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伶官传序》复习学案2016.10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二、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4、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5、君臣相顾()6、至于誓天断发()7、抑本其成败之迹()8、满招损,谦得益()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1、举天下之豪杰()二、一词多义1、与:①与尔三矢()②求!无乃尔是过与()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④若水之归下也()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③以乱易整,不武()④天下事有难易乎()4、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三、词类活用1、函:函梁君臣之首()2、夜:一夫夜呼()3、东:仓皇东出()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难句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4、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六、课内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D.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词在用法上最为相似的一项是例句:逸豫可以亡身A.岸土赤而壁立B.将成家而致汝C.六王毕,四海一D.吾将买田而归老4、.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七、《伶官传序》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从这些方面指导学生挖掘素材,并运用到相关写作中去。素材一:庄宗“忧劳”,不忘晋王遗命,将晋王所赐三矢“受而藏之”,然后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庄宗时刻有一种忧患意识,不忘世仇,最终夺得天下。写作应用1、人要有忧患意识2、忧劳可以兴国3、居安要思危等素材二:庄宗恪守父命,严格自律,才得以完成遗志,一雪前耻,证明成由人,盛也由人。写作应用1、人要善于管理自己2、自律3、事在人为等素材三: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后来,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近卫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庄宗。写作应用1、得与失2、祸患常积于忽微3、要防微杜渐4、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5、智勇多困于所溺6、逸豫可以亡身7、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素材四:逆境时,庄宗唯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自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在成功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驰,衰败继之。写作应用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谦受益,满招损3、成与败4、顺境与逆境5、忧与逸等6、人事与天命7、兴与亡素材五伶官为封建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伶官传》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的伶官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一篇合传。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通过对后唐庄宗励精图治得天下、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由人事决定的道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沉迷的事物困扰。接着作者用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拓宽了文章的内涵,使唐庄宗因宠爱伶人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有了普遍意义。英格兰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说的是1485年,因少了一枚铁钉,致使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惨败的史实。看来,祸患积于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解读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有着清醒认识,他在不同场合强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不弃微末的决心。两年多来改作风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造成与民更始、咸与维新的社会反响?答案就在从小事情切入,铁面问责、刚性约束、严格执纪,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从领导干部角度看,就应该做到慎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不要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能万事大吉。通往腐败的不归路往往就从细节开始,对小事、小节、小利又怎能掉以轻心?(摘自《习近平用典》)八、文章示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发出如是感慨。的确,一个国家从盛转衰中,人的所为影响是很大的。庄宗的衰财看似是伶官引起的,实则是由于他自身好逸恶劳所致。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故天将降大任如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心智就会磨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而每天好逸恶劳、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只要使意志更加消沉,经不起风雨的磨练就会退缩,终将成为没用的废物。我们都知道纣王因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后面被姬发所灭商朝就此灭亡。相反,勾践。由于越国战败于吴国成为吴国的阶下囚。为了重振越国,勾践发奋图强,甚至“卧薪尝胆”。后来吴王的安逸使他放松对勾践的警惕,终有一日被越王勾践所灭,越国又复兴了。就这两国的衰败,则足以见“忧患”的重要性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又安逸的年代,现在有很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然而却有很多像这样的人拿父母的钱恣意挥霍。虽然生活是美好的,但要是遇上大的灾难呢?我想很多人都抵不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吧。尽管我们也是安逸的,但我们必然要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才会让我们的心智得以磨练,让我们更加成熟,在以后的道路上即使充满着荆棘,我们也不会遇到困难就沉湎堕落,不敢前进而退缩。要知道,社会是有强大的竞争意识的,不是你成功就是他失败。我们必须让自己得到锻炼,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二)智勇鲜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一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以史为鉴,用后唐庄宗李存勖逸豫亡身之理告诫当朝统治者居安思危,不要重蹈覆辙。但细细品味,我不禁对“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产生了怀疑。“智”即有才智、有谋略,它是治国的前提;“勇”即有勇气,有胆识,它是安邦的基础。智勇双全者,在我看来,已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而欧阳修却说“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此,我确实不敢苟同。试想,倘若一个人真的有勇有谋,他必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定能判断出该不该沉溺于某种事物。如果一个人最终“困于所溺”,他又怎能称得上“智勇”之人呢?他顶多算是个有勇无智,或者有智无勇,甚至根本无智无勇的人而已。后唐庄宗李存勖为完成父亲遗志,纵横沙场,最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可谓有勇。就因为所宠爱的伶人周匝为梁人所得就灭梁入汴,也可称得上有勇吧!为了周匝的一句话而封陈俊、储德源为刺史,置共取天下的英雄豪杰于不顾,这也是“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毫无“智”可言。他不考虑失民心的后果,失天下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勇无智”。南唐后主李煜有满腹才情,留下了一篇篇缠绵悱恻的经典之作,可称得上有智。他最终亡身也是因为他所钟爱的词——一首《虞美人》了结了他的生命。可他是“智勇”之人吗?敌人来袭时他的惊慌失措足以见证他的无勇。他最终亡国是必然的,因为他“有智无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这种愚蠢的游戏足以表明他的不智。他暴戾的政策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只有不智的人才有这种可笑的行为。危险真正袭来时他的束手无策正是他无勇的明证,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中是必然的,与褒姒无关,只因为他自己“无智无勇”。真正的“智勇者”有胆识,有谋略,不会落到“困于所溺”的结局。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该喜爱什么,该憎恨什么,这样才不会因盲目的喜好而“身死人手”,唐太宗、汉武帝等人正是如此。所以,我不能完全认同欧阳修的“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之所以“困于所溺”不在于别人,只在于他自己并非“智勇”之人!尽管欧阳修的这句评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但我认为说“智勇多困于所溺”不太明智。我要说,智勇少困于所溺,智勇鲜困于所溺!“智勇双全”对一个人而言算得上是很高的评价,那么智勇双全者又怎么会“困于所溺”呢?作者正是存在着这样的疑问,所以对欧阳修的一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提出了质疑,并通过有条不紊地分析,用大量的史实论据证明了那些“困于所溺”者都并非智勇之人。敢于提出质疑,并运用自己扎实的议论文功底展开严密的分析、论证,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这正是该文能在众多参赛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