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与宽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的积极:感恩与宽容(一)什么是感恩感恩(Gratitude)源于拉丁词根gratia,意为优美、高尚、感谢。衍生出来的意思就是带着善良的心、慷慨的心做事,感受给予和获得之美。一、学会感恩感恩的作用迈库夫(McCullough)指出感恩有三种基本功能:(1)道德显示器:感恩可以显示出施惠者对受惠者行惠;(2)道德动机:感恩可以促进受惠者对他人特别是对施惠者的亲社会行为;(3)道德强化:感恩可以强化施惠者以后的亲社会行为。心理学界对感恩的界定主要从认知、情绪以及动机与行为作用三个角度出发感恩的认知层面感恩的认知角度主要着重于个体对积极结果的认知以及对收到恩惠的认知和态度Emmons和McCullough认为,感恩是基于对于外界正性刺激有意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这个所谓的外界正性刺激可以是别人给予我们的一件礼物,也可以是我们对上帝、命运的感知,或者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丽或伟大。Weiner认为感恩需要两个条件(1)对获得的积极刺激的感知;(2)对积极刺激来源的认可,也就是说对施恩者善良和慷慨意愿的识别才是感恩的基础价值增量Bertocci&Millard认为,个体愿意承认在自己的经历中不应得的价值增量就是感恩;也就是说,施恩者纯洁的无功利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感恩有别于一般的交换关系的区别在于无条件助人的动机及对这种动机的识别感恩的情绪层面感恩的情绪角度着重于将感恩看作一种情绪,其核心内容是在个体接收到恩惠之后产生的积极情绪反应Edwin指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绪,即“回报友好的情绪”,这种情绪包含一种给予愉快的愿望,作为对收到愉快的回报Rosenberg将感恩看做一种情感特质(affectivetraits),即设定某种情绪状态发生的阈限值,能够对某类情绪反应做出稳定的预测感恩的行为层面感恩的动机与行为作用层面更加关注的是感恩作为一种行为推动力在促进个体利他行动方面的作用Aquinas的观点,感恩是利他行为的动力基础,首先需要感谢施惠者,然后才能产生合适的反应感恩链一个完整的感恩链应包含认知、情感、行为这三方面,且呈递进关系在认知层面,我们要对感恩有个了解。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去识别什么是恩惠。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识恩”在认识到什么是施惠行为后,我们的感知觉系统对此进行判断:1、感知到所受恩惠;2、对施惠者行为进行移情,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被施惠者感知到之后,彼此之间的“刺激—反应”关系就得到了强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感恩”当我们感知到别人对我们的恩情后,这种认知和情绪的结合会促使我们产生利他行为,也就是对施惠者或者其他人进行施恩。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施恩”因此,一个完整的感恩链应为“识恩→感恩→施恩”。(二)感恩问卷(6题目)请从下面七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数字,来表示你同意下面描述的程度1234567非常不同意不确定非常同意(1)在生活中,我有很多的人或事要感谢(2)如果要我把我觉得感谢的所有人或事列出清单来,那一定是一个非常长的单子(3)当我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多少需要感恩的人或事(4)我对很多人都怀着感恩的心(5)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更多的去感激那些曾经成为我生活中一部分的人、事、处境(6)我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检验和审查才会感谢某人或者某事(三)感恩的积极心理功能感恩有利于幸福感2008年,弗洛等人通过实验对感恩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他们把平均年龄为12岁的221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三个组,1感恩组(76人,接受的刺激是在纸上列出5件这两天发生的值得你感恩的事情);2烦恼组(80人,接受的刺激是在纸上列出5件这两天发生的令你烦恼、麻烦的事情);3控制组(65人,不接受任何刺激)。结果显示,感恩组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烦恼组和控制组,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三周后的后测实验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印证了之前,埃蒙斯在成人被试身上发现的现象。与此同时,弗洛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感恩组的被试在消极情感的体验方面比另外两个组显著地少,而且这个现象在3周后的后测中也同时保持了一致性。感恩与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感恩水平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具有亲和力,更加随和,因此更容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关系。当施惠者给予受惠者恩惠的时候,受惠者感知到并做出感恩的回应,这时,施惠者会在自我评价上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同时感受到的感恩也对这个积极的评价做了验证性的强化。这使得施惠者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同时愿意泛化到其他的人或事上面。这会使得他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稳固他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时,会对自己同样做出积极的评价,他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道德水平高或者某个人格特征优秀而应得的恩惠,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并且是道德上的积极自我评价会促使他进行感恩的行为来巩固这种积极评价感恩与睡眠众所周知,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Wood等人对睡眠与感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感恩水平高的人具有更好的睡眠质量。研究分析,感恩水平高的人在睡眠的初期更倾向于想一些积极的事情,而不会去纠缠在那些消极事情的解释上面。这有助于前睡眠状态的心理平静。感恩与逆境感恩之心助于战胜逆境。面对逆境时,一个人越是想自己的得失,越是感觉到痛苦,越是想到感谢别人,越有利于战胜逆境。聋哑盲人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温暖的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妙的知识……”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少女,就是怀着感恩的心面对原本不公的天赋,使得她比常人更坚强,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别人觉得应该觉得不幸的时候觉得幸福,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主观幸福感。