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论文浅谈高效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咸丰县活龙民民族中心小学——陈永胜【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构建高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高效教学尝试【正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高效学习。然而,纵观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缺乏活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十分有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转,像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灌输的一切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势必让语文教学仍旧难以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因此,教师应该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实践,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笔者就近年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高效学习谈几点肤浅尝试。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如今有不少孩子之所以厌学,学习成绩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和毅力。因为学习没有看动画片和玩游戏那样充满乐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变得主动、轻松和高效。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达到高效?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课堂教学中学习导入这一环节又是那么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整堂课上的学习情绪。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做到导入巧妙,让学生变得鲜活灵动,学得兴致盎然,充分享受学习中的无限乐趣。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鱼的图片和生活习性,自己则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鱼朋友,然后在悦耳的轻音乐声中出示各种鱼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然后,揭示课题,读题质疑,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对新课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由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情境再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牢牢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新、奇、趣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循循善诱中让这种欲望、兴趣保持长久。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此持之以恒,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二、搭建平台,注重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善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要高效,首先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交流丰富情感,张扬独特个性的平台,这里有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多层面的互动与交流,而这种交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心理学也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种感官并用,或巧设问题,积极引导,点拨思路;或巧用身体语言,形象再现;或深情诵读描述,以身示范。让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碰撞出思想智慧的火花。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动手做做看”的实际意义,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课上,我先准备了一条金鱼和一个杯子。在读完伊琳娜的疑惑后,带领学生一起操作朗志万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说说看到实验结果时的心情。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伊琳娜的心情,明白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在实践中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最终也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个案例说明在课堂这个充满激情的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教学预案可能被学生打乱,这不要紧。但教师不应该放弃对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只有尊重学生并鼓动其全面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然而,在现实中,要么像公开课那样教学成了表演艺术,要么像一杯无味的白开水,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唾沫飞溅,学生昏错欲睡、无动于衷,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转变教学观念首当其冲。《学记》亦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们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改变应试教育中的师道尊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以及学科特点组织教学,要努力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建平等、和谐、有序、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心灵是自由的,行为是规范的,学习是深入的。当然,我们反对语文课堂的无序状态和漫无边际。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能实现“师逸”而“善学”,才可能是高效的。三、放飞个性,展现自我,让学生创新地学。教学应该有开放性,即把教学内容置于一种更宽广的背景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敞开思想,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吸收营养,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建构认知图式。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适用的。我们应该创建一种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这个大舞台上放飞自己的独特个性,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字音、字形、单义词等的认识是较统一的外(其实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变化),很多的知识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何况语文蕴含着丰富人文性,其知识浩如烟海并在不断更新中。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一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师,不惟书的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地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张扬学生个性中,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教师要善于捕捉、精心呵护学生闪现的思想火花,不能轻易否定和不理睬。记得在三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讲的是《月球之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问:“每当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总会悬挂着一轮明月,请同学们说说你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月亮是黄色的。”老师接过话头问:“是黄色的吗?”那位学生说不出来,同学们抢着说书上是“皎洁的月光”。课上我再没看见这个学生举手。课后我反复想,黄色的月光有错吗?没有错。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不就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的描写吗?在网上一查,还有人真见过,说明黄色的月亮是客观存在的。其实,这个孩子这种与书上说不同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赞扬和爱护,可是教师的轻描淡写浇灭了这难得一现的智慧火花。由此可见,要放飞学生的个性,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需要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四、读悟结合,展示自我,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感受中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流传已久的话足以说明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更是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体悟、揣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认知,在多种层面的互动中深化情感,在自我展示阅读中培养语感,享受成功的愉悦。而在朗读过程中,自然成了学生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角色是导演,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因材施教,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群鸟学艺》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在自读自悟中抓住课文重点段落,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分角色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精读品味,在师生评读中细细体悟群鸟的内心活动和学艺态度。最后,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跃跃欲试,其身心完全处于放松状态。这里,没有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只有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诵读,充满独特智慧的见解,整个课堂是流动的,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总而言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精心组织教学。让课堂成为他们张扬个性,放飞心灵的自由舞台,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讯地址:咸丰县活龙民族中心小学邮政编码:445609电话:15027201712QQ邮箱:23124225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