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第二章-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审美文化史第二章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公元前21世纪建立第一个具有国家性质王朝——夏。“家天下”拉开序幕。公元前17世纪的商因甲骨文而成为信史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但神灵观念还萦绕在脑际,最高主宰——帝是希望所在。一个巫史活动交织的时代。“巫”介于人、神之间,取悦神灵、探知神意、为人类谋福,通过对神施加影响来支配自然、把握自己命运。“史”最初与巫几乎没有分别,记录、分析神意的显现,越来越增加人为努力成分。巫和史是夏商时代文化现象的标志。巫史交织的特定文化氛围,神秘、绮丽、象征的审美现象。第二章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第一节“以众为观”:传说中的夏代器雕和乐舞第二节甲骨文:文化符号、书面“文学”和“线的艺术”第三节青铜饕餮:殷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第四节“羊人为美”和“巫者舞也”:巫风弥漫的殷商乐舞第一节“以众为观”:传说中的夏代器雕和乐舞1、九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史记·封禅书》更直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享鬺上帝鬼神”。伴随着地上王权的建立,天神一元——上帝的观念正在形成。春秋时,周定王派王孙满到楚国,楚庄王便“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宣公三年》。战国时,秦国“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战国策·东周策》。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合金铜爵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代表,手工业内部已经有了分工,出现了青铜器兽面铜镶玉牌饰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目前已知最早铜镶玉制品,制作精良。有此水平,夏人铸鼎的传说应该不无根据。2、从夏启之舞到夏桀之乐传说夏代有一部大型乐舞作品《大夏》。《吕氏春秋·古乐》称:“(禹)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礼记·明堂位》称其表演形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即头戴皮帽,下身着白裙,上身袒露,舞容相当粗犷古朴。后代宫廷经常上演的重要节目。夏开国之君启,有得《九辩》、《九歌》之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辩》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山海经·大荒西经》)。《九招》即古代典籍中常提到的《九韶》,或单称《韶》,《楚辞·离骚》就有“奏《九歌》而舞《韶》兮”的诗句。夏启在做着乘龙飞升的舞容。《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巫师兼国王”的特有文化。夏桀的传说也涉及音乐歌舞,《管子·轻重甲》称桀有“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吕氏春秋·侈乐篇》也说他“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先秦古籍。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内容。第二节、甲骨文:文化符号、书面“文学”和“线的艺术”历史进入了信史时代,作为系统的、有组织的文字,甲骨文本身就是一件崭新的“作品”,最早诗歌、散文、书法艺术。仅凭在艺术门类方面的这些开辟之功,就弥足珍贵。刻字龟甲骨河南安阳出土1、占卜记录与“史”的崛起祭祀狩猎填朱牛骨刻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光绪25年),国子监祭酒、古物收藏家王懿荣意外发现“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符号,认定是古老文字,大量收购,并与金石学家刘鹗一起考证鉴定,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的刻画文字因此被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所得,称斤论两地卖给中药铺子。刻字龟甲骨河南安阳出土祭祀狩猎填朱牛骨刻辞河南安阳出土殷商人几乎每事必卜,每卜必记。刮平磨光,钻眼、凿槽。占卜时先刻上“前辞”,即时间、地点、姓名等,再刻上“命辞”,即卜问事宜,然后燋灼甲骨,出现裂纹即“兆”,据此来判断吉凶、预知事端。做出的判断随即刻在兆纹旁边,称为“占辞”,甲骨要悉心保存,“占辞”灵验与否,事后要在该甲骨上补充刻记,称“验辞”。人类“史”的意识开始萌芽。它增加了人类总结、归纳、认知等思维活动中理性意识,预示着他终将与巫术分道扬镳。刻字龟甲骨河南安阳出土2、书面表达:一个审美新视野甲骨文记下了占卜过程和结果,人们希冀、期待和心情,种种活动和遭际:壬申卜,贞:王田鸡,往来无灾?王占,曰吉。获狐十三。(《前》二,四二,三)庚申卜,贞:我受黍年?三月。(《前》三,三0三,三)贞:戍其丧人?(《林》二,一八,二)文字含量广大无边、内容明晰准确,是任何绘画、雕塑等都不可比拟的。记事散文的雏形,有的已相当完整,比较具体。如《殷虚书契菁华》中的一段:“癸巳卜,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我东鄙,灾二邑。凸方亦牧我西鄙田。”《祭祀狩猎填朱牛骨刻辞》正面和背面共刻160字,记载了商王武丁宾祭仲丁,乘车狩猎等活动,更是一篇比较纯粹的记述文。有些卜辞实际上就是合韵整齐、朗朗上口的诗歌。如郭沫若《卜辞通纂》收入的一条卜雨的贞辞:祭祀狩猎填朱牛骨刻辞河南安阳出土“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通过遍及四方的贞问,呈现的是一种迫切盼望春雨降临的心情。3、契刻文字:“线的艺术”的萌芽首先,线条典型的契刻文字,篆书中最早类型,甲骨文直线、横线居多,间以斜曲之线,同时,刀刻线条大多纤细、劲俏,起笔落笔尖头尖尾,人称“尖头篆”。