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60分钟LOGOPage2《60分钟》播出平台:哥伦比亚公司(CBS)播出时间:自1975年至今,固定于每周日19:00-20:00黄金时间播出。(在此之前,这个时段一般是美国国家橄榄球大联盟(NFL)的比赛,这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体育比赛之一。由于延续效应,便在节目时段上保证了收视群体的规模。)(美国三大电视网:ABC美国广播公司;NBC全国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公司.)Page3开播时间:1968年9月24日创始制片人:从美联社转投CBS的唐·休伊特。Page41968年,已经身为王牌电视节目制片人的丹·休伊特向CBS管理层递交了一份报告,设想创办一个黄金时段片长一小时的新闻节目。用当年丹·休伊特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观众既看到玛丽莲·梦露的衣橱,又可以让观众一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实验室,要让节目在保持一定严肃性的同时,让新闻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CBS管理层采纳了丹·休伊特的设想,并从他提交的报告中摘取了“60分钟”这个字眼作为节目的名称。美国电视新闻王牌栏目《60分钟》由此诞生。Page5迈克·华莱士(MikeWallace)迈克·华莱士(1918年5月9日-2012年4月7日)美国CBS访谈节目《60分钟》主持人,曾采访过多位政治人物,于2006年退休,是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2012年4月7日,迈克·华莱士在美国一间疗养院去世,享年93岁。1986年,曾采访邓小平;2000年,曾采访江泽民。他真正出色的记者时光始于50岁,也就是他主持《60分钟》之后。在华莱士38年的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袭式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在美国,华莱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Page6《60分钟》采用“正面冲撞”的采访风格,呈现“硬”的风格,这是由放弃白宫新闻秘书一职,宁愿“当一辈子记者”的麦克·华莱士领衔创造的采访方式。《60分钟》节目内容定位在“硬新闻”上,力图避免套话空话,而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所提问题直逼真相和社会关系本身。所有的新闻内容都经过严格的选题策划,有人将其总结为“准备精心、提问尖锐、注重深度、穷追猛打”四个特征。同时,还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栏目品格,正是这些“硬”的风格让观众为这些大牌记者以及这个电视节目所具有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而折服。莫利•塞弗(MorleySafer)著名主持人。1931年出生于多伦多,1970年12月成为“60分钟”节目的主编之一。他开创了客观报道模式,并以电视片《火烧锦尼村》鸣响了约翰逊政府的丧钟,他的新闻报道和采访先后获得过包括9项艾美奖,3项海外传媒俱乐部奖.埃德•布拉德利(EdBradley)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的资深记者、多年来勇夺19项艾美奖。埃德•布拉德利因白血病并发症病逝,终年65岁。他的同事迈克•华莱士称赞他是这一时代最出色的记者,是“记者中的记者”。丹·拉瑟(DanielIrvinDanRather,Jr.)(1931年10月31日-),美国记者、新闻主播。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CBS晚间新闻的当家主播,此外也是新闻杂志节目六十分钟的主持人。曾任美联社记者,驻达拉斯、伦敦、西贡特派员。由于报道布什总统逃避兵役的错误新闻,于2005年3月9日告别主播台,自1981年3月9日登上晚间新闻当家主播算起,担任此一职位长达24年整。安迪•鲁尼(AndyRooney)著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60分钟》开辟了专门的新闻评论版块.BobSimonLaraLoganScottPelleySteveKroft栏目简介:以节目时长命名的《60分钟》是美国CBS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自1968年开播至今,已经40多年长盛不衰,成为美国电视荧屏上历史最悠久的节目之一。该节目连续23年排名尼尔森美国联播网黄金时段收视率的前10位,并有5次排名第一,一直高居美国黄金时段转播率的榜首。1999年,甚至创下了同时在1423家电视台黄金时段转播的记录。《60分钟》也是获得美国电视节目“艾美奖”次数最多的节目之一。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美国电视业中,《60分钟》高举严肃新闻的旗帜,将记者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彰显无遗。它的成功不仅影响着新闻本身,成为新闻业的旗帜,更成为客观、公正、自由的新闻品质的象征和时代精神的标榜。《新闻60分钟》最重要的两个符号:钟表、杂志。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指以杂志的编排手法,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新闻编排在一起的专栏新闻节目。《60分钟》是CBS首个盈利的新闻节目,早在1993年之前,该节目就已为CBS赚取了大约13亿美元的收入。《60分钟》也堪称电视新闻界的榜样,它首次结束了新闻赔钱的历史,做到了节目品质与市场的双赢。节目类型:新闻调查类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播出时间:周六21:30-22:15记者:柴静、古兵、孙宝印、杨春等制片人:张洁《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从1996年5月17日节目开播开始,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张洁,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1985年在云南投身电视业。1993年加盟央视《东方时空》,1996年供职于《新闻调查》,编导的主要节目有《西古县村纪事》《公交是否优先》《公开选拔副局》《嘉化改制录》《香港百年大事记》《眼球丢失的背后》《硝烟中的霸权》《战火中的中国记者》《鱼死之谜》《羊泉村记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上下集)。2000年11月起担任《新闻调查》副制片人,2003年3月起担任《新闻调查》制片人。柴静:2003年从非典系列报道开始了《新闻调查》的主持人、记者生涯。