(四)感恩活动1、列举感恩每周或每天记录下使你感恩的人、事、物、环境、价值观等等,持续4周或14天2、表达感恩行为(Seligmanetal.,2005)要求被试在一周之内书写一封早期感恩事件及感恩原因的信件,并寄送给施惠者(五)感恩教育1、感恩需要先知恩在感恩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去发现恩情、感受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发现价值增量是最重要的。2、感恩需要榜样示范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们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行为带来的结果来学习的。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在社会环境中向别人习得的,所以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模仿。道德的学习也是同样的,人们会因为重要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的行为而产生一定的模范。即便个人没有完全表现出和那个人一样的行为,但是在潜意识中也会有着影响,以控制今后的行为倾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使自己的身正起来。3、感恩需要知行合一有了理论,还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实践,学生们还是不懂得如何去感恩。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感恩教育中,多实践才是真理。回想之前讨论过的内容,我们的感恩会因为别人的感知和反馈而得到强化。4、感恩需要氛围感恩取决于社会气氛,个人作用有限,集体作用最为重要。二、宽容“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宽容之心》(一)什么是宽容最早对宽容进行阐述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圣经中,Salah一词用来指代宽容,它是指上帝对人们的罪恶的消除。在基督教中,Aphiemi一词指代宽容,意为消除罪恶,赦免惩罚,恢复上帝与犯过者之间和谐的关系。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主张,如果犯过者能够悔过并改正他们的行为,就应该得到宽容。与犹太教不同的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包含着无条件的宽容,它代表上帝对人类无条件的爱。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forgive”的含义是指停止对他人的愤怒或责备,停止想要去惩罚他人的行为,这与汉语中原谅的意义接近。。直到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界才真正将宽容纳入自己的科学研究范畴之中,出现了很多与宽容相关的研究结论。诺斯(North)认为,宽容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以同情、仁慈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心理学家们将宽容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自我宽容,一种叫做人际宽容宽容体现了人们受到冒犯后动机向亲社会性方向的深刻改变这种改变有两个内容:一是动机结构的变化,另一个是一个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动机结构的变化格特曼(Gottman)在1993年曾做过一个研究来解释宽容的动机结构。在研究中,他要求夫妻双方在面临冲突时对对方的情感做出评估,这个评估的内容被归类为三个情绪反应范畴:第一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友好、爱以及建设性倾向;第二是觉察到受伤害的攻击,其情感反应主要表现为内心伤痕、无辜的受害者、恐惧或焦虑;第三是正义的愤慨,包括愤怒、轻蔑或考虑到报复。经过分析发现,在这些人际关系中,有两类与人际互动有关的消极情绪,它们与两种影响人们做出冒犯行为的动机系统相对应,分别为:1、感知到受伤害的攻击,其对应的动机是在人际行为上和心理上避免与冒犯者发生互动(即回避动机);另一种是体验正义的愤慨,其对应的动机为寻求复仇(即报复动机)。但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积极情绪反应,即以减少伤害或攻击为特点的仁爱动机。三者的混合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决定着行为的选择。当前两种消极动机(即回避动机和报复动机)增加时,仁爱动机就会相应减少,这将会推动个体倾向于做出复仇选择。而如果后一种动机增加,则会令个体更可能选择宽容。亲社会与自我牺牲拜特森(Batson)从亲社会行为的角度对宽容进行了解析,“我们对他人的关心通常是因为我们能够体验对他人的同情,并能够借助同情去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这种亲社会心理包括了适应性调节以及自我牺牲两个部分。自我牺牲是指个体能够超越直接的个人需要而倾向于思考他人利益,并看重人际关系的价值。宽容、同情、适应性调节和自我牺牲的共同特征在于,个体在行动中可能需要做出一定努力,这种努力会对建立或恢复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有益。自我宽容宽容的另一种含义指向对自我的态度和情感。毛格(Mauger)1992年率先指出,除了人际宽容之外,还有自我宽容也值得研究。鲍尔(Bauer)则进一步提出,“自我宽容是当事人由自我疏远的状态转向自我亲近、自我接纳的过程”。之后,恩莱特在1996年对自我宽容的定义做出了更新,即“个体在面对自己已经认识到的错事(wrongdoing)时,愿意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爱”。这个定义揭示了自我宽容的整个过程:1、有一个“错事”发生;2、个体对自己有消极的情感反应;3、个体自我接纳并改善自己的行为。如何自我宽容学会遗忘学会认输,灵活的自尊(二)宽容的积极作用宽容与敌对情绪的缓和宽容有助降低个人的敌对情绪。有研究者通过研究指出,与敌对情绪状态比较低的人相比,具有长期的、慢性的高敌对情绪状态的人会更加经常回想起冒犯情境,而且在思想上会感受更多对冒犯者施加报复的观念。虽然其结果并不一定导致直接的报复行动,但是会导致回避行为增加。当我们宽容某个曾经伤害我们的人时,它应该同时包含有减少伤害对方和减少与对方的回避状态。宽容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不宽容者体内的可的松激素增多,由此可损伤免疫功能而引起多种健康问题。罗密洛(Romero)2006年测量了81名患乳腺癌且正在接受治疗的妇女的自我宽容、精神性与心理适应力。研究发现,自我宽容是低情绪紊乱和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预测源,而且对自我宽容的干预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压力。(三)宽容模型沃灵顿(Worthington)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04年也提出了以REACH命名的宽容模型。该模型共由5个环节构成。REACH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宽容干预的五个环节。该模型首先要求受害者尽可能回忆(Recal)与伤害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鼓励受害者探索伤害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鼓励受害者共情(Empathy)。在这一环节中,将引导受害者站在冒犯者的角度,体会冒犯者的想法和感受,思考导致侵犯发生的情境性因素,从而促进对冒犯者共情。第三,鼓励受害者做出宽容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