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待后生《四世同堂》主题歌演唱:骆玉笙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什么是“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于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据老艺人说,它是由河北省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鼓书艺人胡十、宋五以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它有以下特点: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京韵大鼓的发展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大鼓演员。京韵大鼓的概况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骆派掌门——骆玉笙鼓界大王——刘宝全•刘宝全(1869——1942)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曾用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深县人。他创造的唱腔既刚劲又华美,既庄重又俏皮,有时借鉴京剧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娴熟自如地运用胸、喉、鼻和脑后等部位共鸣达到了“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行云”的妙境。同时,还完善了似说似唱、说唱交融的演唱方法。•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有白云鹏和张筱轩。•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见长。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丑末寅初》《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惚惚密密匝匝直冲霄汉那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那敲钟儿听不见那撞锣儿听不见那筛这个铃儿听不见那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这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扑楞楞俩翅儿忙啊这才飞过了那扬子江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他是念佛烧香农夫清早下地拉过牛套上犁一倒洼地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带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包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这个书房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那她是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笠下穿水库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绕过了小溪旁京韵大鼓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瑰宝,我们理当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京韵大鼓的发展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京韵大鼓,体会其中的精华,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世代相传。未来的路……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