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第三章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代殷商。“殷鉴”使周人变得成熟。宗教,强调人为努力天命观念改造殷人至上神崇拜。政治,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完备的宗法体制。文化方面大兴礼乐,包括祭祀、庆典、日常行为规范,层层等级;礼仪必不可少音乐歌舞,典雅平和,心平气和,规矩中节。“文质彬彬”,与神秘、狂热、恐怖的殷商时代明显不同,典雅、规矩、世俗化的审美文化品格。第三章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一、“钟鼓喤喤”:仪式典礼中的雅乐之和二、鼎铭尊象:周代器物艺术的崇文尚实之貌三、“立象以尽意”:《周易》智慧的诗意化四、“诗言志”与“赋比兴”:《诗经》现世人生的情志抒发五、“声无一听”与“和如羹焉”:和谐美理论的初步形成第一节、“钟鼓喤喤”:仪式典礼中的雅乐之和周公“制礼作乐”《汉书礼乐志》:“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各祭其畺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扩展为社会生活各方面。“乐”的诸多规定,《周礼》:“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舞》,以享先祖”用乐等级不同,《周礼》:“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乐队规模,《周礼》:“王宫县(悬)(四面),诸侯轩县(三面),卿大夫判县(两面),士特县(一面)。”舞蹈队列:“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论语注疏》。“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可忍孰不可忍。”周代著名乐舞《大武》,武王灭纣建国、周召之治等历史画卷。《大武》有舞、乐,还有歌:“绥万邦,娄(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以德配天”的时代精神。周代歌、乐、舞初步分离,重视声歌。如《仪礼》:“乡饮酒礼”用乐:“工四人,二瑟。……工人升自西阶……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礼记》认为“发德”、“示德”,张扬文德,强调雅乐伦理教化功能。周代雅乐婉转柔和、雍容典雅。《周礼·春官·宗伯》:“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诗经·周颂·有瞽》:“既备乃奏,萧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西周编钟山西曲沃晋侯苏墓出土第二节、鼎铭尊象:周代器物艺术的崇文尚实之貌1、铭文的增加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铜簋。装饰繁缛、神秘,几乎看不出与商器区别,但内壁铭文,说明是周人器物:“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昏。夙又商。辛未,王阑师,易又吏利金,用乍檀公宝彝”大意:武王征商,在甲子之晨,举行岁祭和贞卜,断定能战胜昏纣,结果很快吞掉了商。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赏赐给有司利一些铜,利为已故檀公做了这件宝器。利簋陕西临潼出土不久又出土“天亡簋”,记载武王克殷后告天献俘祭祖庙,大会诸侯。主人建功,铸此器称扬武王休美,也记下自己荣耀。食器器多于酒器,更重视铭文,预示迥然不同于殷商神秘主义的理性、典雅、崇文尚实的器物世界。利簋铭文拓片利簋陕西临潼出土2、素雅与繁富害夫簋陕西扶风出土毛公鼎陕西歧山出土纹饰抽象化为窃曲纹、波曲纹、重环纹,鳞纹、瓦棱纹等几何纹饰,圆曲柔和、规则优雅,体现周人礼乐精神。铭文渐趋繁富恢弘。几乎都有铭文,字数一再增加。《天亡簋》78字,成王时《令彝》《令尊》187字,康王时《大盂鼎》291字,西周后期,《曶鼎》410字,《毛公鼎》多达497字,周代才有的奇迹。意义不同寻常的纪念品,荣耀、自我肯定,告先祖、传子孙,永恒的价值。大盂鼎铭文拓片铭文二百九十一字毛公鼎陕西歧山出土长达四百九十七字,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3、金文的线条、字块和字幅造字更加规范,大多省去甲骨文原始图画成分,字形较为统一:脱离“画”的桎梏,向线形艺术靠拢。书体格调:《大盂鼎》:尚有字呈两头尖柳叶形态,多数方圆并用,总体结构严谨,体态厚重,注意到了文字布局排列,呈现出由古朴刚健向圆柔平和过渡形态。大盂鼎铭文拓片毛公鼎铭文拓片西周中期以后字体笔画圆柔,两端平齐,不出锋,无波磔,书家称“玉箸体”。《毛公鼎》为代表。整体洋洋恢弘,章法疏密有致,字体转折自如,圆融婉通,灵秀自然中不失规矩严谨。周人进退有节,“莫不令仪”,彬彬有礼。《史墙盘》臻于极至,书体工整,成行成列,一丝不苟,更显示周代审美文化追求整齐、规范的特有风貌。史墙盘铭文拓片4、朴拙写实的尊象器塑动物一反商器怪异、神秘、龇牙咧嘴,平和、温顺,似曾相识,现实中本来样子。鸟尊山西太原金胜村四虎钟上海博物馆藏虎尊现藏美国弗里尔美术馆鸭尊辽宁喀左马厂沟人形车辖河南洛阳北瑶彖皿驹尊陕西郿县驹尊陕西郿县鸭尊辽宁喀左马厂沟第三节、“立象以尽意”:《周易》智慧的诗意化1、“弥纶天地,无所不包”《周易》占筮算卦书,包括:一、阳爻、阴爻组成八个卦象,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二、两两相重成六十四重卦,如《泰》卦(上坤下乾),表示八卦象组合后关系和相互作用;三、卦象后说明卦象寓意的卦辞,《否》“大往小来”;四、卦辞后面说明各爻寓意的爻辞。巫卜活动遗风,传达周人哲学、美学、人生观、世界观等。卦象包罗万象,天象自然,世事人生,风格、品性、状态等。如《履》(上乾下兑),天上泽下,刚健上,柔顺和悦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以柔迎刚的人生态度;《同人》(上乾下离),天明日升,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阴阳:二元对立模式阴阳二元相对相应关系,矛盾无所不在。事物运动、成长、变化,向对立面转化。正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象自下而上各爻分别表明事物不同状态,如《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恨。”物极必反,所以要防微杜渐,“易也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崇尚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完美状态。