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给药给药是药物治疗的具体执行过程,其目的包括协助诊断、预防或治疗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第一节护士在给药中的职责一、给药前的评估(一)对药物的评估护士应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性质、药理作用、适用范围、用药的方法、给药途径、安全剂量的范围、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及药物的配伍禁忌等。(二)对药物使用者的评估用药前,了解患者的既往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等生理状况;了解患者用药的心理社会状况,如服药的动机、对治疗的态度、是否有药物依赖等。二、严格遵守安全用药原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务必将正确的药物、按正确的剂量、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患者。使用易过敏的药物时,需做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才可使用。三、熟练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护士掌握药物的保管、储存与管理;掌握正确给予所有药物的技术,掌握计划并评价使用药物患者的护理措施;对于不正确的或不安全的给药医嘱应提出质疑,并拒绝给予有疑问或认为不安全的药物。四、促进疗效及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作用。临床用药效果是药物作用两重性的综合体现。护士有责任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不断评价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五、对患者合理用药进行指导护士应做好患者用药的指导,示范正确的用药方法,教会患者如何安全地用药,保护患者的权利,确保其安全与舒适。第二节给药的原则、药物的保管方法及给药途径一、给药的原则给药原则是一切用药的总则。在执行给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一)遵医嘱给药(二)给药前应了解患者所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作用、性质、剂量、用药时间、用药后的副作用及配伍禁忌等。(三)用药前了解患者的病情,目前的治疗方案及护理诊断。(四)安全、准确地用药。1.“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药物浓度、剂量、用药方法及时间。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2.选择准确、合适的用药方法和用药途径。3.良好、妥善的药物保管和准确的药物配制。二、药物的保管原则(一)药柜应放在光线充足处,由专人负责保管。药物要定期检查,避免过期或变质,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二)药品应按内服、外用、注射、剧毒等分类保管。毒麻等限制性药品应明确标记并专人负责,加锁保管并列入交班内容。(三)药品瓶标签要清楚准确,包括药名、浓度和剂量,内服药贴蓝标签,外用药贴红标签,毒麻药贴黑标签。当标签被污染或脱落时,应及时更换或粘贴。(四)如药物颜色可疑或有沉淀、异味时,则不能使用并应退回药房处理。新的药品须细致核对无误后方可收入。(五)必须根据药品不同性质,给予分别保存。三、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可依据药物的性质与剂型、患者病情需要、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等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口服、舌下含化、注射(皮下、肌内、静脉)、吸人、直肠、皮肤吸收、区域灌注给药等。四、给药中护理程序的应用(一)评估1.对药物的评估:(1)药物的作用护士应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性质及药理作用,药物对患者产生的疗效及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同时,还应掌握某些特殊药物所需的特殊护理要求。(2)给药的过程①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等因素可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舌下含服、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入、直肠等方式。②给药系统:③给药时间;2.对使用药物者的评估(1)用药前要评估患者的用药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2)用药前的生理因素①年龄:②体重:③性别:④患者状况:⑤其他:3.患者社会心理因素(1)患者服药的动机因素(2)患者对治疗的态度(3)患者是否有药物依赖①有无药物依赖的身体征象,如注射针孔、瞳孔放大等。②患者是否承受许多身体或心理压力,以及他是否有用药物来应对压力的经历?③患者是否曾经有滥用或误用药物的病史?④若未及时给药,患者是否会显得很焦虑或激动不安?(4)患者及与患者有重要关系者对给药计划的了解与认知程度患者及与患者有重要关系者对治疗措施的了解与认识,会影响到用药的成败。(二)护理诊断/问题1.遵守治疗方案无效(个人的)。2.知识缺乏(特定的)。3.不合作(特定的)。4.恐惧。5.感觉一感知的改变(特定的)。6.组织完整性受损。7.皮肤完整性受损。(三)计划计划应包括下面两个方面:1.制定护理目标:2.制定护理措施:(1)遵医嘱给药时应注意的问题。(2)帮助患者了解药物的特性,以促进药物的疗效。(3)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做好一切必要的护理措施,减少或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4)进行必要的有关用药知识方面的宣教,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得到最佳的效果。(四)各种给药法的实施实施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操作规程。2.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包括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的要求等。3.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指导、鼓励其采取有效的行为配合治疗,争取最佳的疗效。(五)评价1.评价药物疗效:2.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3.评价患者是否按治疗方案服药:第三节各种给药法一、口服给药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到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的作用的方法。(一)药物的准备1.摆药方法用物准备:2.药物准备的类型(1)病房摆药:由病房护士在病房负责准备自己病房患者所需药物。(2)中心药房:设立在医院内距病房适中的地方,负责全院各病房患者的日间用药。(二)发药(三)发药后的处理二、吸人法将药液加热使成蒸汽后再行吸入,或利用高速气流将药液喷成雾状颗粒,通过吸气管进入患者的支气管和肺泡,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的方法。(一)氧气雾化吸入法利用高速氧气气流把药液吹成雾状,使患者吸入呼吸道,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1.常用药物:水溶性、黏稠度低、对黏膜无刺激、无过敏反应的药物;药物呈中性或微酸性。(1)抗生素,如青霉素钾盐、硫酸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乳酸糖红霉素、卡那霉素等。(2)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如氨茶碱、舒喘灵等。(3)稀释痰液的药物,如a-糜蛋白酶、痰易净等。(4)消除呼吸道炎症反应,减轻局部水肿的药物,如地塞米松。2.用物雾化吸入器、药液、氧气装置1套。3.