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女性主義治療小組成員:U9215023許曉湞U9416325李科華G9425710林虹伶U9323532謝佳儒修習科目:諮商理論與技術指導教授:陳斐娟教授代表人物•JeanBakerMiller(珍‧貝克‧米勒)小傳將理論延伸應用到心理治療中更為複雜的議題,包括歧視異性、社會行動與職場轉換。代表人物•CarolynZerbeEnns(凱洛琳‧哲畢‧恩斯)小傳她致力於探索多樣化女性主義治療理論,提供實務運用,並確信女性主義理論取向對於女性主義治療者實務會有深遠的影響。近幾年來,她的工作重點轉向世界各地,宣導多元文化取向之女性主義治療與實務的重要性。代表人物•OlivaM.Espin(奧莉娃‧M‧亞斯賓)小傳他率先研究女性主義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對於不同文化背景女性的適用性。並針對心理學中多元文化的議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教育與訓練工作。代表人物•LauraS.Brown(蘿拉‧S‧布朗)小傳女性主義治療協會的創辦人之一,該協會的宗旨是以女性主義治療協助提升女性地位。第一節導論報告者:U9215023許曉湞導論•女性主義治療將「性別」和「權力」視為治療歷程的核心。•大部份接受諮商的個案都是女性,大部份在心理治療領域中擁有專業水準的也是女性。•文化無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們生活的社會政治現實(sociopoliticalreality),包括享有特權的強勢團體對待其他異質性團體的方式。歷史與發展•女性主義治療的發展是草根性的。•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女權運動。‧小型的婦女團體及結成「意識覺醒」(conscious-raising)團體,促使每個女性覺察到他們並非如自己所見的孤單。歷史與發展•他們遵循意識覺醒團體的規範,組織起女性主義治療團體,在安全的環境下、運用新技術、建立全新的存在感以達成目標,包括去階級性結構(nonhierarchicalstructures)、資源與權力平等共享、賦權(empowerment)等。•他們將治療者視為互相對等的夥伴,相信個別諮商也能引發有效改變。歷史與發展•70年代末期,女性主義治療者仍尚未發展出一套清晰的理論,反而比較像是一種有別於主流治療取向的另類觀點。•1980年代較為顯著的是,女性主義治療開始努力去定義自身為獨立運作的實體理論。此時實施女性主義治療最常用的方式仍是個別治療。派別內容主要目標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liberalfeminists)主要在幫助各別婦女遇克服社會化過程中被定型的限制與束縛。個體賦權(personalempowerment)、尊嚴、自我實現以及平等。文化女性主義(culturalfeminists)認為社會對女性力量價值的貶抑仍是壓迫的根源。為社會注入以互助為本的價值觀。激進女性主義者(radicalfeminists)將焦點放在與階級性結構共謀的女性壓迫,並尋求以實踐行動改變社會。轉變性別關係、改進社會制度、增進婦女性與生育方面的自決力。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socialistfeminists)和激進女性主義者同樣以改造社會為目標。然而重心卻有所不同,他們強調多方面的壓迫,並認為若想解決社會問題,則必需考慮到階級、種族與各種形式的歧視。轉變社會關係與制度。•不論哲學取向為何,女性主義治療者堅信:性別乃是治療工作的核心,必須採用社會文化觀點才足以理解個案,治療的終極目標則是賦權與社會改變。第二節主要概念2-1人性觀男性中心理論(androcentrictheor)使用男性導向建構來推斷人性的本質。性別中心理論(gendercentrictheory)認為女男兩性具有完全不同的發展途徑。種族中心理論(ethnocentrictheory)假設不同種族、文化與國家之間,人類發展與互動的客觀事實非常相似。異性戀中心主義(heterosexismorientation)認為異性戀傾向才是正常而合理的,並貶低同性關係,及其他「非異性關係」的價值。內在心理取向(intrapsychic)將外在行為歸因於內在心理,時常造成歸咎於受害者的結果。