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李琼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1.2水与生存环境•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与前沿课题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中国传统风水上认为水为财,靠山面水是较好的场地;水的不同气势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境;在某种宗教意义上,水被看作生命的源泉;水能寄托人的情怀……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2水与生存环境城市选址多以江河湖等淡水资源丰富区域作为首选●水绕城的防御体系●水乡之城——苏州●水利工程——都江堰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工业革命之前的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地带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工业革命后的滨水空间,伴随着城市化进城,被码头、工厂、仓储等占据,成为生产性场所,逐渐远离了城市公共生活。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滨水地区的复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课题。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滨水环境研究的前沿课题(1)历史遗迹保护和改造(2)进行用地功能重组(3)滨水地区的交通线路组织(4)场地特征的塑造(5)生态恢复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伦敦“码头区”水岸复兴规划设想上明显融入保护历史人文环境的思想,通过建筑改造、功能更替和环境重构,努力打造富有生机的文化艺术产业区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天津海河两岸景观-海河滨水空间规划结合两岸历史性建筑和街道,使得滨水空间环境充满文化氛围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里斯本码头区改造以原有旧码头的货仓改建而成各种休闲娱乐商业设施,为市民提供一个适合参与公共生活的场所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巴塞罗那滨海景观针对狭长的滨海公园地带,利用现有建筑物,可以打造不同特点的区段环境,避免出现雷同和单调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威尼斯优美的运河景观-几百年来威尼斯始终坚持原有的船行和步行并行的交通方式,严格保护建筑的风格、道路的、尺度和城市色彩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1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2.2滨水景观设计范畴•2.3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2.4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2.5滨水景观的设计步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1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肌理:(1)城市水网肌理(2)城市肌理的延续威尼斯的城市水网肌理直接演化成城市的主体格局,水网肌理即成为城市肌理。在这样水网密集、空间狭小的城市格局中,如何解决水涨水落的市区安全问题,以及获取较大的公告活动空间和关爽水景的开敞面是很重要的规划设计课题。威尼斯城市水网肌理的航拍图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1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肌理:(1)城市水网肌理(2)城市肌理的延续很多情况下,河流、湖泊穿越城市或者位于城市边缘地点,因此滨水空间都与固有的城市肌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摩川的自然景观特征明显,众多宗教和以及沿河展开,整个地区地形北高南低,形成面向河道的围合形分布的地形特点。因此,延展的城市街道与多摩川垂直分布,将河道景致通过借景的方式导入城市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地标。东京世田谷区多磨川北城市肌理关系图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3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2.3.1保护与开发平衡的原则2.3.2突出滨水空间公共性的原则2.3.3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2.3.4延续和挖掘深层的地域文化涵义的原则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4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2.4.1视觉形态法2.4.2城市设计法2.4.3场地文脉法2.4.4功能设计法2.4.5生态设计法2.4.6综合设计法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5滨水景观的设计步骤2.5.1设计核心目标2.5.2环境对象描述2.5.3既往研究与相关设计案例收集分析2.5.4场地分析与评估2.5.5策划与概念形成2.5.6设计深化2.5.7设计结果的预测2.5.8设计修正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2.3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和做法•2.4采用可再生能源•2.5生态教育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水污染主要是浮游物以及有机物、氮和磷等营养盐类、重金属离子、有毒物质等水中溶解质造成的。这些浮游物和水中溶解质会使水中动植物的生活及水体性质本身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在进行滨水生态保护与设计时,水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节约和利用也是重点考虑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3.1.1水质污染的检测和评价需要有关部门专业人员配合进行,如果水质未达标,则进行下一步水质污染处理。3.1.2截污进行水质污染处理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截污。对排入水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进行截污,将这些污水首先收集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同时,应保留自然排水通道,以保护水资源和调节排水,并运用植物缓冲带或其他水质管理技术。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3.1.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包括水循环利用和水资源收集两方面的内容。在水循环利用方面,小型水体应尽可能利用大型水体进行循环净化,也可利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处理水作为净化水体。在水资源收集方面,应尽可能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雨水纳入水资源的利用体系中。在滨水地带,可结合集雨绿地、生态渗透池和人工湿地等形式进行暴雨控制和雨水收集。同时,这些水资源设施所在地在进行收集雨水和暴雨管理的同时,还能够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提供开放空间场所。