关理论。第二阶段2012.10—2012.12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调查了解现状,形成方案。第三阶段2013.1—2014.2实施调整阶段。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