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媒介技术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时代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口语传播时代4万到9万年前,人类获得说话的身体能力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公共传播(publiccommunication)领域出现:绘画、舞蹈、音乐、戏剧表演、原始宗教仪式、公共演讲受众和表演者的区分,传播形式结构化、标准化,维持文化认同和社会整合,维护合法统治口头传播的局限性:不稳定,不可靠文字传播时代:结绳记事与原始图画(壁画、器皿符号)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文字:农业、商业、国家管理记录与保存:信息体外化传递,政府管辖范围扩大内容相对独立:削弱情境要求,可从容审视,深化思维轻便可携带文献的发展:碑刻、石器、陶器、青铜器、甲骨文、竹简、木简埃及莎草纸(2500A.C.)、欧洲牛羊皮纸、汉代蔡伦纸,阿拉伯人的传播、欧洲黑死病、造纸技术的普及印刷传播时代唐代雕版印刷,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11世纪)1456年“古登堡革命”:铸字装置,金属合金字模,机械印刷机,印刷油墨15世纪末,欧洲各大城市印刷业发展:书籍:保存——传播,出版商+“专业作者”→商业出版书面语言标准化、大众扫盲定期邮路,商业新闻信(newsletter),官方报纸1665年创刊《牛津报》,1690年美洲第一份报纸:商业化、都市化政党报刊——“观点纸(viewpaper)”便士报与大众传播时代:1833年纽约《太阳报》,蒸汽驱动印刷机“严肃新闻”——职业化——新闻教育印刷媒介的黄金时代:1890-1920s,整行铸造排字机印刷垄断的结束:在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发展计算机排版和新的印刷技术:1960s末商业化浪潮和趋势中国报刊史:传教士——改良派——政治家——无产阶级党报——改革开放电子传播时代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国际通讯社“环形联盟”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摄影机,1929年彩色电影出现。1899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1930s,美国建立全国商业广播网,欧洲公共服务广播(BBC)1929年机械-电子电视1930年电子电视1939年黑白电视1940年彩色电视1965年彩色电视的普及二次大战后电视的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新时代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者:专业化的媒介从业者,把关(gate-keeping)传播方式:先进的媒介技术,大量复制生产、迅速、公开地向社会传播媒介组织:产业化和制度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各国均有不同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传播对象:广泛而分散的社会大众(mass)内容性质: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过程性质:单向性,反馈延迟、非直接、非人格化新媒体传播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1970s末,通讯卫星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1989-94,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新的媒介环境: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互动新媒介传播特点使用目的:人际传播媒介:如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互动操作媒介:电子游戏及其他互动方式,享受过程。信息搜索媒介:网络在线搜索集体参与式媒介:BBS、维基百科等,目的是共享和交换各类信息和意见并发展活动。使用者的感受:互动的程度。“使用者”对来源/传播者“所供”信息的回应比例;“社会现场感”或者“社交”程度。通过运用媒介所感受到的人际接触。也意味着“媒介丰富性”。自主的程度,使用者能否控制媒介的内容与使用,并多多少少独立于信源之外。娱乐的程度,媒介用于娱乐的程度,以及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潜在的娱悦。私密的程度,媒介运用的私人性以及内容的独特性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以前截然分开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出现融合媒介由“稀有资源”转为“丰富资源”从大众化的广播转向对群体或个人需求量身订做的“窄播”从单向传输变为互动信息社会网络社区媒介形态变化是思考有关传播技术进化的一种统一方法。它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形式,而是去注意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的各种媒介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媒介形态变化原则:共同演进传播技术的汇聚:复杂性:媒介系统日趋复杂并具有适应性。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媒介即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其媒介概念是广义的。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媒介:人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人类感知的结构。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或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热媒介与冷媒介:清晰度和参与程度地球村对麦克卢汉的批评以及麦克卢汉观念的影响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按照社会交往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和社会交往方式是受到特定的场景——传播发生的地点及观众——所限定的。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的基础。当人们进行特定的交往时,首先需要确定场景,然后根据场景要求采取适当的行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都有具体的规则和角色。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法之一是学习我们文化中的场景定义。在一种文化内,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就能适应绝大多数的场景。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关注自己的决定,而很少注意场景给我们的选择所作出的限制。被分割在不同场景(或不同的场景集合)中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身份和社会行为,电子媒介如电视,使得人们的社会场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对人的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群体身份变化成年和童年的模糊:社会化与角色转换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新的群体身份信息系统的融合导致群体经历的融合后台群体行为的暴露群体地点的破坏成年和童年的模糊:社会化与角色转换社会化场合的交叉后台接触与角色转换的模糊社会化地点的弱化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高低身份场景的融合:神秘性的丧失后台的可见性使权威失去控制新的场景产生新的规则和新的角色行为媒介的逻辑与传播的偏向性不同种类的媒介按一定方式编排报道和解释事物。包括如何组织材料,以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事物,突出强调什么,以及媒介传播的规则等等。“媒介事件”新闻通稿感觉体验的偏向:偏向视觉还是更多感官参与?形式或表现的偏向。严格编码还是不需要编码?讯息内容的偏向。更写实还是更多义?讯息的编排更开放还是更封闭?媒介使用场景的偏向。私下及个人化还是倾向于集体使用与分享。关系偏向。更偏向于单向传输呢还是强调互动。阅读与思考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思考与练习在网上选择一篇文章,看看它适合公开大声地朗读还是私下阅读,为什么?口语传播与书面语传播有什么不同吗?网络阅读与一般书籍的阅读有什么不同吗?2.选择同一天,翻阅报纸、收听广播新闻、收看电视新闻并检索网络新闻,考察一下不同媒介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什么不同吗?其中是否体现了不同媒介的技术特征?3.媒介形态变化强调了媒介技术发展的哪些原则?4.在网络传播时代,你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5.电子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活动的场合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传播行为?梅洛维茨的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6.考察一个有媒体参与的公关活动,研究一下公关策划与媒介逻辑之间的关系。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