“瘦劲有力,清奇秀逸”的笔线风致。其次,字体结构多随物赋形,大小参次差,长短不一,宽窄随意,疏密兼有。天然具有均衡、对称、协调等合乎美的规律的造型特点,给人以随意、错落而又扑拙、平稳的视觉感受。第三,章法随兆刻画,章法布局也不规则,文字多下行,左转右转随兆而定,横不成行,竖已有列,却又因字体的有大有小和行列的有直有弯而显得自由自在。祭祀狩猎填朱牛骨刻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稚拙、有力、随意、错落,仿佛把先人们草创文明时的那种拙而有力的精神融了进去,其中的探索意味、稚拙之美,不可替代。第三节、青铜饕餮:殷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青铜器数量大、品种多、地域广、技术高,前所未有、举世罕见,史学家因此称“青铜时代”。1、富丽、神秘的青铜艺术几乎无不铸有繁复纹饰,常不留空隙,各种动物形象混合布满器表全身。富丽、威严、神秘的感觉。象尊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妇好偶方彝安阳殷墟妇好墓附耳有突起象头,象头两侧各饰一鸟,象头下饰饕餮纹,两条长边中部有突起的兽头,兽头两侧饰以鸟纹,两长边腹中部又饰有大饕餮纹,口部各有一夔和小鸟,圈足短边饰对称的夔纹,盖面也饰有鸟纹和夔纹,两长边还各有一突起鸮面。繁密、混合、极尽雕饰,一个怪异神奇、眼花缭乱的世界。象尊湖南醴陵狮形山基本写实,但门牙外呲,眉突起眼圆瞪,鼻上伸,鼻端凤首,又伏一虎,全身饕餮、虎、夔和凤鸟等,奇异想象的色彩。饕餮食人之迷:狰狞的兽面何以占据青铜艺术的主体画面?食人的饕餮怎么回出现于尊贵的殿堂?饕餮食人卣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虎噬人头浮雕[司母戊鼎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饕餮纹方罍现藏上海博物馆龙虎尊局部虎食人浮雕河南阜南出土饕餮纹方罍现藏上海博物馆虎噬人头浮雕[司母戊鼎耳]河南安阳殷墟饕餮食人卣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龙虎尊局部虎食人浮雕河南阜南2、“率民以事神”和夔纹的由来人面方鼎湖南宁乡黄材司母戊鼎河南安阳殷墟龙虎尊局部虎食人浮雕河南阜南虎噬人头浮雕[司母戊鼎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花费莫大精力和财力事事问卜,样样占卦,不惜几十头、上百头牲畜用于祭祀,甚至大量使用人殉和人牲。“率民以事神”的写照,商人征服力的反映。庄严、崇高、神圣的信仰和仪式。人面方鼎湖南宁乡黄材出土夔纹乃饕餮纹原型。《山海经》“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甲骨文中大量“夔”字,且被称为“高祖夔”,王国维考证,此“夔”即殷始祖帝喾(喾、夔音近义同),即殷人至上神帝俊,帝俊也见于甲骨文,神话学家称“俊”字像一鸟头人身或兽身的怪物。可以认为,喾乃殷商人始祖,帝俊是至上神,夔则是祖帝一元的形象化身。“饕餮食人”是庄严郑重地敬奉神灵。也一种“狞厉的美”(李泽厚),是巨大历史力量的象征符号,以无比虔诚、赞美、夸耀的心情精心铸造出来。饕餮食人卣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第四节、“羊人为美”和“巫者舞也”:巫风弥漫的殷商乐舞甲骨文“大”、“美”、“舞”字云南沧源岩画1、羊大为美与“羊人为美”云南沧源岩画甲骨文出现“美”字。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甲骨文中“大”指“人”,“羊人为美”。载歌载舞,最激动人心,最美的形象。“羊人为美”中的“人(大)”,特定的形象——巫。“巫”字本身,就与舞蹈有着不解之缘,“巫”、“舞”声同,字形、字意也极相近。“巫”在甲骨文中中写作“”《说文》:“巫者,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像人两袖舞形”。“巫”字与甲骨文像人执尾或执羽而舞的“舞”字,正可相互生发。从甲骨文可见殷商舞蹈种类多,表演繁,求雨、祭祀、驱鬼等。《山海经·大荒东经》:“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海外东经》“雨师妾”,“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正是“应龙之状”。驱鬼逐疫的“傩舞”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甲骨文中就有方相氏戴魌头(面具)殴疫逐鬼之事。《周礼》“方相氏”郑玄注“冒(蒙)熊者,以惊驱疫厉之鬼,如今魌头也。”《大》,甲骨文中单称“”,写作“”,极像一个人在大雨淋漓中的形象。根《吕氏春秋》、《尸子》、《淮南子》等,商汤“以身祷于桑林”巫术求雨《桑林》也多见于先秦典籍。《左传·襄公十年》殷商后裔宋平公曾在楚丘用《桑林》之舞款待晋悼公,晋悼公观后因惊恐得了一场大病,可见该舞阴森恐怖。2、殷商乐舞“万舞”或“万”也多有提及,“万”的甲骨文字形仿佛多人聚在一起手舞足蹈。《诗经·商颂·那》:“万舞有奕”;《诗经·鲁颂·閟宫》:“万舞洋洋”‘《墨子·非乐》:“万舞翼翼”。似乎是在隆重场合表演场面盛大壮观的舞蹈。《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令尹子元“欲惑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有舞必有歌,殷商文化以“尚声”与周人“尚臭”相区别,《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诗经·商颂》开篇《那》与其后的《烈祖》典型反映了“殷人尚声”、先声后味的宗教礼俗。《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衍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歌舞盛大,充满歌舞娱神的巫术气氛。随着时间推移,淡化神秘色彩,音乐舞蹈单纯作为美感享受的意识不断孕育。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商墓葬“女乐”,音乐舞蹈与巫术逐渐脱离,独立走向审美的殿堂。思考题1、传说中夏代最著名的器雕是什么?在它身上可见什么新的文化特征?2、甲骨文表现了什么审美文化特征?3、青铜饕餮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为什么殷商崇尚饕餮的狞厉之美?5、“羊人为美”所揭示的殷商审美文化现象是什么?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