如《泰》卦,上乾下坤,意为通泰吉祥,阳气上升,阴气下伏,阴阳交和,天地通泰;三阴三阳,阴阳持平,下卦为内,上卦为外,有外柔内刚之美,故卦辞有“小往大来,吉,亨”的美辞。3、“立象以尽意”用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的表达方式。人类早期具象化思维方式,欲囊括天地万物,“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此及彼,由物到人,联想生发,直至无穷。天地万物尽收眼底。六十四卦也是“象”。《晋》卦,坤下离上,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冉冉升起,象征事物发展上升。《明夷》,离下坤上,太阳西沉、夜幕降临,人世间晦暗不明。卦辞、爻辞是形象化语言。如“羝羊触藩,羸其角”,“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两败俱伤;“素履”表征朴素无华、谨慎从事;情境描如“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故事情节如“眇能(而)视,跛能(而)履,履虎尾,咥人”。有些是歌谣、谚语:“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陈騤《文则》:“使入诗雅,孰别爻辞”。后代论书论文,“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源头。1、讴歌现实人生祭祀诗体现周人尚德崇文精神,现实生活写照。《周颂·载芟》是农业生产的巡礼:“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祭祀诗篇,歌颂后稷、公刘、古公覃父、王季、文王、武王功绩,周族史诗。不是巫觋神人,而是宗族领袖。第四节、“诗言志”与“赋比兴”:《诗经》现世人生的情志抒发《小雅·鹿鸣之什》插图(局部)南宋马和之“二雅”为典礼乐歌和公卿列士“献诗”。宗亲伦常之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保家戍边和思乡之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日常生活:“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宫室营建;政治官场生涯:“四国无政,不用其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国风”细腻人生感受,男女情爱诗篇:“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其室则迩,其人则远”等等。《豳风图》清吴求《豳风图》(局部)南宋马和之主观感受、心情、心理占更大篇幅,舍“事”重“发”:《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2、“诗言志”和比兴手法《豳风·东山》写征人归途思绪。“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想到军营“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想到家园荒芜:“果臝之实,亦施于宇”,想起家中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想起当年她出嫁时情景:“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不由思忖:“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大量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为中国诗学“诗言志”说提供了依据。比兴手法俯拾即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夫之《薑斋诗话》:“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有意义、情绪、气氛的关联,“关关雎鸠,在河之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烘托热烈气氛。《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户”;《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双飞,人却离别;中国美学“意境”奠定基础。宋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北京故宫博豳风图马和之3、中和之美情景、心物相互生发,含蕴醇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何排遣?后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温馨、和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伯兮》丈夫“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女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回环往复、深沉有致的吟唱。整齐、和谐之美的形式。第五节、“声无一听”与“和如羹焉”:和谐美理论的初步形成春秋时代,思想家开始涉及美、审美和艺术等,中国美学掀开第一篇章。“声一无听”《国语·郑语》郑桓公与史伯对话,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去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纹,味一无果……”。“和如羹”《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其音,八风,九歌,以其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无害为美”《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第一次正面涉及“美”的定义:“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美不是神秘意味,就蕴含在自然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相感相适的多样统一之中。中和为美,以善为美,决定中国美学的取向思考题1、周代青铜器纹饰较之商器有什么变化?由此折射出怎样的审美文化?2、《周易》是一部什么书?谈谈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3、《诗经》的审美文化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