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基础知识主讲:娄自发一碗汤一根针一柱灸《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中医三宝艾灸的起源灸法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盛行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明,衰落于晚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事业得到关注,尤其是针灸这一古老的疗法到达了空前的发展。艾灸的发展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唐代时期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净化空气驱除蚊蝇。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灸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艾灸概论艾草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概论简介: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艾灸概论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传统疗法之精华。灸“字,(说文解字)作”灼“字解释,是灼体疗法的意思,是火力在医疗上的直接医疗作用,灸法与针法一样,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故常统称针灸疗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艾灸疗法可补中药与针疗之不足,是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外治方法。(一)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与功用灸法与针法一样,都是以脏腑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故灸法与针法的治疗原理相同,但不同的是针法刺入于皮下,而灸法则置于皮上。艾灸概论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疗的不足。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新针灸学;说,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因为通过艾灸一定穴位,能使人体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觉。利用这种热力作用,透入人体肌肤里面而产生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畅,而收到治病和保健之效。又“艾叶性温,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叶芳香,有开毛窍,透肌肤作用,又”艾能温通十二经脉“加之点燃熏灸《作用尤著。所以通过艾灸就能达到治病,预防,保健的目的。(二)功用:临床实践证明,灸疗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功效显著,因所用灸法,灸材和施灸穴位不同,其功用也不尽相同。根据古今医家和笔者十多年的临床体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艾灸疗法的功效1调和阴阳2温经散寒3行气活血4补中益气5防病保健6延年益寿艾灸疗法的功效(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阳之效。(2)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因此,灸法具有良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3)行气活血,消淤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灸法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灵枢官能篇)说,上气不足,推而杨之。灸法对气血运行能起”推而上之“的引导作用。如灸百会穴既有补中益气,又有升阳举陷之功。艾灸疗法的功效(5)回阳救逆,(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纯阳之物,能回垂绝之阳。(伤寒论)有,下肢手足发凉,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发凉,脉不至者,灸少阴7壮,等条文均为热性病过程中阳气虚脱的危重证候用灸法治疗的论述,可见灸法治疗疾病有回阳复脉之功。临床上对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用艾灸调理,能达到回阳救逆之功。(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人以阳气为本,阳气足则身体健康,阳气虚则易患疾病,灸能温阳,无病自灸,如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治病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功。灸法总类是将艾绒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小者如麦粒大,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直接灸(瘢痕灸、化脓灸)灸法:施灸时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燃尽,除去灰烬,方可继续再灸,根据顾客身体情况一般十几壮或者二十几壮。注意事项: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主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灸法:施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注意事项: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无瘢痕灸(非化脓灸)1、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2、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间接灸隔姜灸操作方法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相对应的穴位上。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隔姜灸的注意事项方法: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主治: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隔蒜灸方法: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主治: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隔盐灸悬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5~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温和灸方法: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主治:用于急症和较顽固的病证。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回旋灸方法: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主治: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实按灸方法: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主治: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温针灸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中医八大养生疗法中医大体有8种疗法,中药、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食疗、药浴。艾灸是纯自然的疗法,是8种疗法中唯一的物理和药理相结合的疗法,纯天然的自然疗法。针刺有一定的损伤而不容易掌握,中药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不适应作为日常养生保健。刮痧拔罐和推拿只是作用在肌肤腠理是纯物理的疗法。灸法治病机理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灸法的特色1、治未病《皇帝内经》“夫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3、操作安全,容易掌握“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4、针所不为,灸之所宜”5、没有毒副作用。治疗阳虚最好的方法之一艾灸疗法由来已久,自古是补充阳气最好的方法之一。所谓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机能减退或衰退,反应低下,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其临床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溺等。艾灸疗法是阳虚患者补阳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补阳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施灸注意事项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施灸2.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3.皮肤较薄的部位和关节部位不宜施灸;4.醉酒和情绪不稳时禁止施灸;5.患者在高热、昏迷期间禁止施灸;6.女性经期若非为了调经禁止施灸;7.精神病患者等没有行为能力的人禁止施灸;8.有大动脉、静脉血管处、心脏部位疾病者禁止施灸;9.孕妇和男女下体也禁止施灸。施灸注意事项10.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11.艾灸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可先少量、短间,然后逐渐加剂量。12.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施灸注意事项13.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14.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1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16.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艾灸养生是否会产生副作用艾灸是一种纯天然自然疗法,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