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案例(1)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公共政策制定者常常想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政策可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两种。减少吸烟的一种方法是使香烟或其他烟草产品的需求曲线移动。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都是旨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成功了,这些政策就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此外,政策制定者可以试着提高香烟的价格。例如,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烟草公司就会以高价格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鼓励吸烟者减少他们吸烟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就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更高而数量更少的点上。吸烟量对价格变动会有多大的反应呢?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研究香烟税变动时出现的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香烟价格上升10%会引起需求量减少4%。还发现青少年对香烟价格特别敏感:香烟价格上升10%使青少年的吸烟量减少12%。——转引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案例(2)1988年旱灾对供给的冲击1988年,美国中西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年的玉米产量比原来雨季下降35%,黄豆产量下降超过20%,小麦产量下降超过10%,有必要对其后果作出预测,以便供政府参考,制定有关应变措施。而他们的预测依据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手段和理论,而是有关供求关系的基本法则。首先我们确定一件事,即这场旱灾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谷物的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因此这场旱灾可以看做是将谷物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在需求曲线一定的前提下,供给曲线大幅度左移应该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具体而言就是当年夏末时节玉米价格已经迅速上升80%,黄豆价格也上升了接近70%,而小麦价格则上升50%。由于谷物是许多其他产品(尤其是畜牧产品)的基础,经济学家同时运用供求关系模型预测这场旱灾对其他产品的供求状况的影响。例如,谷物是牲畜的主要食粮,随着谷物价格的上升,养殖牛羊等各种牲畜的利润便相应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难免受到负面影响。因为牲畜每天都需要喂养,多留一天无疑意味着耗费更多的谷物,成本也相应提高,于是农场里出现了农民纷纷提前宰杀牲畜出售的现象。结果在1988年,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肉类供应量稍稍上升,虽然只是短期现象,却引起了肉类价格的轻微下降。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谷物作为养鸡场的主要饲料来源,其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鸡的数量下降,鸡肉和鸡蛋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因此略上升。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引起相关替代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需求上升。结果证明这样的分析相当准确,仅在当年7月间,不受中西部旱灾影响的其他农产品(包括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已经上升5%,而且继续看涨。案例(3)票贩子屡禁不止的原因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在一些名牌医院挂专家门诊号有多难。价钱倒不贵,北京协和医院治疗门诊的最高价格为14元。这是政府规定的专家门诊的最高价格。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穷人也能找专家看病,但它却引起了什么后果呢?由于价格低,无论大病、小病,人人都想看专家门诊,但专家看病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样,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存在短缺。在存在短缺但价格又不能上升的情况下,解决供给小于需求的方法有三种:配给(由医院决定给准)、排队和黑市。黑市交易是票贩子和病人之间的交易。票贩子是一批以倒号为业的人,他们或拉帮结伙装作病人挂号,或者与医院有关人员勾结把号弄到手,然后以黑市的均衡价格(比如100元)卖给病人。尽管公安部门屡次打击票贩子,但由于丰厚的利润,票贩子屡禁不止。医院为了对付票贩子,实行了持身份证的挂号实名制看病,但仍没有解决问题,变化只是票贩子由卖号变为卖排队的位置,可见只要存在限制价格,短缺就无法消除,票贩子决不会消失。票贩子的存在既损害了病人的利益,又损害了专家的利益。病人不得不付出高价,这种高价又不由专家所得。在我们的例子中,限制价格14元是医院得到的价格,病人却付出了100元,其间的差额86元就归票贩子及提供号的人所得。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限制价格的意图也许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除票贩子的办法不是“加大打击力度”等等,而是取消对专家挂号费的限制价格政策。一旦价格放开,挂号费上升,想看专家门诊的人减少(小病不找专家,大病、疑难病症才找专家),愿意看病的专家增加,最终实现供求相等。这时,票贩子无利可图,自然也就消失了。当然,放开专家门诊涉及到医疗制度的改革问题,比如医院分级收费、医药分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但要解决专家门诊的供求矛盾,从根本上铲除票贩子,还是要放开价格。这是医疗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改编自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书店,2000年。案例(4)牛奶为什么倒入下水道不久前报纸有一则报道:西南乳业老大——成都市华西乳业公司工人把成吨的鲜牛奶倒人下水道,以避免巨额的损失。很快和其有合同关系的奶牛养殖户也不得不把部分牛奶倒人下水道。这使我们联想起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的一幕:工人把成吨的鲜牛奶倒人下水道,以避免巨额的损失。牛奶为什么要倒掉?其实原因很简单,用学过的弹性理论分析,无论是美国还是现在的中国,牛奶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降价增加的销售收益弥补不了降价的损失。因为养奶牛毕竟不是做服装,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对市场反应并不灵敏。3年前,成都地区乳业发展看好,所以很多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从事乳业生产,这样奶源偏紧,曾经出现鲜奶短缺,牛奶价格上升。由于需求弹性小,提高价格增加了奶牛养殖量,华西乳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也有所增加。