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电视专题片(古城沧桑)悲壮雄浑塞上曲(历史文化)千年驼城话榆林公元1697年春,康熙大帝御驾亲征蒙古族准格尔部葛尔丹时,驻跸榆林,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出塞诗》: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油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诗中所说的驼城,就是今天的榆林古城!在中国西部辽阔壮美的版图上,榆林古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神奇的黄土高原和广袤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之间。北瞰河套,南控延绥,东扼雁朔,西联甘宁,榆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秦关锁钥”、“九边重镇”。榆林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银、麟、府、绥,五州,属关内道管辖,后被北宋、西夏和金国反复争夺占领。元朝设榆林驿,明洪武二年,榆林城垣开始修建,此后“三拓榆阳”,榆林卫城成为明朝北疆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如今,榆林古城是目前陕西省内规模仅次于西安的明代城池,也是万里长城沿线唯一保存完整的砖砌军事城垣。在栉风沐雨和兴衰更替中,它向人们展示着波澜壮阔的城市变迁史诗。古城东西两山环抱,榆溪、榆阳两河相依,榆林卫城就像盘踞在长城脚下的一条巨龙,镇北台犹如龙头威武高昂,凌霄塔恰似龙尾挺拔俊逸。六楼骑街、虎踞龙盘的万千气象,给古城榆林平添了几分威严与神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文化”。在古城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排列形成六座楼阁,它们一线相串,浑然天成。“六楼骑街”的建筑格局和独特景观,以及沿街分布的骑街牌楼,融汇了15世纪以来整个陕北地区的最高建筑艺术,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榆林古城迄今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建筑有700余座。院中房屋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院落穿廊虎抱,精巧别致。这些庭院胡同、楼台牌坊和北京非常相似,独具特色。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巡边榆林,在欣赏大漠奇观、边塞风光的同时,竟然在榆林老街驻留长达三个月之久。期间住在上帝庙行宫和凯歌楼,并饶有兴致地将凯歌楼改名为“太乙神宫”。一天,武宗皇帝在太乙神宫俯瞰榆林老街,只见灯火阑珊、车水马龙,三步一楼、五步一阁,长街短巷错综分布,四合庭院精致典雅,颇有京城气象,慨然叹道: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塞上“小北京”的美誉由此而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榆林曾写下了彪炳史册的红色乐章,涌现出如张德生、杜斌成、魏野畴、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革命先驱,用理想和信仰、生命与鲜血,将榆林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47年,彭德怀率领人民解放军两次挥师榆林,围城打援,1949年6月1日,古城榆林和平解放。这座气势恢宏的古城,以完好无损的面貌迎来了它的新生。1986年,榆林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迷人的魅力,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卫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不在江南在塞边一脉长城芳草间,九曲黄河极目远。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交汇出激昂雄浑的壮观,大漠草原将辽阔一路倾泻,黄土高原将犷美嵌入肌理,在这里,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完美交融,荟萃出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榆林境内存留有秦、隋、明代等不同朝代的长城遗址。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明长城。在绵延万里的明长城中段,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军事观察烽火墩台,东望山海,西守嘉峪;雄踞要塞,威震八方,它就是位于榆林城北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镇北台依山踞险、气势磅礴,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奇观。当年为了保障蒙汉贸易、友好往来,镇北台下还修建了款贡城,以供蒙汉官员交往洽谈、收授贡物。镇北台西侧,是蒙汉民间交换商品、进行贸易的易马城。“两山虎峙峡中开,一水远从塞外来”。在镇北台西侧两山的石壁上,雕刻着明清以来文人墨客、儒士武将的160多幅珍贵石刻书法作品,更有全国碑林独有的蒙文石刻。这就是享有“塞上碑林”盛誉的红石峡。这些碑刻的作者中,有抗日名将马占山,民主先驱杜斌丞,著名教育家王森然。这幅由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榆溪胜地”,见证着千古红峡的迷人风光。红石峡南峡东崖上,凿崖成窟,建有宋元古刹红山寺。寺内石佛林立,绘画精美,周边绿柳摇曳,景色怡人。公元1472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率军凿石成渠,修筑了极具智慧的红石峡水利工程,引水南流,榆溪河从此润泽古城。榆林八景之一“红山夕照”,守望着千百年来的长河落日,沧海桑田。在古城榆林的中轴线上,和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南北遥相呼应的,就是这座高耸入云的凌霄塔。远远望去,这座塔就像一支如椽的巨笔从天而降,与塔下恰如砚台的榆阳桥和仿佛墨汁的榆阳河笔墨相依,塔映水中,相映成趣,形成了榆林八景之一的“南塔凌霄”。榆阳桥由此也被称为“玉砚桥”。在榆林城北,有一眼泉水名为“普惠泉”,当地人称桃花水。