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柴静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如果说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那么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节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正是由于这个节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特别高。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节目打出的宣传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视频观看《60分钟》“迈克尔·杰克逊”《新闻调查》“大学生,小老板”调查性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它通过记者对侵犯公众利益的集团或个人进行的相对独立调查,最终以电视声画形式揭露出事实的真相。电视调查性报道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主要标志是三个调查类栏目受到公众普遍关注,名列美国电视节目排行榜前列,即:CBS的《60分钟》、NBC的《日界线》、ABC的《黄金时间》。相比之下,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调查性报道在我国出现,已经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1994年《焦点访谈》和1996年《新闻调查》分别开播。电视调查性报道特点:一、从选题内容看,电视调查性报道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主要关注社会中被遮蔽的新闻事实;二、从报道过程看,风险性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又一特征,电视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独立调查取证的过程,事件的发展并不是事先确定的;三、从叙事风格而言,电视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层层递进的事实叙事,并且调查性报道要从深层次、多角度揭露出那些被遮蔽的事实;四、电视调查性报道强调观点隐藏在事实中,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记者是一个公正中立的角色,只是对事实进行客观记录,并不发表具有鲜明立场的观点.《60分钟》是电视调查性节目的鼻祖,同时,也对其他同类节目有很大的影响。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热点到历史事件,从名人轶事到凡人琐事,该节目几乎无所不包,随主题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其节目风格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诙谐,是“新闻与娱乐的混血儿”。虽然报道风格变化多样,但是,将近40年的报道使“该节目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独特的节目框架,即节目介绍、具体报道、安德·鲁尼的评论,以及并非每期均有的观众来信选播。该节目的资深制片人斯蒂芬·谢帕德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中提到《60分钟》的叙事逻辑是给你讲一个用耳朵听的故事,而且讲述“人本位的故事”,而不是“事本位的故事”。他认为,“没有比一个亲身经历过故事的人讲述故事更有趣的了。”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只坐在摄影棚里的主持人与外地记者的连线,而是记者抓住新闻的关节点和事件冲突进行亲身讲述的故事,追求新闻事实的再现,而不是表现。节目新闻内容的讲述基本上围绕一条清晰的主线,讲述的风格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诙谐,让节目在保持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具有了娱乐性和观赏性。节目追求的好故事的标准是具备可议性,即第二天能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的故事。《60分钟》的叙事方式《60分钟》节目创始人丹·休伊特说:“谁要看文件?那不过是一张纸。电视是讲故事,那才是我们要做的。”“找到比你会讲故事的主角,让他或她替你讲你的故事。”“好故事的标准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谈论的话题。”《60分钟》的记者和制片人找到的故事就像电影和电视剧那样有吸引力。以至于每周一早上都有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打电话要求根据前一天播出的新闻事件拍摄一部故事片。美国历史上有300多部电影或电视剧直接或间接取材于《60分钟》目前我国众多的调查报道节目中,《新闻调查》是创办最早的,它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电视调查节目在向西方借鉴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理解与探索。CBS《60分钟》的栏目制片人史蒂夫认为,《新闻调查》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可以与《60分钟》媲美,是“中国的《60分钟》”《新闻调查》发展的三个阶段:从1996年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调查》也经历了从多样化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第一阶段(1996-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提出“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栏目定位于进军新闻主战场,在重大新闻事件上进行拼抢,栏目宣传词:“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一折。”第二阶段(2000-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寻事实真相”。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实施。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而《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提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