因此,市场调节(加上政府鼓励)的结果是使奶牛养殖量增大,大大小小奶牛饲养户加起来一天的产奶量便达1000吨。其中,80吨鲜奶潮水般涌进了四川乳业三强之一的华西乳业有限公司。在大大小小各家乳业公司的参与下,市场这块蛋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已经被瓜分到极至。换句话说,市场供给量增加而消费者的需求根本就没有消化这么多牛奶的能力。反映在华西乳业公司,只能;按照每天处理60吨鲜奶的规模生产,整整过剩了20吨。这20吨;怎么处理?和奶农定的合同是长期合同,不能随便毁约,否则就会丧失奶源,无论是降价收购还是拒绝收购都会断掉未来的业务联系。如今在乳业诸强以规模优势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时候,这样做就是把自己的货源拱手相让,最后的损失不是倒掉这些牛奶能比的。即便倒了部分牛奶,市场也有了反应,300毫升的华西奶售价已从春节前的2,20元骤降至1.50元。由于牛奶缺乏弹性,降价的结果是减少收入和利润。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人开始逐步能对这样的事情不太吃惊了,不会像过去那样问出“弱势群体还买不起牛奶,你们却把它倒掉,怎么可以?”这样对市场经济完全陌生的问题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把牛奶倒到河里是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是无政府经营的恶果,那么中国造成倾倒牛奶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张淑云《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案例(5)纸浆的现实(杰瑞·阿克曼撰写)从报摊或你的购物袋中不难发现全球经济好转的证据:纸张需求的迅速增加把价格推向新记录。几乎没有一种纸张不涨价。面巾纸、办公用纸、新闻纸,甚至纸板箱存货——所有这一切的价格都比1994年初上升了25%-40%,而且预计也许就在夏天还会上升。“工厂告诉我在以后的6个季度中情况还会这样持续下去。”波士顿一家办公用纸配销公司——帝国纸业公司——总裁爱德华·罗森布鲁姆(EdwardRosenblm)这样说。超市购物者如果想用纸袋不想用塑料袋就要说出来。办公室管理人员竭力限制进行复印的次数。印刷者采取额外步骤来减少浪费,以免提高顾客的价格。而报纸有时也会减少篇幅并提高价格,以弥补报纸印刷成本的增加。毫不奇怪,造纸商乐不可支,说造纸行业一直在消化前些年衰退的亏损。美国森林与造纸协会这家贸易组织的维吉尔·赫顿(VirgilHorion)说,过去14年中造纸行业的利润只有3%……造纸行业领导人说,经历了5年萧条之后才有了这一切,过去5年的惨状是经济周期变动中最严重的一次。横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广告减少使报纸和杂志发行量下跌,而且,产品销售减少也意味着包装纸需求减少。但造纸商根据80年代高涨的经验已经建立新的造纸能力以满足预期的增长。根据美国森林与造纸协会的说法,1990年和1991年,五台大型新闻纸制造机已投入了美国的生产线上,这些机器耗资20亿美元,能增加9.5%的生产能力。加拿大的情况也十分相同:在这两年期间,两国生产了全世界新闻纸供给的四分之三。为了支付新机器账单,造纸公司甚至在未决定是否还用旧机器之前就开始启用新机器。结果纸张过剩又使价格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去年经济好转时——不仅美国是这样,而且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也是这样。现在,随着旧机器淘汰,需求的增加正在把价格推向一个新高峰。根据一家贸易期刊《纸浆与纸张》的说法,每公吨新闻纸的平均价格——造纸业的衡量标准——已从1993年底的445美元上升到12月份的515美元。《纽约时报》的一项独立调查指出,价格由1月份的552美元跳到3月初的600美元,到5月1日将达到675美元。——转引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案例(6)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我们再来分析演唱会门票的价格如果想听演唱会的人增加了,而歌手的供给不变,则门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于演唱会举办方与歌手都能从高价格的门票中得到更多的收益,他们还增加演唱会的场次;同理可以推出,如果没有那么多歌迷,需求减少,门票的价格必然下降,他们会减少演唱会的场次。如果歌手增加,门票的价格也会下降,演唱会的场次增加;同理可以推出,歌手减少,门票的价格也会上升,演唱会的场次会减少。这就是经济学分析的供求规律。歌星的高收入是由歌星的供给和公众的需求决定的,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既然对歌星的消费需求如此之大,而供给方又稀缺,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少数著名歌星有完全垄断地位,因此他们的高收入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公正的,少数歌星是竞争出来的。当看到一夜走红的歌星收入高于十年寒窗苦读的教授许多时,难免有不平衡之感,但从经济学的理性来看,歌星的高收入是市场决定的。案例(7)“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当然,有一个问题还不能说清:究竟是先产生需求再产生供给呢,还是先产生供给才产生需求?这有点像问“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我想,可能有时候是需求带动供给,很多的新产品就是在人们强烈的需求下产生的;也有时候是供给诱导需求,比如新潮的时装,常常是提供出来之后,才左右了人们的视线,引发了人们的需求。但在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决定中,供给与需求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刀片,作用是不分彼此共同决定一种商品的价格;同时价格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地调节需求,调节供给,调节的最后结果使市场达到了均衡——社会资源配置合理。总之,许多的东西在经济学家眼里都成了产品,都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需求是提供产品的动力,供给是满足需求的前提。比如要兴办教育,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对“教育”产品有需求的人,而有了“教育”产品的供给,才能满足“教育”产品的需求。如果想上学的都能上学,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就达到了教育市场的供求平衡。案例(8)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资料表明,1995年天津市鸡蛋生产量减少1亿斤,这除了生产成本上升的冲击之外,与补贴制度的缺陷是不无关系的。一方面,价格补贴的存在使鸡蛋的实际收购价达到3.5-3.80元/斤的水平,当生产者手中不受管制的鸡蛋由非国营门市部征购时,生产者心目中已有了一个很高的心理价位,更希望通过此举弥补由于受到价格管制而遭受的损失(即使政府对生产者由于低价出售而遭到的损失进行了补贴,而且补贴额很高,但名义收购价很低,也使生产者形成吃亏的错觉),于是市场价被拉动到很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价格刺激了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双方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在不受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就表现为价格的上涨。调查资料显示,当定点门市部被迫以3.30元/斤的价格出售鸡蛋时,农贸市场的鸡蛋价
本文标题: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0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