操作方法(二)超声波雾化吸入法超声波雾化器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着患者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其特点是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以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另外,超声雾化器可以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因雾化器的电子部分产热,能对雾化液轻度加热,使患者吸人温暖、舒适的气雾。1.目的(1)消炎、镇咳、祛痰。(2)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可被吸至呼吸道深部,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3)在呼吸道烧伤及胸科手术前后,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4)配合人工呼吸器,湿化呼吸道或间歇雾化吸入药物。(5)应用抗癌药物治疗肺癌。2.常用药物同氧气雾化吸入法。3.用物超声雾化器、药液、冷开水、温度计。4.操作步骤二、注射法注射法是将一定的无菌药液注入体内,达到给药目的的方法。用于需要较迅速的药效而无法通过口服用药的患者。注射法具有预防、治疗、协助诊断等作用。常用的注射法有: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一)注射原则1.遵守给药原则。2.遵守无菌技术原则。3.安全、准确地给药。(1)用物的选择:(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3)注射部位皮肤消毒法:(4)注射前,要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净。(5)进针后,注射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是否有回血。4.掌握技术做到无痛注射。(1)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使肌肉放松,以便进针。(2)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且注药速度均匀。(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然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二)药物准备1.注射器与针头2.药物的抽吸法3.排气法(三)常用注射法1.皮内注射法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1)目的:(2)用物:(3)部位:预防接种在上臂三角肌外侧,药物过敏试验在前臂掌侧下1/3处。(4)操作方法:(5)注意事项:消毒皮肤切忌用碘酊,进针不要过深,注射部位不可用手按揉,以防影响对结果的观察。2.皮下注射法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1)目的:不能经口服用的药物或需较口服给药迅速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但比肌内及静脉疗效要慢,如预防接种。(2)用物:(3)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股外侧、腹部、腰部、背部。(4)操作方法:(5)注意事项:在三角肌部位注射时,注意针头要稍偏向外侧,避免药液对三角肌的刺激及损伤神经以致影响手臂的活动。3.肌内注射法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人体肌肉组织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肌内注射后药物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内,进而达到全身,起到治疗的作用。(1)目的:①需迅速达到疗效且不能经口服用的药物;②注射刺激性较强且药量较大的药物;③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挥疗效者。(2)用物:注射盘、5毫升注射器、6~7号针头、按医嘱准备药液。(3)部位:应选择肌肉组织较厚,离大血管及神经较远的部位,如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①臀大肌注射法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引一水平线,以髂棘最高点向水平线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1/3处为注射部位。②臀中、小肌注射法③股外侧肌注射法为大腿中段外侧,膝上10厘米,髋关节下10厘米处,约宽7-5厘米。④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区肌肉较臀部肌肉少,只能做小剂量注射。(4)注射姿式:侧卧位:患者侧卧,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俯卧位:患者俯卧,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仰卧位:使药液注入患者臀中肌或臀小肌内;常用于危重患者及不能翻身的患者。坐位:可用于臀部注射也可用于三角肌注射。(5)操作方法:(6)集体肌内注射法:常用于病房内多位患者同时注射。注意要一人一针一管。4.静脉注射法: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身,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1)目的使疗效较肌内更快地发挥作用;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用于作诊断、试验、输血、输液。(2)部位①四肢浅静脉:常用肘部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部浅静脉。②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尤其在冬天患儿不宜着凉,故目前患儿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法。③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内侧。(3)操作方法①四肢静脉注射法:②股静脉穿刺或注射法:(4)注意事项:①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此法。②局部必须严格消毒,止血带一次性使用。③如一次穿刺失败,切勿反复穿刺,以免形成血肿。④如抽出鲜红色血液,表示误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不出血为止。(5)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①针头刺人太深,穿透对侧血管壁。②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③针刺太深,药物被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第四节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时的处理方法一、青霉素过敏试验青霉素是治疗许多细菌性炎症的有效药物,但较易发生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不论任何给药途径(注射、口服、外用)、任何剂量、任何制剂(钾盐、钠盐、长效、半合成青霉素),只要接触本药后均可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达3%~6%,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多数发生于多次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偶尔也见于初次用药的患者。因此,在使用各种剂型的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才能给药,停药24小时以上需再次使用者或使用更换批号的青霉素时,需重新做皮肤过敏试验。已知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禁忌再做过敏试验,试验阳性禁用青霉素,并应在病历、医嘱单、床头卡上注明“青霉素阳性”,还要告诉患者及家属。(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过敏反应是由于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二)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青霉素在人体内5天左右即可形成抗体,10天后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