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审美文化史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制作者:许丙泉(新闻传播学院)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公元25年光武帝复兴汉室,审美文化重大转型。钱穆:“西汉的立国姿态,常常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而“东汉的立国姿态,可以说常是扁枯的、静的、退守的。此乃两汉国力盛衰的一总关键”。所关注、沉迷、和投入的不再是广大、辽远、具有无限魅力和审美色彩的外部世界,而是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经验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东汉审美文化理性化、功用化、世俗化,“贵真”、“尚质”、“崇实”的文化趣尚。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一、“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二、“缘事而发”:乐府民歌的写实旨趣三、“崇实之化”:《毛诗序》与王充的美学思想第一节、“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儒家重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礼记》:“事死如事生,事忘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汉代皇帝名号带“孝”字,官吏选拔举“孝廉”,厚葬之风,墓葬文化中陶塑与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堪称汉代艺术典范。1、绘画旨趣湖南、山东等地西汉早期墓葬帛画审美旨趣大致为:从仙界到人间,“升仙”或“引魂上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构图考究、中心鲜明、上下连贯、左右对称,文化主旨就是死后“成仙”西汉中、晚期,成仙主题延续,如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奇谲斑斓的壁画正是夫妇死后升仙图。河南卜千秋汉墓壁画升仙图(图)河南卜千秋汉墓壁画乐舞百戏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西汉末墓室壁画向人间生活旨趣转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晚期墓室壁画。主人“传记画”。牧马图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主题从“天上”向“地上”、从“仙界”向“人间”转换。“天堂即在人间”这一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理想和审美传统。东汉击鼓说书俑四川成都2、雕塑寓意东汉雕塑:走近凡俗和生动。陶塑最有特色。不是送葬军阵和兵卒将士,家内舞乐侍仆佣以及家养禽畜等,体态较小、活泼生动。选材几乎涉及家居生活所有方面,生活气息浓郁,玩赏性、谐趣性、娱乐性功能强烈。数量多,微笑流溢,欢欣明快。东汉击鼓说书俑四川郫县东汉抚琴俑贵州省博物馆藏东汉陶坐听俑四川资阳出土。东汉陶楼东汉陶井河南偃师东汉陶鸡陶狗名称东汉陶屋东汉陶猪圈3、汉画像艺术汉画像石(砖)表现从幻想到现实转型,真正属于汉代文化奇观和审美奇迹,瑰丽夺目。幻想性和现实性题材,后者多于前者,“崇实”趣尚总趋势。河南南阳画像浓烈荆楚文化色彩,较早形态。山东画像主要是历史与现实题材,徐州界于二者之间,四川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了一步。伏羲女娲(东汉)河南南阳嫦娥奔月(东汉)河南南阳仙人对博图江苏铜山牛耕图江苏睢宁周公辅成王山东嘉祥武氏祠荆轲刺秦王山东嘉祥武氏祠讲经画像砖(东汉)四川德阳酿酒画像砖(东汉)四川新都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四川大邑第二节、“缘事而发”:乐府民歌的写实旨趣与大赋不同,乐府民歌“崇实”。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西汉重乐曲,东汉光武帝听风察政、迷信谶纬,“观采风谣”频繁,更重视民歌内容。现存乐府歌辞多为东汉作品。其特点,班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明代徐祯卿《谈艺录》:“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东汉抚琴佣、吹箫佣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特点:明显的情节性、故事性。常第一人称自述,谢榛《四溟诗话》:“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白头吟》、《孤儿行》等。沈德潜评《孤儿行》:“极琐碎,极古奥,断续无端,起落无迹,泪痕血点,结掇而成。”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场景化如《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戏剧性情节跌宕曲折,动荡紧张,展现性格;塑造形象,表达主题。《孔雀东南飞》。古代最长叙事诗,民间文学的光辉诗篇,与南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劝喻性审美旨趣劝人喻世。《战城南》褒扬忠良将士为国捐躯;《长歌行》对人生当珍惜青春发愤努力;《雁门太守行》歌颂廉政德行;《白头吟》劝喻爱情忠贞,《孔雀东南飞》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乐府演唱图嘉祥南武山画像第三节、“崇实之化”:《毛诗序》与王充的美学思想《毛诗序》诗有认知功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移风易俗、伦理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何谓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王充(27——约100),美学思想在这方面达到极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哲学家。出身“孤门细族”,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小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有《论衡》一书。《论衡》王充习书图王充[清]任熊美学上标榜“崇实”说。批评汉大赋“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却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使“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所以“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虚妄”是汉代儒生“空言虚语”、“浮妄虚伪”,是阴阳方士“成仙”、“不死”等“神怪之言”,是谶纬的“预言”、“谶记”,连绘有“仙人之形”、“蝉蛾之类”的图画也是“虚图”。《论衡·对作篇》:“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实知篇》:“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薄葬篇》:“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干有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语增篇》:“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为世用,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篇无补”。“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应合“崇实”的主流审美文化风尚。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孝道观点与墓葬艺术的发展有什么联系?2、如何理解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审美特点?3、《毛诗序》中有那些重要的美学思想?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