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a:浅沼泽型雨水湿地b:池塘或湿地型雨水湿地c:扩展滞留型雨水湿地d:小型雨水湿地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3.1.4污水处理在滨水生态保护与设计中,对于难以截污的少量污水(如部分农业用污水和雨水等)需要利用生态方法进行净化过滤处理,使污水通过人工或者自然的方法被处理成中水,从而作为灌溉用水或者观景用水使用。建议在部分水道和小河道设置净化设施,例如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或者采用作为“接触过滤材料”的石头、塑料制品、纤维状制品等。人工湿地系统采用自然处理的方法进行污水处理的目前较高效的做法。其特点是:建设量、投资量小,几乎不需要养护资金,并且生态教育和景观效果好,同时可以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和一定的开放空间场地。运用自然净化水体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污水量较大的区域,建议采用封闭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即采用一系列的构筑物、设备和相关设施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这种处理方式效率更高,但是建设量、投资量和养护成本都相对较高,对景观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人工湿地的工作示意图自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自然净化能力也很有限。人工湿地通过模仿自然净化的过程,提高水体自我更新的能力。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在进行滨水生态保护与设计时,需要进行现状动植物物种调查,并了解各个物种之间的关系,以便保护盒建立完善的滨水生态体系。3.2.1建立水岸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是指水陆之间并能够受到水体影响的植被区。植被缓冲带的建立对滨水区环境有着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保证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有效控制水源污染。滨水植被缓冲带示意图在水边际、防洪防潮等缓冲区多以低矮的灌木、草本类为主,保护区或者城市缓冲带内多种植高大乔木。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3.2.1建立水岸植被缓冲带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尽量避免在水边进行纯观赏性绿化,而应参照原有自然植被群落进行适地适树的搭配。水岸植被缓冲带一般设置在水边到水边的交界带上,地表径流需经过植被缓冲带最终流入水体中,从而使污染物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的拦截,其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各种相关指标综合决定。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3.2.2湿地保护和建设根据1971年订立的《拉姆萨尔湿地公约》,湿地具有较广泛的含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静水、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但起到景观美化的作用,还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既容纳了一定的洪水量,又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保障,营造了多类型的动植物栖息地。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3.2.2湿地保护和建设湿地系统的保育和恢复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滨水区除保持水体的自然形态之外,还应尽可能多设置一些小型的蓄水池和间歇性湿地,收集雨水和收纳洪水,从而增强景观的丰富性和滨水景观抵抗洪水的能力,对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恢复保护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保护与游赏之间的关系。滨水空间的多样形态结构图在洪水位设防线内水体、湿地、植被、人工生态公园等自然生态为主,洪水位设防线外可以结合滨水公园、城市防护带等融入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体系,为公众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的场所。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3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和做法3.3.1天然材料的使用建议多采用天然环保材料,主要指天然石材和木材等。其中天然石材包括如卵石和石块等。在具体设计中,应当多采用多空的并具有结构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土和石材(干砌),这些材料能够为特定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不提倡使用孔隙度小的混凝土材料。此外,还应尽可能利用场地现场的土壤,保护现有土壤表层并加以利用。有生命的材料也属于天然材料的范畴,主要指运用植物作为滨水景观的组成材料的做法。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3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和做法3.3.1天然材料的使用砌石驳岸天然石材是常见的人工驳岸的砌筑材料。天然石材能够很好的融入环境之中,同时经过日晒雨淋,其斑驳的印迹更能体现一种文化的沉淀。水生植物覆盖形成的水边际茂盛的水生植物往往可以覆盖水边际,形成一道绿色的驳岸。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3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和做法3.3.2柔性水工结构的使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自然河道被改造成混凝土结构,这种容器式的单一结构严重破坏了滨水环境的丰富性,特别是栖息地的多样性。当然,柔性水工结构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多被采纳和使用。所谓柔性水工结构,是与刚性水工结构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即采用一种相对容许变化,同时又对水体及驳岸没有严重影响的结构进行滨水区域的建设,也是一种生态的并且最小程度破坏自然的水工结构。越是更少程度破坏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是柔性的,而且是生态的。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3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和做法3.3.2柔性水工结构的使用当前,提倡采用分离式柔性水工结构。这种结构是指水工结构与滨水区域的原有生态系统完全分离的祖发,由此,在不破坏原有滨水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在其上方架设一个完全可以剥离开的另一个系统,从而保证将人工干预降低到最小程度。葡萄牙波尔图市的滨水步道架空的木栈道等自然柔性材料的运用,缓解干预自然的作用,并且为人们提供休闲开放空间。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4采用可再生能源在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设计中,建筑系统、照明系统、景观设施系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主要将其转换为电能,从而运用于照明、灌溉和水景运行中等。风能发电设施形成景观提供可再生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