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学生:主体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教师:关键。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1.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西方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内容日趋集中,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年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不平衡性4、差异性2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5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瑞士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1.单维思维(二)前运算阶段(2-7岁)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1.多维思维(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2.思维的可逆性逻辑推理,3.去自我中心守恒观念的形成。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来_源:考试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3(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3岁左右)(少年期基本成熟)(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三、社会性发展1社会性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知能力发展相对应。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2社会性交往: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趋势)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二)智力差异1.智力测量: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差异: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4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意志特征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类型差异顺从型和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特殊儿童的概念:广义: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狭义: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1.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2.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二)特殊儿童的类型3.学习困难学生:4.聋、哑、盲儿童:(三)特殊儿童的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是设置特殊。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指人类的学习。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学习内容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①信号学习二、学习的一般分类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①智慧技能(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5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2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正强化: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强化负强化:1、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人和动物的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3、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4、强化物: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负强化物: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5、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以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1、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2、完形一顿悟学: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二、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三、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主要的)(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二)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6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