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发展史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峨嵋山-乐山大佛武夷山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化遗产长城北京故宫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承德避暑山庄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山西云岗石窟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诞生于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生成期:先秦和两汉皇家园林为主转折期:两晋和南北朝中国风景式园林思想奠基全盛期:隋和唐各类园林全面发展成熟前期:两宋到清初各类园林精品叠出成熟后期:清中至清末逐步向进现代园林过渡第一节中国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11世纪-220年)中国园林的雏形——囿1、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燧人、伏羲、神农黄帝(黄陵)、颛顼(都濮阳,河南)、帝喾(都于亳,山东河南之间)、唐尧(都平阳)、虞舜(都蒲板,山西永济)2、夏商周时期夏:BC2100年,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宫殿建筑商:(BC17世纪-BC11世纪)殷(河南安阳)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是囿的讨论。殷商的版图六回迁都,定都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是“囿”与“台”相结合的产物。“囿”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猎活动和供应宫廷膳食有直接关系,也初具游观功能。“台”位于囿中,用土堆成的方形高台,通神、望气、游观。(是山的象征)有史记载最早的是商代殷纣王所建的“沙台苑台”西周的版图宫室制度的完备于西周1)“囿”中有囿人分职定责2)周文王时期,已经有了囿、台、沼的结合3)城郭建筑的确立——分封各诸侯3、西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匠人城中有明堂、辟雍(泮宫)“如壁之园,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周文王“灵圃”、“灵台”和“灵沼”。具备四项功能:“帝王狩猎”、“通神”、“生产”和“游赏”。3、东周(春秋战国):(BC475-BC221年)“台苑”楚国章华台、荆台吴国姑苏台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殷周开始的,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而且这种园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即使到了清朝也还未脱离开。如避暑山庄,从康熙到乾隆,都还经常在避暑山庄内举行骑马射箭等礼仪、游憩活动。影响园林的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因素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中国园林的形成——苑秦春秋时期,秦穆公成为“五霸”之一公元前221年,中国统一时代背景早期的皇家园林有信史可证的最早的皇家园林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与“灵沼”。秦代宫(前221-前207)苑: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建立,秦代12年中建离宫五,六百处,仅咸阳附近就有200余处。园林规划发展大咸阳规划短短12年建造离宫别苑数百处。咸阳宫——信宫确定一条新的咸阳轴线“天极”:信宫——阿房宫“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秦秦都城咸阳秦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有“上林苑”、“兰池宫”等。上林苑由秦国旧苑发展而成,在原基础上扩大,并按照天上星座命名,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兰池宫满足秦始皇接近神仙的愿望,引渭水为水池,池中堆筑岛山。意义:(1)筑山理水的手法;(2)拟仙山仙水具有更多意象的自然美。秦秦始皇在泰山顶举行封禅仪式阿房宫(人民日报2004.11.16第五版)阿房宫遗址考古有新收获我国最早园林遗址被发现火烧红烧土及墙体残块佐证阿房宫被焚记载本报西安11月5日电记者孟西安报道: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收获:我国最早的园林景观——秦园林景观最近在阿房宫遗址内被发观,同时被发现的还有被火焚烧的红烧土及宫殿火烧墙体残块,从而佐证了《史记》中关于阿房宫被大火焚烧记载的真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最近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在阿房宫前殿遗址正面1150米处,发现一大型黄土遗址建筑台基,东西长250米、南北宽45米,距地面高度7米,距秦代地面高9米。黄土台基中下部有纵横交错的排水管道,说明这个黄土台基上曾有过被人使用过的大型宫殿建筑。在这一黄土台基北部3.8米处地下,发现一“矩”字型石渠遗存,东侧向南长17.4米,西侧向北长4.9米,东西长9米,水渠宽40厘米,深12至15厘米,水渠底层铺大鹅卵石,上铺小鹅卵石,水渠两侧砌筑比较规则,2至3排由呈“品”字型的大鹅卵石铺就。专家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小桥流水式渠道和园林遗址。在黄土宫殿台基西侧又发观另一宫殿廊道和散水,廊道宽16.7米,散水宽0.67米,长度待进一步勘察,同时发现了不少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和完整秦瓦当,说明台基上的宫殿如《史记》记载的“复道连属”。尤其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此处发现了红色的火烧土及宫殿墙体残块。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孙福喜研究员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园林遗址,进一步证实了史书上关于阿房宫是在秦皇游幸的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记载,从而证实了秦阿房宫不仅有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前殿,而且是由一系列宫殿组成的宏伟建筑集群。特别是宫殿红烧土和火焚墙体残块的首次发现,否定了以往关于阿房宫未被焚烧的说法,找到了阿房宫毁于大火的证据,但是否由项羽焚烧,还有待进一步探查和研究。在原秦朝被毁的咸阳之东南,渭水之南建造新都。代表性皇家园林有“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和“甘泉苑”。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建章宫。“一池三山”即太液池、瀛洲、蓬莱和方丈。