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讲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左传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者介绍左丘明,春秋时鲁国都君庄(即现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双目失明,为鲁国太史。春秋时期鲁国历史学家、散文家,其惊世名著《左传》、《国语》,中外驰名,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古人谓之“先儒”“先贤”,史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27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春秋三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春秋左氏传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你知道吗?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晋国之所以联合秦国攻郑,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中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晋军新郑秦军公元前630年晋国秦国郑国氾南函陵秦军氾()南夫()晋,何厌之有。无能为()也已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夜缒()而出。使杞()子、逢()孙戍之。fánfúwéizhìgōngyuèfúzhuìqǐpáng字词读音朗读课文•朗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重点字词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因为。于:对且:并且。军:驻扎军队。名词作动词。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古今异义•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请客的主人(今)⑤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②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肆其西封名词做动词,做疆界名词,疆界之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代词,指阙秦利晋之事代词,指代秦军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词多义其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他的,代词表希望、商量的句首语气词郑国,代词以以(之)烦执事以乱易整以其无礼于晋拿,介词用,介词因,连词词语的重点含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君,太子几废(如果)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把……当作边邑)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边境)与郑人盟(签订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动词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活用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晚上)省略句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倒装句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有何陋──宾语前置)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国都处于危急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口头翻译全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秦国东部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向东把郑国当作它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朗读课文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请评价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艺术烛之武的“三巧”游说艺术: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练习二、2)人物形象烛之武:中心人物。深明大义,机智善辩,不卑不亢。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对烛之武才能有足够了解。郑伯:勇于自责,当烛之武发牢骚时,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晋侯:没有感情用事,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课文小结以上,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这篇文章,可以得知本文重点在“说”,说辞仅百余字,但却充分体现了烛之武义无反顾、胸有成竹、不卑不亢、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的高超的论辩技巧。从全文看,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勇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复杂的斗争。艺术特色一、伏笔与照应交代秦晋合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无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烛之武巧妙利用两国矛盾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开头“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上文二国虽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提供了条件。艺术特色二、情节曲折起伏大军压境,郑危在旦夕,让人紧张,而佚之狐的推荐,让人稍松一口气。但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希望又变得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退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文章再生波澜。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道理后,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艺术特色三、详略得当本文主要表现烛之武的论辩技巧,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其他均只做简单交代。主人公如何“夜缒而出”、“郑国君臣如何焦急等待”、“秦如何退师”、“烛之武如何见到秦伯”等一应内容都被一笔略过。完成以下练习:阅读训练1.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D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C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D4、解释下列加线的词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君之所知也⑤夫晋,何厌之有?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④越国以鄙远⑤焉用亡郑以陪邻因为,连拿,介而,连来,连来,连再见!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