決定論(determinism)認為目前的人格與行為型態早在發展階段早期即已定型了。Worell和Remer描述傳統理論的六個特徵:2-1人性觀•Worell和Remer(1992)將女性主義理論與傳統理論相互比較,描述女性主義理論具有下列建構:1.性別中立(gender-free):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差異,乃是社會化過程所造成的差異,而非所謂「真正」的本質差異2.變通性(flexible):利用個人或團體諮商的概念或策略,協助個案能去應對環境中的事情。3.互動論(interactionist):釐清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不把問題都歸因在個人的感覺與行動上面。4.全人發展取向(life-span-oriented):人格行為型態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沒有定型。2-2女性主義對人格發展的觀點•Chodorow(1978,1989):婦女身為孩童最原始、直接的養育者與照顧者,正是男女之間心理差異的起源•Gilligan(1977):女性的自我意識與道德感,是以對他人的照顧」與「對他人的責任」為基礎,緊密地深植於文化脈絡之中。Gilligan(1982):女性偏好關係取向,男性則偏於獨立取向。•關係自我理論(self-in-relationtheory):女性的「自我意識」多賴於他們的人際聯繫狀況而定。•SandraBem(1981,1983,1993)提出的「性別基模」(genderschema)為女性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觀點。•Kaschak(1992):使用「性別化生活」(engenderedlives)來描述她的看法。2-2女性主義對人格發展的觀點•Basow強調,性別刻板印象乃是社會控制的強力運作結果,但女性仍可選擇順從、為社會所接納,或是反叛、並處理被社會排斥的後果。2-3挑戰女性傳統角色•傳統的刻板印象仍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中。Corey和Corey(1997)摘要出五個與傳統角色有關的特徵:1.人們期待女人要比男人表現出更多的溫暖、善於表達以及撫育等特質。2.女人不該表現出獨立的心靈。3.女人在傳統上被看作是情緒化、靠直覺的,而不是理性、講邏輯的。4.傳統上,女性角色要有某些特質才符合人們的期望。5.人們認為女人「天生」就比較在乎人際關係而對成就較沒興趣。•女性主義治療者教育他們的當事人:如果毫不批判地接收傳統角色,想要定義自我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Chodorow(1989)在認同發展上的研究、Gilligan(1977,1982)在女性道德與社會心理發展方面的研究、關係自我的概念、性別基模理論、性別化生活(engenderedlives)的觀念,以及對挑戰性別刻板印象的允諾等等,皆使我們對女性的發展有所了解。•依據Lerman(1986)的觀點,它們都是從光明面來看待女性,涵蓋了女性生命多元複雜的層面,提升女性經驗的層次,並證實女性所遭受的政治社會壓迫。2-4女性主義心理學的原則報告者:U9416325李科華個人的即政治的•女性主義實踐的一項基本目標即是「社會轉變」(socialtransformation),就是去改變現狀、改善女性的現況和福祉。•女性主義不僅把治療工作視為協助個案度過難關的方法,同時也是促進社會轉變的策略。•女性在參予治療的過程中,認識到她們以往遭受到的壓迫以及隸屬於被支配者的地位,進而能夠加入其他女性去更正錯誤。•一但確認外在環境為問題根源後,常伴隨著憤怒的反應,這股力量正可做為參與改變行動的能量。個人的即政治的平等的治療關係•關注於權力運作的方式是女性主義治療的重點,女性主義治療者不願在治療關係中重新複製社會權利不平衡的狀態,並確信所有的關係類型應努力追求平等。如:和個案共享權利、去神祕化、自我揭露、取得知後同意。崇尚女性經驗•探索女性經驗是了解女性心理困擾的重心。•女性主義治療的目標之一,即是摒除高無上的「客觀真理」,轉而以女性主義意識取代,承認多樣化的認識角度存在,並鼓勵女性將情感表達出來,以女性的個人經驗為判準,決定什麼才是真實。•女性主義治療者排斥心理疾病的「疾病模式」,「心理困擾」的概念被重新架構,它不是疾病,而是傳達了體制展現不公平的訊息。