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广东高州中学谭小文课前预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嘲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答案:C《考试说明》120实词:爱、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诚、除、传辞、从、殆、怠、汉、道、得、度、发、方、非、复负、盖、故、顾、固、过、胡、患、或、及、疾、即既、假、间、见、就、举、绝、克、类、名、莫、内期、奇、迁、请、穷、劝、如、若、少、稍、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遂、率、说、私、素通、徒、图、亡、王、望、恶、微、闻、相、向、谢悉、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已、易、意、阴、引、右、逾、狱、再、造、知直、置、至、致、质、治、诸、族、足、卒、走、左、坐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文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例:表示官职提拔任免拜(授予官职)除(授职)擢(提拔)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徙(调动,流放)辟(征召)左迁(降职)窜(放逐)谪(贬官,降职或流放)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黜(贬退)遣(贬谪)举(提拔,推举)下车(新官初到任)乞骸骨(告老还乡)乞身(告老还乡)如:到。“造”、“诣”、“之”、“适”、“徂”、“至”、“往”等词不久如:“寻”、“旋”、“须臾”、“俄而”、“俄”、“俄顷”、“既而”、“未几”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语境分析推断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内部语境外部语境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推断:“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应”为“应答”。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相之相:辅佐B.扌豕lì(攭)崔杼之子扌豕:挑拨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庆封地名)诛:杀掉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与:结交答案是C,解释为“讨伐(庆封)”(2005北京卷)例:选出下列划线句正确的一项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xiá)儿也,当有所成。”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牛刀小试“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给女儿“瓦”玩,是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gōng)之意。所以,“弄璋”指的是生了儿子,“弄瓦”指的是生了女儿。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注:曩(nǎng):以前“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其一惧”庶几:差不多你认为这种解释正确吗?结合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庶几:希望(13年湖北卷)牛刀小试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从前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4、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6、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求全责备——求,民殷国富——富,登峰造极——登,文过饰非——饰,扶危济困——扶,比肩接踵——接,以成语为例责—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殷—富裕造—登上,到达文—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济—扶助比—紧接着,紧挨着含义相同相近:党同伐异——伐,攻击;夙兴夜寐——夜,晚;寤寐求之——寐,睡觉;避重就轻——就,欲盖弥彰——彰,不躲避接近、趋向不掩盖彰显•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寤,醒来含义相反相对: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3、比较推断词义。结构分析法小结:1、(07年山东卷)王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超过刘昶的,我不能不和他喝;如果不如刘昶的,就不敢不和他一起喝;只有刘昶,可以不和他喝。2、(06年浙江卷)今有同类者,啜(chuò)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现在同样是人类,吃着米粟、喝着热汤,这是相同的啊!养活妻女、教育小孩,这是相同的啊!穿戴容貌,也没有不相同的啊!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cuàn),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例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答案:C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高考链接2005年浙江卷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带有宾语“其言”,应该是个动词。结合语境,把“他的话”一条一条的分好,写在壁上。可以理解为“整理”。意思是:我送走老农之后,把他的话整理了一下,写在褒城驿的屋壁上。(04年浙江卷)(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shè)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解释“家”的意思并说说理由“家”带有宾语“歙州”,应该是个动词。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定居”意思是:许君名叫逖,字景山。世代定居在歙州。年轻时在旧朝做官,做监察御史。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解释“缕”的意思并说明理由“缕”带有宾语“麻蒿”,应该是个动词。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点燃”。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同义复词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3成益愕,急逐趁之《促》4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屈》考:敲打过:责备趁:追赶幸:希望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厌:同“餍”,满足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诲:教导、指导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中的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3、因遗策——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因循守旧因(循):沿袭屡试不爽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