西汉未央宫是历史最长的一座宫殿,历史1041年上林苑特点(1)山水丰富,关中八水、上林六池(2)12宫殿群,以建章宫最大西汉都城长安东都洛阳,皇家园林规模较小,也建造“上林苑”,但是规模较小东汉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一池三山”的形成一.昆仑神话(神山信仰)《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一.昆仑神话(神木信仰)《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山海经·地形训》: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二.从昆仑神话到神仙思想战国(BC475-BC221)之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联系的显著增多而在中原各国流传开来。西方的昆仑神话传到东方后,东方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神话系统——蓬莱神话。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的区别在于山与海的区别。三.神仙思想与蓬莱神话《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四.秦皇、汉武的求神与“一池三山”园林形式的确立秦始皇与汉武帝曾多次东临大海,大规模遣船入海去蓬莱求仙药,并派专人守候在海边以望蓬莱之气。当然,结果不言而喻。经过秦始皇时代与汉武帝时代的发展,蓬莱神话种于确立了它在中国园林中的不可取代的位置,亦即形成了“一池三山”的固定模式。并对我国园林与日本造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中国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形式《世纪·秦始皇本纪》: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书·郊祀志下》(建章宫未央殿)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建章宫苑建于公元前2世纪,位于陕西西安。为我国典型的‘一池三山’园林手法的起源。古书记载: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一池三山’园林手法为后世所仿效,并影响到日本造园。如西湖,颐和园以及日本的诸多庭园。位置图建章宫鸟瞰1.蓬莱山2.太液池3.瀛洲山4.方壶山5.承露盘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东汉宫苑城内城外洛阳白马寺东汉明帝时建造的我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两汉私家园林西汉初期崇尚节俭,后期奢华成风,东汉时私家园林记载较多。王侯官僚(1)西汉梁孝王刘武“兔园”(首例土石结合假山;受文士影响题名出现诗画艺境)(2)东汉梁冀“园圃”和“菟园”富豪巨贾(1)西汉茂陵(陕西兴平东北)袁广汉(2)光武帝舅父樊宏及其父樊重隐士(1)张衡庄园是“别墅园”的雏形先秦、两汉园林小结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囿”为狩猎之用,“台”为通神之用,所以,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功能。后期园林的功能由最早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息与观赏为主。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与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一种浓重的神秘性。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1)社会动荡,民生凋敝(2)思想解放,文化多元•游赏功能成为园林的主导功能。•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开始并行发展。•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抽象表现自然山水发展。初步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揉”两大特色。•代表性的私家园林有洛阳“金谷园”,皇家园林有洛阳“华林苑”、建康“乐游园”,寺观园林有庐山“东林寺”。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何谓转折?四个方面转折——社会转折、园林审美转折、园林类型转折、园林艺术转折社会转折对于秦汉时期来说,自然山川更成为崇拜对象,魏晋以来,由于人们的行动范围,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进入,使得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从简单的崇拜转向了成熟的、系统的阶段,从而也完成了中国园林审美的重大转向。园林审美转折原有的单一的皇家园林或者贵族园林在该时期由于局势的变化,从而被消减弱化,规模开始变小,转向更有意识的造园活动,从粗放转变成为较细致、更自觉的经营,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抽象表现自然山水发展,造园活动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从而完成了造园实践上的转向。园林类型转折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士族的地位提高和繁盛,豪强的出现,使得造园活动的主体范围从皇宫扩散到了民间,从而完成了造园类型的转向。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隐士集团(123人)魏晋风流:名士不满于政治礼教束缚,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表达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行动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艺术成果山水艺术开始发展山水画,山水诗——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但是比较简单建筑形式上,斗拱完备,出现了梭柱、举折和起翘艺术成果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梭柱.下细而中央凸的子,其形有如纺织机上的梭子,因中肚粗,较具抗折性。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撩檐枋(清式称挑檐桁)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第一步将脊椽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椽而下,第一椽缝折下R/10,第二椽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椽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类推。《营造法式》中对殿阁楼台和厅堂廊屋的举高计算法有不同的规定屋檐至角处就出现平缓的上翘。这做法约始于南北朝后期。中国古代建筑翼角上翘的特点,至此形成。(清代称为“起翘”)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是我国最早一篇有关岭南一带花卉的专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论及花卉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