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题(50分)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5分)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多年中,中国人民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譬如,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等。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心涣散,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的大国,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人新活力。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定要把思想建设。2、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特点?(25分)(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因为历史的新时期是指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此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也因历史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而此时期的中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也为了实现中国两岸统一而奋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团结一切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所以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所以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因此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二、材料分析题1、结合材料,谈一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10分)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5分)第一问答:1.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三级螺纹钢每斤1.51元,线材每斤1.41元……好好的钢材却只卖出白菜价,让不少人质疑钢铁业也沦为了夕阳产业。其实,这些年陷入“白菜价窘境”的基础工业又何止钢铁。水泥、玻璃、纺织、多晶硅……这些头顶规模“世界第一”桂冠的行业,都在遭遇“白菜价窘境”这样的结构调整阵痛。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问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四、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继续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报告、审计和能效标识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大举措,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企业前进的大机遇。在需求方面,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二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三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进行供给侧改革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最佳选择,进行供给侧改革,应该把控大方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在产业层面改善供给。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促进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第二、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得企业获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生产率,扩大供给。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并以此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