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第二章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第三章跨国公司运行的环境第四章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模式第五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第六章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其战略第七章跨国公司并购与战略联盟第八章跨国公司的职能管理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一个主导因素。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反避税处苏晓鲁处长曾算过一笔账:我国已批准成立了40多万家外企,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从账面上看,外企大面积亏损,亏损面达60%以上,年亏损金额达1200多亿元。按照税法的规定,以后的赢利是可以弥补前年度的亏损,因此,我国每年要少征外企所得税约300亿元。“三分之一经营不善是客观原因,百分之六十以上非法性亏损,虚亏实盈。这种算法非常粗略。”张文骥教授和一些税务人员指出,我们国家当前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所以对外资限制最低。开曼群岛为英国领土,总督由伦敦任命,议会通过选举产生,没有政党。这个岛没有所得税、公司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1980年该岛又取消所有外汇兑换限制。全球50家大银行中有47家在那里设有分支机构。岛上居民有36600人,注册公司41175家,银行和信托机构590家,保险公司475家。现在它是继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管理下的资产达5000亿美元。第一节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含义、特征跨国公司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展开的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体系子公司之间产生的贸易关系,也可称为公司内贸易。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2005年统计国际税收权威机构“税收正义”的报告称,全球顶级富豪当前已将11.5万亿美元资产转移到海外的避税港。这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美林银行和麦肯锡咨询公司三家机构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全球目前现有至少30个避税港,全球贸易额约有一半经由避税港完成;避税港账户上已有数万亿美元属于资本外逃,每年还有6000亿美元的新增,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仅在华外企的避税行为,致使中国每年税收损失300多亿人民币。如逃避所得税:一家美国跨国公司欲将某些中间产品销售到英国的子公司,它先以低价出售给设在百慕大群岛的子公司,再由该避税港子公司以高价转售给英国的子公司。在实际业务中,货物可由美国直接发往英国,无须经避税港子公司。而借助转移价格手段使美国母公司因“低价出售”而无盈利,英国子公司也因“高价”买入而无盈利,设在避税港子公司则获取双方的盈利,从而减轻了整个公司的税负,增加了利润。避税港小知识避税港国家对本国居民可能征税,但通常不对离岸投资者征税。离岸地区对离岸投资者来说没有任何税赋:没有个人或企业所得税、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外国投资税、汇出税、地产税、销售税、增值税等。在避税港成立的公司不要求提交财务报告,也不需要向其母国缴税。一般来说,每年只须缴纳不超过500美元的注册费用,但这是此类公司须缴纳的唯一费用。目前比较著名的避税港有加勒比地区的巴哈马、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伯里兹、安提瓜、特克斯与凯科斯、圣基兹与尼维斯等、亚洲的巴林、香港和欧洲的卢森堡等地。其中,加勒比地区大多数岛国都是离岸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目前在海外避税港离岸金融中心注册的中国内地知名企业已经有很多,如金蝶、网易、华晨、神州数码、华润置地、光大国际等。而实际上,在避税港的这些所谓跨国公司可能只是只有一间办公室的“皮包公司”而已。美国百胜餐饮集团麾下的肯德基(KFC)快餐连锁店每两天就在中国开一家新店,投入的资金全部来自其在中国的利润。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实现了持续的利润增长率。该公司销售的产品从洗衣机乃至高速列车,种类繁多,而中国已经是西门子公司的第三大市场,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法国食品集团达能开始在中国建立业务时已经属于迟到者。它决定依托中国国内的一些成功品牌来取得发展,而不是全部由零开始建立自己的业务。96年,它收购了杭州娃哈哈集团的控股权。达能帮助娃哈哈实施了大幅扩张,在全国建立了很多分厂,并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活动,将该公司的销量从刚接手时的8亿瓶提高到了40亿瓶,而这仅仅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中国全球化的进程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快得多,且为外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跨国企业内部贸易的基本特征内部贸易不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的定价策略内部贸易受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统筹规划内部贸易与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关内部贸易不遵循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如1987年有人对全世界32个国家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其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行业为91.3%,汽车为62.4%,机械为52.6%,石油为51%,电子为36.5%,医药化工为35%,纺织为12.8%,食品为9.8%.公司内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跨国公司把国际贸易从产业间与产业内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的国际贸易相比,两者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具有如下特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规模较大,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产品是否通过内部渠道交换与产品所在产业、产品性质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一般来说,研究与开发密集程度越高的产业部门中发生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量越大;作为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一种方式,公司内部贸易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如许可证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和国际分包合同等;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实行更大程度的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故其内部贸易比例较大;公司内交易与贸易伙伴国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所在国收入水平越高,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就越多。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有三种类型:投资性内部贸易、经营性内部贸易和管理性内部贸易。投资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被折价并取得了资本的形式被注入到海外投资项目。经营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没有取得资本的形式而仅因满足跨国公司内部成员的日常经营之需而进行的跨越国界流动。管理性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有关会计、法律、宣传、服务、会议及督导控制等活动的跨越国界的开展。