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辩证思维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医学与哲学紧紧相随,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就以“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理念流传至今,并在今天愈发显示出它璀璨的治病精华。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决定着人民对生理、病理、心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医学模式冲神灵主义学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至今天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从社会。心理。机体等多方面看待患者,用哲学的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研讨病情,并恰当处理当前的医患关系。这一切的工作都要求每位医学生从临床实习开始,认真学习哲学知识,跳出单纯的理论性思维,改变他们思维的局限性和浮浅性,培养哲学思辨理念。当代的医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关系的物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疗的公正和廉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了两者对立的情况。医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上述的危机,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植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研究技术,无性生殖技术,等等,这些不断更新的学科前沿,爆炸性的知识增长,更使医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生物领域,目前医学前沿的不少技术已经和哲学、伦理学等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表明,医学生必须抛弃那种唯技术是从的医学头脑。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在现代社会中,医疗人员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如病史、病人的感受和检查结论不相符,病情的发展和影像的结果不符,治疗的效果和预料的不同等。疾病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病理本身,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和来源于人本因素、社会、自然环境等,纯器质性的病变所占份额在逐渐缩小。因此,未来社会的医学模式不能简单地就医论医,就药论药,仅仅满足和局限于从细胞到细胞、从生理到生理、从病理到病理,从机体到机体的研究模式,而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系统的高度去看待人类生命。[1]医学知识和技术设备,是从事医学的手段,而如何恰当地使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在于医生的思维艺术。一名医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多方位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及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依赖经验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几部分是非常紧密的、逻辑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解原理课程中,由简入繁,既讲清各部分的内容,又找出贯穿于各个部分和整个体系的基本线索,让学生在接受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正确分析和理解医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实践提供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观念。尽管原理课对医学生来说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中存在轻视学习原理课的倾向。无论学校还是学生,专业理论课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原理课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当配角;学生对原理课不感兴趣,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多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复,可上可不上,实在碍于纪律和情面不得不到时,就在课堂里看课外书或者干脆打瞌睡,使得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教师感觉授课难度比较大,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临床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病人的各种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治,诊断疾病的水平是其临床技能的重要体现。是否能够做到早期正确的诊断,这需要医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其中的关键。临床技能水平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临床思维能力上。不少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总以为它十分抽象、甚至“玄妙”和难以掌握,不敢轻易涉及。如何训练临床思维,其实自然辩证法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指导临床诊断,能有效地避免误诊、漏诊,从而提高诊断水平。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以医学理论为基础,由诊断和治疗一系列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学科。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诊断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要使疾病得到正确而及时的治疗,那么正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先导,有道是“防病治病诊断先,正确诊断是关键”。广博的医学知识、灵活的思维、符合逻辑的分析和评价,是正确诊断疾病必要的条件。而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其中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临床医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呢?自然辩证法当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指导临床诊断,能有效地避免误诊、漏诊,从而提高诊断水平。思维方法,是人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临床思维方法,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说:“疾病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要经历难-易-难-易的过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要掌握这个规律就必须学习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临床思维,我们在医、教、研工作中能获得成功往往是临床思维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相反,则失败”。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才能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从众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全面整体的观点、动态发展的观点以及一分为二的观点。