不知从何时起,甘甜凛冽的桃花水和平整宽阔的青砖老街,已经成为榆林的名片和符号。桃花水之美,不仅养育了面若桃花、娴雅俊俏的榆林姑娘,同时也形成了榆林八景之一的“寒泉冬蒸”。(名人逸事)一方热土育英杰榆林人杰地灵,这方热土,曾留下许多时代人物的步履痕迹。历史上,先后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明武宗朱厚照,清康熙玄烨共五位皇帝先后巡临榆林。另外,秦朝扶苏、蒙恬,汉代名将李广,唐代名将尉迟敬德、郭子仪,北宋文豪范仲淹,杨家将等都曾镇守于此。公元1473年,为了便于抵御蒙古南侵,延绥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北移100多公里迁至榆林,增兵设防,兴商屯边。在余子俊将榆林设为九边重镇一百三十多年后,公元1608年,另一位延绥巡抚涂宗俊在榆林城北,建起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并在东侧修筑款贡城。至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边塞军民相安,周边风平浪静,古城一片繁荣景象。明清以来,榆林卫城不断扩建完善,城市经济社会欣欣向荣。清朝同治年间延绥总兵刘厚基编纂的《图开胜迹》,详细记载了榆林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记录榆林城市历史的重要典籍。李鸿章曾对《图开胜迹》做出了高度评价:“口碑歌已遍,况有画图存”。公元1495年,延绥巡抚熊绣创建了榆林最早的学府榆阳书院。1903年,榆阳书院改为榆阳中学,是今天陕西省重点中学“榆林中学”的前身,也是当时陕北23县唯一的中学。这里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柳青等一大批栋梁之才,被誉为“陕北革命的摇篮”。在榆林历代雅士才俊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推近代报人张季鸾。张季鸾早年留学日本,为同盟会会员。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亲自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从南京向上海发出了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条新闻专电。张季鸾毕生致力于新闻事业,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1926年担任国内发行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大公报》总编辑。在他任总编期间,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将全世界最优秀报纸荣誉奖章授予《大公报》,成为中国报界荣获的第一次国际性奖励。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坚持爱国民主办报,倡导新闻自由,毛泽东高度评价他“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誉其为“文坛巨臂,报界宗师”。这些灿若星河的历代名人已经成为人文榆林的符号与象征,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与整座城市的骄傲。(民俗文化)人道古城风情好桃花泉水满街淌,榆林豆腐嫩又香。在榆林风味独特、琳琅满目的饮食文化中,榆林豆腐堪称一绝。相传康熙皇帝小住榆林,品尝豆腐后,欣然赞叹“清香白玉板,红嘴绿莺哥”。走在榆林街头,经常会听到从坊间里弄、寻常巷陌飘来的,具有江南丝竹灵韵的榆林小曲。“榆林小曲”已经成为绝无仅有的地方艺术,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榆林黄土文化与黄河文明交融荟萃,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陕北剪纸以及泥塑、木工雕刻艺术,都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享誉天下,风靡世界。(古城新貌)融古汇今新气象当时光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在给城市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理念与发展动力。榆林陆续探明以煤、气、油、盐为主的矿产资源总价值达46万亿元,占全国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正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国家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西煤东运的源头,成为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能源大市。榆林正在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城市进程中,奏响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壮美乐章。走过辉煌的历程,迎接希望的曙光。(中赢地产)中兴盛世赢未来在全球风起云涌的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中赢文化围绕榆林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奋斗目标,立足榆林,面向世界,以保护历史遗产、弘扬榆林文化为己任,以“中兴盛世,价值共赢”的中赢之道为发展理念,正在用国际化的视眼,重新创意整合多元的榆林文化,再现明清古城的辉煌,让古城变为榆林典雅靓丽的城市会客厅,让中赢广场成为榆林的文化名片,让榆林文化走向世界,大放异彩!这是一座让我魂牵梦绕的古城,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八景,城墙上打土仗,巷子里藏门门,儿时的欢乐与顽皮,犹如六楼的传说,一幕又一幕浮现。流连于古香的四合院,聆听那天赖般的榆林小曲,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飞回那充满神韵的千年边城,喝着甘甜的桃花水,品着白嫩清香的豆腐,亮一嗓豪放的信天游,炫耀那久违的自信与陶醉。这片被文化深深浸润的热土,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塞上小北京名城老榆林。此刻的我,已登上了传承榆林文化的大舞台,那份梦想,也随之化成了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