从单个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内部贸易大体要经历如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内部贸易阶段。企业刚刚跨入跨国化经营的征程时,一般其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范围很有限,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也很少,且其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初衷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达到绕过各种贸易壁垒、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能力的目的;或是“当地开采、建设,返销国内”,以达到弥补国内相关资源短缺的目的。第二阶段,纵向内部贸易阶段。跨国公司为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优势资源,便以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分设海外分支机构,使本属一个国内企业内部就能完成的生产经营线变为了各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首尾相互衔接的跨国生产经营线。第三阶段,横向内部贸易阶段。随着企业跨国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海外投资与海外分支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为追求各个企业的规模效益,一方面根据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采取差别化的生产,在同行业的最终产品生产上实行水平分工;另一方面,在中间产品的生产上,各子公司之间也实行水平分工,分别专门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同时,为追求跨国公司整体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跨国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跨行业的生产与经营,在跨国公司总部统一领导下,各个海外分支机构生产不同的产品。由以上各种水平分工而产生的各子公司之间的产品交叉销售是一种横向内部贸易。第四阶段,混合内部贸易阶段。在实际中,当跨国公司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以上三种内部贸易模式将同时存在,即既有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投入品或产出品的简单内部贸易,也有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价值链中前后各环节上的垂直协作的纵向内部贸易,同时更有建立在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水平分工基础上的横向内部贸易。混合内部贸易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和全球战略的粘合剂,它使内部贸易发展到了极点。第五阶段,战略联盟内部贸易阶段。跨国公司在其内部一体化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将会发展公司间的一体化,即为共同开发高新技术,攻克独立作战条件下难以逾越的难关,跨国公司将强强联合,形成交融程度不同的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的产生,使一般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生了变异。与一般的内部贸易相比,国际战略联盟内部贸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种变异的程度依战略联盟内各跨国公司的联合形式及关系程度而定。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分类按内部贸易的主体分类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的国际化市场包括三种类型的交易: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销售;国外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销售;同一跨国体系内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母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a.独立子公司战略下的单向内部贸易母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b.简单一体化生产战略下的双向内部贸易母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c.全球一体化生产战略下的多边化内部贸易按内部贸易的性质分类依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性质分类,内部贸易可分为:投资性内部贸易(技术、相关设备和物品)经营性内部贸易(贸易的客体为了满足日常经营所需)管理性内部贸易(会计、法律、服务、会议及督导等)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第一,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信息市场不完全,存在高额的谈判与交易成本、供给不稳定、需要保护产权以及缺乏远期市场等市场缺陷。买方和卖方对商品的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是不相等的,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技术型的产品占很大的比例。而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性质、特点以及技术先进程度无法在交易时作全面的了解,以判断它的价值,从而决定愿意支付的价格。一般来说,卖方所拥有的信息要比买方多,即对商品的了解要比买方充分:这种信息的不均等造成了国际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严重削弱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一旦出现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信息多的一方会占信息少的一方的便宜。这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产品贸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致使国际贸易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过程中,有些中间投入是高度特定的。为了保证中问投入的供给在质量、规格和性能上合乎要求,就要把这类产品的生产纳入整个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在内部进行中问产品的交易。这样既可以消除价格的不规则波动、供求量难以达到均衡等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又可以直接利用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上的优势,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第二,消除外部不确定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是没有必要采取公司内国际贸易做法的,因为公司内贸易并无任何优势而言。公司内贸易经常发生在市场集中程度高(买方或卖方垄断)的行业或部门。跨国公司通过公司内贸易不仅可稳定地维持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且使新的公司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更为困难。因此,市场进入壁垒越高,市场信息、销售技术、销售渠道越重要的产品,公司内贸易的倾向就越大。此外,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各种干预,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通过公司内部交易加强公司的对外扩张能力,成为对付各种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这样反过来也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第三,防止技术优势流失。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实行转移定价策略、获取垄断利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保持对产品技术和生产诀窍的垄断。技术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