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由形成概念、运用推理、构成判断、反复论证等辩证逻辑形式组成。在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和论证的临床思维过程中,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关系。(一)要树立疾病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思想要想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必须从动态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疾病。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运动之中,疾病也是如此不断互动发展演变的过程。多年临床实践告诉我们.疾病随着发展时期而变化,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其内在属性总要充分表现出来,但是疾病的内在实质相对稳定。所以我们在临床思维中一定要抓住疾病这一属性,从静中能看到动的变化,又能从动的变化看到静的相对性,这样我们才能透过疾病错综复杂的现象去观测其本质,看到疾病的整体,而不是部分,是动态而不是静态,才能真正把握疾病运动的规律,认识疾病的实质,准确地判断疾病,得出较为合理的诊断,减少误诊率。这种动态思维方法要求临床医生看待单个病人时,要前后联想,从发生发展中去认识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内在与外在变化之间的联系,从变化的不同时期抓住鉴别诊断的要点,使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所以以动态发展眼光全面分析疾病是临床整体思维的基本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差异都会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会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对自然观的这样的发展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再够了。辩证法同样不知道什么僵硬的和固定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是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对立相互联系;这样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的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确实,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并不存在“僵硬的和固定的界限”,而是一个发展的、演变的过程。所以诊断的过程亦是如此。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辅助检查,一般可以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诊断及初步诊断。但疾病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新的病情的出现,使原来的印象可能被否定,而新的印象又需做另一些检查来证实。即使已被证实的初步诊断,也需要在变化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的检查证实或观察治疗效果去检验,直至最后获得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同时,同一病人可在不同时期病情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徘徊。(二)要重视临床现象与疾病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寻找主要矛盾、运用“否定的否定等思想方法。参照毛泽东所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去了解疾病的本质。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由主观症状,也有客观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均反映疾病的一些现象,其中有些是非本质的表现,有些是疾病的本质表现。要善于透过各种复杂现象,结合临床医学理论,分析与认识疾病的真实本质,做出正确的诊断。例如,某患者发热、咳嗽、白细胞增高是呼吸系统急性感染的表现,结合咳铁锈色痰和右下肺肺实变体征考虑右下肺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初步诊断。进而经过胸部X线透视证实诊断。以上仅是疾病的临床现象和X线影像表现,最后通过青霉素治愈验证,推测所患肺炎致病菌是肺炎双球菌,如结合痰的细菌学培养结果,更能说明疾病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本质的表现,有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法打破感性思维的定势,排除诊断的干扰因素。否定之否定的方法不同于同中求异法,也不是简单的排除法,而是一种科学思维假设的模式,这种方法就是当临床医生诊断形成后再行否定假设的设立,排除经验及主观因素(凭经验自我肯定初步诊断)的干扰所采取的一种思维方法,即假设否定初步诊断,可能是其它诊断而进行的积极检测查找否定原判断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立体思维多方位论证,而不是满足一种解释,使思维不断运动发展扩散,展开思维翅膀、避免因思维狭窄所致遗漏,从而也能训练临床医生从整体上认识疾病。众所周知,我们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受很多因素干扰,其中凭经验自我肯定的心理因素最突出。使本不该误诊的病例却发生了误诊,尤以临床实践年限增加,这种心理干扰逐渐加重,面对这种情况如不运用否定之否定的假设思维法,诊断就很难沿着正常轨道运行,误诊的阴影就会纠缠不休。(三)要重视疾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果能够善于在普遍性指导下去认识特殊性,从而找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区别,也就能抓住事物的实质。尽管很多疾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相似表现,因为致病因素不同,本质不可能相同,那么就会表现出代表本质变化的特殊性-一也就是个性来,特别是疾病的初期个性往往较隐藏不露,易把医生误导到歧途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善用共性中求异法找到该病的个性,从而抓住事物的实质。抓住了疾病实质表现,也就抓住了核心,这样就能准确认识疾病得出合理的诊断。但是临床上有些病似乎是以个性或特殊性为主要表现,实际上这个个性并非是事物本质的个性,可能是某一病的特殊表现,也就是诊断上假阳性指标,这时如果不注意从个性中去认识共性,那么就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易犯片面性的诊断错误,误诊就易发生。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这样才不仅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更具体认识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深刻的理解事物的本质。不同的疾病可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尤其共同的发病规律,即成为疾病的共性;而疾病的个性,即每种疾病或每一个体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例如,发热可以是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症状,某一发热热型可以是二种或几种疾病的共同热型;而不同疾病发热的热型不尽相同,尤其特殊性,如败血症发热的热型常为弛张热,伤寒的热型常为稽留热。即使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患者,其发热特点也有不同或个体差异。掌握疾病共同的发病规律与特殊性表现,有利于对疾病做出鉴别诊断和正确的诊断。再如:心电图诊断心血管病的左心室肥大,首先都共同有左室高电压的表现,但要结合其它因素方可正确诊断。如是健康年轻人、儿童,胸壁薄或胸壁畸形塌陷者,又无高血压病是,则仅诊断左心室高电压;有高血压病史者则考虑左心室肥大引起。总上可见,对于诊断学中的每一个病例都需要作具体分析方能做出准确诊断。因此,详尽的问诊、体格检查及有关的实验室、特殊检查结果是必需的,即使用先进的仪器检查液一定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