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姓名:谢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戴艳萍20081201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作者:谢秋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向阳.杜影雪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山东经济2009,25(2)近年来,随着全球以及中国资产价格的连续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被普遍作为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解释.流动性过剩是长期以来诸多经济变量间的失衡和经济结构的缺陷通过货币供应量路径传导到实体经济的结果,过度的货币供应量沉淀在经济体系导致了流动性过剩.论文探讨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流动性与资产价格泡沫有一定的相关关系.2.学位论文聂晶我国流动性过剩及其资产价格效应研究2007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也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近年来,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峻,并呈现泛滥之势。主要表现是银行体系的存款资金严重过剩,即金融机构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行为难以抑制,银行不断进行信贷扩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过热,尤其是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在空置率高居之下仍保持了较快增速;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价格空前高涨:房地产价格依然保持持续上升,股票价格2006年底起出现大幅上涨。流动性过剩主要是在以下内外诱因的影响下导致的结果:首先,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货币流动性过剩,这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在过去几年中长期奉行低利率、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世界各主要国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强劲的结果;其次,大量预期人民币升值和投机于当前火爆股市的国际投机热钱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我国,大幅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第三,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虽然已进行改革,但是仍然缺乏灵活性,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被人民币汇率政策所“挟持”,独立性已经越来越被削弱,而“双顺差”的持续增大导致外汇储备过多,进而导致外汇占款渠道的货币供应量过度发放;第四,资本与劳动的分配结构失衡,导致社会总生产与总消费失衡,进而导致过度依靠外需增加了外贸顺差;第五,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失衡,这也导致了长期的贸易顺差;第六,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存在结构性失衡,这导致社会资金无法及时转化为资本金,所以大量沉淀在银行体系,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根据原因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路径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也就是说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长久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机制的缺陷通过货币供应量路径传导到实体经济的结果。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流动性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个方面推高了我国的资产价格。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在房地产市场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形势下推高了我国的房地产价格,货币供应量的超额增加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房地产价格上涨具有财富效应,基于永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及LC-PIH模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价格上涨还会在托宾q效应下通过投资渠道进一步传递到国民经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额增加,从而带动其产业链上的建筑材料、钢铁、煤电、运输等行业共同发展,通过刺激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蔓延到股票市场,在“虹吸效应”的作用之下,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吸引了巨额资金的涌入,还激活了大量原本沉积为居民储蓄存款的货币流入股市,过多的货币追逐股票资产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暴涨,货币供应量的超额增加与股票价格的上涨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股票价格具有财富效应,并通过消费渠道传递到国民经济:股票价格上涨产生正向的财富效应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股票价格下跌产生负向的财富效应导致国民经济下降。而且,股票价格的上涨还具有托宾q效应,它通过投资渠道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资产价格的变动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偿还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到提供信贷的主体——银行的经营状况,从而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影响。在此作用下,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容易引起信贷水平的相应变化,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加系统风险。资产价格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信贷扩张陷入恶性循环,资产价格非理性膨胀,逐步形成泡沫;第二阶段,资产价格开始下跌,银行减少信用供给,刺激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第三阶段,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形成大量银行坏帐,进而危及整个银行体系安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由于面临升值压力而超额发放供给供应量,进而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逐步膨胀并破裂,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不断恶化影响了资产价格,进一步导致了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房地产市场上,在房屋价格高涨的同时,房屋空置面积也在同步增长;并且,还出现了房价和房屋租金互逆的非正常走势,这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先兆。在股票市场,开户数剧增,成交量剧增,股市指数也在剧增,这推动了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市盈率已经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一切都在显示着股票目前非理性上涨中隐藏的泡沫成分。因此,当前的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一方面,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高“银行依存度”路径威胁着我国银行体系信贷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资产价格泡沫化也将严重阻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抹煞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当前已取得的成果。日本的历史教训应作为我国的前车之鉴。当前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对策,治理流动性过剩,防范资产价格泡沫进一步膨胀。从短期来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以分流过剩的流动性;从中期来看,拓宽人民币汇率波幅,以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加快人民币升值,以降低国际游资基于升值预期的投机需求。改革汇率制度以减少外汇占款渠道的货币供应量投放;从长期看,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以优化经济增长机制。本文得出的结论:①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长久以来国内诸多经济变量间的失衡和经济结构的缺陷通过货币供应量路径传导到实体经济的结果,过度的货币供应量沉淀在经济体系导致了今天的流动性过剩;②资产价格上涨具有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并分别通过消费和投资两个渠道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③资产价格泡沫将会对我国的银行信贷资产和证券市场造成不利影响;④目前我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是由于过剩的流动性资金所引起的,所以在治理泡沫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抑制并降低流动性上,通过治理过剩的流动性进而控制资产价格泡沫。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近年来,有关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的关系,资产价格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已有了大量较为成熟的研究。但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仍属一个较新出现的经济现象,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①以流动性过剩做为研究的起点,通过货币供应量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相联系,并做了具体深入的实证分析,得出“流动性过剩是目前推高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原因”的结论。②建立起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金融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3.期刊论文张明.ZhangMing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世界经济2007,30(11)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事实.如何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流动性过剩的源头以及流动性过剩将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什么影响,成为目前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衡量了流动性过剩程度,并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祖国大陆与台湾和香港地区、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实施了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流动性的国际传导刻画了当前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流动性过剩已经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并可能引发未来的全面通货膨胀.一旦流动性过剩发生逆转,将会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严重负面冲击.4.期刊论文冯彩.FengCai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及调控建议-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5(2)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股市和房地产为载体的资产价格泡沫.本文研究了这一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而由此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和国际资本流入则是资产价格飙升的直接原因.为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严重后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转变投融资体制、完善汇率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等宏微观调控建议.5.期刊论文冯彩.FengCai内外失衡背景下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当代经济管理2008,30(3)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股市和房地产为栽体的资产价格泡沫.文章研究了这一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得出结论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而由此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则是资产价格飙升的直接原因.为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提出了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转变投融资体制、完善汇率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等宏微现调控建议和措施.6.期刊论文刘佳.LiYan.袁媛.LiuJia.LiYan.YuanYuan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特区经济2008,(7)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流动性过剩是什么,流动性产生的根源有来自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流动性过剩严重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推动CPI指数上扬,造成股聚审场、房地产市场泡沫.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传导机制.7.学位论文张有我国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研究2008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概念出发,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内容,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表现以及成因。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银行“存差”屡创新高、飞速上升的货币化率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归结为货币投放失序、内外经济失衡以及相关制度低效等几个方面,因此,针对流动性过剩,除了加大宏观层面货币回收力度以外,还必须配套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更合理经济制度的安排。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除了给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外,还可能催生金融体系日趋复杂背景下的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是金融危机。因此,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宏观调控是现实必然选择。如果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范式以及中央银行的价值偏好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追求物价和金融双重稳定的目标前提下,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式下,在中央银行当前承担抑制经济过热、遏止通货膨胀任务的现实条件下,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就是合乎经济理性的,完全可以将其纳入到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操作框架中去。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管理的核心变量是货币政策工具,当前我国货币当局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实施流动性管理操作。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在回收流动性的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只有搭配使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才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综合调控的理想效果。当然,除了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积极运用汇率政策、信贷计划、窗口指导、特种存款等其他货币政策手段,不断丰富目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体系,同样十分重要。货币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应对本轮经济周期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措施。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本身日趋复杂化,货币政策调控也表现为政策工具多元化,操作目标明确化以及管理策略艺术化的特征。特别是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操作既遵从了多管齐下、系统管理的原则,而且还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是新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实践过程中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证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