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总体规划说明书(2007-2020)1第一章综述一.地理位置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中段东南侧、杉岭山脉之阳。东邻将乐县,南接明溪县,西连建宁县,北界邵武市。金铙山、白石顶等高峰环绕境外,金溪及其支流蜿蜒境内,山奇溪秀。县境东西宽64.2公里,南北长66.7公里,总面积1539.38平方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八十年代建成的福建省第一大人工湖——金湖,一碧万顷,波光粼粼,宛如镶嵌在武夷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二.自然环境条件(一)地形条件县城地形复杂,一条北东向南西走向的断裂带在境内穿过,断裂带西北侧的岩层是老三纪赤石群陆相沉积岩,呈紫红色,故县城西北端地貌表现为丹霞地貌;断裂带东南侧都是第四纪沉积层,地貌表现为低山丘陵,建成区主要位于河谷盆地。(二)水文条件主要河流──杉溪,由朱溪、北溪和黄溪三条支流在城东汇合后,流向西南,在池潭水库同发源于建宁的濉溪汇合为金溪。由北向南折向东南,与发源于宁化、明溪的铺溪汇合后,经池潭,出良线,入将乐境内。并与开善溪之水相连。从而泰宁境内所有的河流均汇入金溪。金溪与其主要支流沿岸有大小不等的串珠式的冲积平地河谷盆地,尤以朱口和杉城为著。1980年池潭水库建成,金溪上游和杉溪两岸形成一个面积为38.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三)气候条件这里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性气候。春夏东南季风在武夷山脉东南侧受阻,形成雨季,一年雨量大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平均年降雨量为1766毫米。冬季西北寒流翻越武夷山脉,寒流下侵使泰宁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更冷。年平均气温17℃,最低-9℃,最高38.9℃,无霜期262天。三.资源情况(一)林业资源泰宁县山林资源丰富,是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之一。林地面积达187.3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1.13%。1987年森林覆盖率56.3%,超过全省39.5%泰宁县总体规划说明书(2007-2020)2的森林覆盖率和全国12.7%森林覆盖率。森林立木蓄积量达567.8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210.6万根。人均有立木54.54立方米;毛竹1078根。林木中不少是属于国家稀有植物,其中有:一级保护植物水杉;二级保护植物杜仲、福建柏、水松、银杏、钟萼木;三级保护植物油杉、四叶厚朴、楠木、黄豆树、长苞铁杉等。还有稀有的孑遗植物长叶榧、圆叶泽泻等。战国后期,泰宁曾是越王无诸猎场的一部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至今境内仍然有很多野生动物。栖息林间常见的有小鹿、小麂、石牛、野猪和林麝等,并曾发现华南虎的踪迹。峨嵋峰上还发现较稀有的角怪、青水鱼。山地多丹霞岩洞、洞奇岩秀,是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二)矿产资源泰宁县有多种矿产资源,本县地质富含伟晶岩,有白云母、钾长石、石英、高岭土、玛瑙、沸石、铌、钽等20多种矿物,煤、黄铁、硫铁等矿可供小型开采;铝、锌、铜矿有待进一步勘察。更可喜的是,金溪两岸砂金分布较为广泛,早在唐宋时期,泰宁县已设金场开采砂金。民国以来,也有人在金溪支流的城关北溪一带淘金。近年来地质部门在垒金场旧址进行重探,并在何宝山一带原生金矿点进行槽探,对砂金、钾长石、云母、瓷土、石英、绿柱石以及无烟煤等到矿,都曾有先后进行短期的开采。(三)植被资源1.植被类型泰宁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据调查,已命名的种子植物有154科、537属,1044种。被子植物有146科、554属、1022种,为全国被子植物棵数的50.17%,属数的20.0%,种数的4.12%;棵子植物有8科,19属、22种,为全国裸子植物科数的72.73%,属数的55.88,种数的11.58%,泰宁植物很丰富,蕨类植物有33科、56属、113种、占全国科数的63.46%,属数的27.45%,种数的4.35%。2.植被分布泰宁县植被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据福建省植被区划,把泰宁境内植被划分为南北两区:界南的梅口、下渠、大布、龙安、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属岭南东部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典型的植被类型以甜槠、闽粤栲等为主,还有成片马尾松;界北的朱口、龙湖、上青、新桥、杉城和大田的一部分,属闽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栋类阔叶林区,典型植被的以苦槠,青冈栎等为主,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林为主。