•「傷痛」的定義被轉化了,不在被視為缺陷和瑕疵的跡象,而是象徵著反抗、生存的意志和本領。•學習將內化的傷痛直接表達出來,及象徵著恢復健康的基本層面,因為它能夠使當事人將以往內攝的、吞忍於內的情緒作建設性地疏導。重新定義心理困擾與「心理疾病」•性別是女性主義治療基本思維,女性主義治療者體認到成長在對待兩性特質不公的文化下,兩性都會受到影響。•每個人都會擁有兩性的特質,都可能受到壓抑。女性主義治療者對壓迫的整合性分析第三節治療歷程3-1治療目標1.主要目標在促進個人與社會整體的轉變。在個人的層次上,女性主義治療的工作在協助女性/男性去認識、主張,並運用個人權力。2.是一項強調自覺的政治作業。目的是以女性意識取代目前的父權體制。3.治療者的工作是幫助女性/男性體認到,他們如何定義自我以及他們與他人的關係將不可避免地受社會角色期望所影響。其目標在於超越而非調適。*根據Worell和Remer(1992)的觀點,女性主義治療對個案的幫助有下列幾項:1.意識到他們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歷程2.指認出內化的性別角色訊息,並以自身的建設性信念取代之。3.了解社會上關於性別歧視、壓迫的信念與運作,對他們有負面的影響。4.獲得改變環境的技巧。5.發展出更廣泛的、能自由選擇的行為模式*女性主義治療者重新詮釋心理健康的意義。其目標在於為女性經驗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這些特定諮商目標為:1.協助女性/男性信任自己的經驗和直覺2.使個案能夠欣賞女性相關的價值。3.幫助女性照顧自我。4.協主女性去接納、喜愛自己的身體。5.按照自身的情慾來界定與行動,而不是依照他人的情慾。•女性主義治療者相信當事人即有趨向正向與創造目標的能力。•他們認為治療關係應該是沒有階級的,致力於賦予當事人按照自身價值生活的權力,以內在控制取向(internallocusofcontrol)而非外在控制來決定。3-2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當事人與治療師的關係:*女性主義治療者與個人中心治療者不同在於,他們不認為治療關係本身即足以產生改變。*治療者必須建立平等的諮商關係,不再將社會全力不均的狀況複製於治療中,並促進個案邁向獨立。*當事人與治療者同樣可扮演主動角色,並與對方分享權力,共同決定治療的目標。*治療者一方面適度地自我揭露(self-isclosure),一方面刻意扮成正面模範的角色。3-2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建立女性主義治療的哲學基礎:只要一項理論能夠符合「性別中立」、「變通性」、「互動論」、與「全人發展取向」這四個指標,再稍加變形即能與當今的治療理論相結合,如精神分析治療、完形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即有可能為女性主義治療者所採用。3-2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完形治療完形取向的女性主義治療者扮演催化者的角色:1導引個案積極實驗新的想法與行為。2運用「空椅法」,鼓勵當事人將以往「不被允許」的感受直接表達出來。3嘗試改變語言以感受力量,更加意識到從前未被考慮的選擇。完形治療與女性主義治療有相同目標:增進個案對個人權力的覺察力。完形治療與女性主義治療相符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內攝」(introjection)。認知行為認知行為治療與女性主義治療的共通之處在於:1他們都將治療關係視為一種合作關係,當事人有責任為治療設定目標並決定選用何種改變的策略。2兩者都以協助個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為目標。3認知行為治療與女性主義治療皆致力於治療的「去神秘化」(demystify)。4兩者均大幅採用訊息告知(informationgiving)與教導(teaching)的策略,以促使個案在治療歷程中多扮演主動參與的角色。採取認知行為觀點的女性主義治療者,可能會利用行動導向技術(actionoriented),例如自我肯定訓練、行為預演或是分配家庭作業予個案每日練習。任何取向的治療者無論任何取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