(四)水资源1.水域泰宁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14.67—27.67亿立方泰宁县总体规划说明书(2007-2020)3米,除蒸发和补充地下水量高达58.87—62.79亿立方米。全县12条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溪河和其他小溪,可开发的水利资源除已开发的电站外,还有94处,可装机容量达52120千瓦,亦即尚有76%的水利资源可供开发。2.水利工程泰宁县境内溪流密布,河沟纵横,属山溪性河流,分布上呈树枝状的水系特征。境内河流属闽江流域金溪水系,有大小河流共73条,其中河流面积50平方公里上的有12条,县境内所有河流均纳入金溪,再汇入将乐境内,金溪是闽江的二级支流。城区上游主要河流有朱溪、北溪、黄溪、城渠溪,下游主要有:角溪、大渠溪、大田溪、大布溪等。县境内多年降雨量在1248.9—2784.4mm之间,多集中于3-6月份,约占全年的62%。以5、6月份为例,多年平均径流量49.9亿M3。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6.4亿M3,尚有邵武、将乐、明溪、建宁等县、市流入的客水28.3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省人均占有量的3.2倍(不含客水)。全县现有小(二)以上水库29座,其中中型一座。(五)旅游资源条件优越泰宁自古山川奇秀,备受有识之识推崇。清朝诗人释最弱曾吟咏:“怪石都从天上生,活如神鬼伴人行,海天内外佳山水,列此难容再作声”。1980年夏,国家在金溪上游的芦俺滩上修建了10万千瓦的池潭水电站。形成了一个浩瀚的人工湖——金湖。金湖整体呈弧形,库容8.7亿立方米。从泰宁县城到电站大坝,全长62公里,所以由“百里金湖”之称。1987年,金湖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升格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丹山和碧水是金湖风景构成的两大要素。山雄奇俊逸,水清丽幽雅,阳刚与阴柔相济,豪放与婉约互补,这就是国内外少有的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相结合的金湖风景名胜区的独特风格金湖风景名胜区以山、水秀、洞奇、石美、峰怪“五绝”为特点,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称之为“天下第一湖山”。金湖风光之绮丽、自然之奇特、面积之广大、景点之丰富确属罕有,可谓“有地皆美景,无处不风光”。四.人文地理环境(一)历史沿革泰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泰宁县志》记载,禹贡属扬州之地;周属闽地;春秋属越;秦朝属闽中郡;西汉初,为闽越王无诸的建安校乡;汉灭闽越后,归属会稽郡;三国属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析建安校乡西偏地(今建.泰二地)置绥安县;晋朝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绥安”为“绥城”;隋朝开帝十三年(公元593年)绥城拜入邵武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泰宁县总体规划说明书(2007-2020)4元621年)置绥城县,隶属建州;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复拜邵武;唐朝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析绥城地置归化,黄连二镇(归化为今泰宁,黄连为今建宁;五代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5年)改镇为场;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升场始设“归化县”。此后,本县疆界沿袭至今,无大变动;北宋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乡人状元叶祖洽托闽使张汝贤奏请朝廷改名,哲宗逐将孔子家乡阙会号“泰宁”二字移作县名,寓“泰平.安宁”之意。元代(1271-1368),泰宁县隶属于邵武路,路的上隶先后为福建.江浙.江西行中书省,县的等级为中县。明代(1368-1644),泰宁县属邵武府,县的等级降为下县。邵武府隶于福建布政使司。清代(1644—1911)泰宁县沿明制隶属于福建布政使司邵武府。布政使司受辖于闽浙总督.福建总督及总督属下的福建巡抚。泰宁县从明中叶后,战祸不断,民生凋敞。清初的军民抗清斗争延续多年,康熙中虽有起色,户口钱粮仅接近中县。咸(丰)同(治)之后,太平军与清军多年战争,丁口钱粮又再衰落,泰宁县便变成了简县(最低等县)。民国元年(1912),福建宣布拥护共和,废邵武府。泰宁县改属北路观察使署,后改建安道,泰宁隶属于建安道。民国17年(1928),实行新的省、县制,废建安道,改县知事为县长,泰宁县直属于福建省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1934),泰宁县为中央革命根据地21个县之一,后划归闽赣省。是中央根据地突出在东北部的前沿阵地和支援东方军挺进闽中的后方战略补给要地。民国23年3月19日,国民党军队重占泰宁,7月间,在邵武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邵武、泰宁、建宁、顺昌、将乐五县。泰宁划为三等县。民国24年10月,泰宁改隶于福建省第七行政区(长汀)。民国27年,改隶于第三行政区(建阳)。泰宁为二等乙级县(全省二等乙级县16个,三等县22个)。民国29年3月,泰宁改属第二行政区(南平)。全省县等划为三等六级,泰宁为三等乙级县(最低等县)。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泰宁划为五等县(全省66个县中有五等县12个。六等县8个)。1950年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50团解放泰宁,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于福建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南平专区)。1970年6月,泰宁县划归三明地区管辖。1984年7月,改三明地区行政公署为市管县的省辖市人民政府,泰宁隶属三明市,县城为杉城镇。(二)人文传统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泰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北宋以来,文化鼎盛,人才辈出,“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在这里读书、讲学、留寓。历代科举中,其中进士50余人,泰宁县总体规划说明书(2007-2020)5状元2人(叶祖洽、邹应隆)。邹应隆、江日彩、何道旻、邱嘉彩、黄立实、红六瑞等,崇文喜艺,著书立说,为泰宁留下了宝贵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苏区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演出、出刊、诗社等群众文化活动,把几百年来的文化艺术事业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解放后,随着文化机构的逐步健全,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单位的相继建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和厂矿的各种基层文化机构和设施逐步臻于完善,形成了全县性的文化网、电影网、广播电视网、图书网等。梅林戏艺术更趋于成熟;群众文化工作亦由纯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的“以文补文”转化;农村文化中心的建立使文化工作向着立体型的文化发展。随着以金湖和“尚书第”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建设,泰宁的文化事业前景广阔,欣欣向荣。五.社会发展现状(一)城镇发展现状截至2006年末,泰宁县域总面积1539.38平方公里,全县辖9个乡镇,其中2个建制镇,7个行政乡,112个行政村;城镇总人口达到12.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7.00%。1.杉城镇今辖境在宋、元时,为清泰里的南半部及高平里的北部地区。明、清时,县城从清泰里划出单独成为城里。城西、北外围的丰岩、祭溪、帐干、梅桥、调洋一带仍属清泰里,东石,王石、水南、南会一带仍属高平里。民国至今,县城为镇、为公社又为镇。周围乡村大多数时期都归属于以县城为核心的县下一级政区;仅几度曾分别划出转录于四邻区、乡、公社。2.朱口镇朱口镇位于几条河流的交叉口处。当时的石岩以赤色著称。故名“朱口”。朱口清代属乐地里;民国时,曾几度改变建制并更名为东乡、朱口镇、朱口区。解放后划为第二区,管辖龙湖、南坑、黄厝、渠高、外坳、梅林、朱口、音山、将溪9个乡;1958年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上游与红星合并,定为朱口人民公社,1961年10月,龙湖、上青、新桥分出,朱口镇名字沿用至今。龙湖位于龙湖溪上游出口处的平坦谷地上,洪水季节,泛滥成灾,一片汪洋,百姓喻为孳龙在湖中作祟,故以得名。宋元两代,龙湖地区隶属泰宁县馁城乡。民国时属东乡、二区,民国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泰宁县划分为5个区,龙湖地区里属一区(朱口区)1950年2月,全县解放。沿袭旧区划,上东乡于官田设临时政府,易名龙湖乡,1961年,龙湖地区改龙湖人民公社为龙湖乡人民政府。1993年10月撤乡建镇。解放以来,龙湖一直是社区政府所在地。2006年龙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