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与传媒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Web2.0與傳媒教育新方向李月蓮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2008世界是平的Globalization3.0時代(2000現在)個人更大的有力量踏足世界更多人參與網絡互動自主媒體的崛興TheEmergenceofWeMedia從Web1.0到Web2.0Web1.0第一代互聯網1990-2000年網站提供內容及服務,用户上網瀏覧及查閱接駁電話線上網單向發佈資訊Web2.0第二代互聯網2000年-現在用户不僅是使用者,還可以製作網站內容例如:YouTube、wikipedia寬頻上網雙向互動製作資訊特色:可讀可寫的互聯網(read/writeWeb)强調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資料為本使用者為本把「我門」(we)放進網絡去自主媒體(WeMedia)在網上由個人及群體發展的傳播力量媒體內容並非由傳媒專業人士作,由一般人(業餘者)泡製視頻網站(YouTube)、市民新聞網站、網誌、維基百科科技賦予大眾簡便和低廉的傳播工具傳媒製作人走向世界「入場費」低個人及小群體:極大解放YouTube現象YouTube典型的Web2.0應用2006年十大成功改造世界的反斗王之一YouTube現象(YouTubePhenomenon):大批網民熱中於拍攝及分享短片參與式傳媒環境YouTube與其他草根網站形成龐大網上社群參與式傳媒環境米羅域斯(Meyrowitz)--媒介理論學派TV:「共享場所」(sharedarena)YouTube(自主媒體網站):新的共享場所不應該只是注意新媒體帶來的新內容應該探究新表達形式造成的社會及文化改變YouTube社會文化影響的內容分析459篇WiseNews新聞樣本日期:153天(2006下半年及2007上半年)新聞所屬報刋:122份(大中華報刋為主)表一:YouTube和傳統媒體的媒介特色YouTube傳統媒體內容製作-由下而上-使用者是內容提供者-全面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內容製作權賦與公眾-享有絕對創作自由-由上而下-傳媒專業人士是內容提供者-有限制:並非每一個人都可參與-內容製作權掌握在傳媒機構手中-創作自由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傳達形式-先播放,後過濾(沒有審查)-以影象為共同溝通語言(國際參與者沒有語言障礙)-傳遍世界村(沒有地理、種族及階級疆界)-社群分享-先過濾,後播放或出版-以本土語文為溝通語言(國際參與者存在語言障礙)-受到地域限制(只能傳達至特定觀眾群)-並非社群為本YouTube的社會文化影響自主媒體如YouTube的興起,顛覆了現存的社會人際關係、權力結構和傳播遊戲規則1.顛覆了傳播者和受眾的分野「全民播客」--分享製作權促使「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content)進入社會傳播主流SuperBowlTVcommercialsWikinovel2.打破傳統媒體的社會監察權傳媒:第四權、政府監守人全民監察顛覆了記者和讀者的關係「人人可以當記者」3.顛覆了廣告人與消費者的關係YouTube用户推銷產品、甚至推介自己、政客宣傳4.帶來具爭議性社會問題:網上惡搞侵犯私隱侵犯版權鼓吹暴力表二:有關YouTube社會使用的新聞報道N%名人、藝人或球員的娛樂新聞8318.1社會監察/揭弊/投訴5411.8分享趣事4810.5推介個人337.2推介服務或產品337.2分享音樂或其他創作224.8探討社會議題/倡議社會政策204.4政治宣傳194.1良好示範/分享具教育意義事物163.5宣洩情緒/發牢騷61.3發布有用資訊51.1分組總計(正面/中立)33973.9侮辱人/作弄人/網上惡搞357.6非法分享沒有版權的短片245.2不良示範/鼓吹越軌行為214.6動機不良的公眾拍攝173.7展示暴力132.8造假/散佈假消息102.1分組總計(負面)12026.1總數459100.0表三:有關YouTube社會效應的新聞報道N%了解名人、藝人及體育明星的軼事及娛樂動態8318.1引致當局關注或敦促執法5311.5獲取娛樂5111.1免費宣傳388.3助人成名245.2發揮政治影響力/提高政治意識235.0分享創作224.8提升公眾對特定社會議題的關注/鼓勵公眾討論214.6社會教育163.5增進公眾知識81.7宣洩社會怨氣51.1分組總計(正面/中立)34474.9破壞名譽/傷害別人感受378.1侵犯版權235.0挑戰法紀/鼓勵越軌行為214.6侵犯私隱132.8鼓吹暴力112.4誤導大眾102.2分組總計(負面)11525.1總數459100表四:新聞報道對YouTube短片的評價N%整體:正面中立負面19112913941.628.130.3道德責任感:正面中立負面26352815.776.717.6品味:正面中立頁面16380633.582.813.7批判性:正面中立負面49254316.483.40.2創意:正面中立負面713771115.582.12.4民間記者平台CitizenJournalism傳統新聞業(X)未來新聞業(X+Y)工業社會傳媒主導傳統單一媒介(報章、電台、電視、雜誌或Web1.0互聯網)守門人(篩選新聞)新聞行業控制及擁有新聞資訊社會/知識社會互動參與多媒體跨平台融合(傳統媒介+Web2.0/3.0互聯網+無線流動介)導師/評論員(引介及共同探索新聞)新聞行業與大眾分享新聞擁有權新聞專業人員(記者及編輯)縱向影響模式-由上而下-單向-講課式-一點傳多點(單放射擴散)新聞專業人員+市民大眾(人人可以當記者)網絡分享模式-上下聯繫-雙向循‧環互動-對話式-一點傳一點(網絡連結)閉門生產生產新聞(新聞故事是最終產品)社會責任:-幫助讀者了解世界-建設民主社會公眾參與和監察新聞製作的流程以提高生產透明度分享新聞、啟動社會對話(新聞故事是社會對話的開始)社會責任:-幫助讀者了解世界-建設民主社會-擴濶公共空間、促進社會對話《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說:「互聯網是報紙的末來,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出路。」吸納自主媒體的特色自強邀請讀者參與,引入讀者提供的內容(1)開設「網誌」:-《紐約時報》(blog101)-英國《衞站》(獨立的網誌網址)-MSNBC(多媒體網誌)-《美國今日報》(記者+讀者+專家)-人民網(强國博客)(2)開設「民間記者」平台:#重大突發新聞邀請讀者提供第一手的稿件、圖片及錄像–海嘯、校園槍擊#「民間記者」欄目-BBC(i-can)-CNN(i-Report)-ABCNews(i-Caught)-MSNBC(FirstPerson)-ATV(「第一手真相」)-東方報業集團(「人人做記者」)-台灣公視Peopo-新民網(互動新聞)(3)邀請讀者提供新聞題材及線索:-蘋果爆料-ontv:觀眾爆料-香港有線電視:線人-英國《太陽報》(收賣故事)-中、港、台:爆料熱線媒體力量分享到普羅大眾(尤其是年青人)手中,他們怎樣去運用?怎樣可以讓這些草根媒體力量作正面貢獻?教育怎樣可以幫上忙?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回應這個革命性的改變?傳媒教育範式轉移ParadigmShiftofMediaEducation對傳媒教育的挑戰傳媒教育:指導年青人跟傳媒打交道傳播科技放變傳媒教育的課程及取向相應修訂傳播科技革命性改變(自主媒體的出現)範式轉移接收範式(舊範式)ReceiverParadigm面對單向溝通的媒體報紙、電台、電視、第一代互聯網主要任務:訓練精明的傳媒消費者目標:批判自主(不受傳媒誤導、享受傳媒樂趣)參與範式(新範式)ParticipatoryModel面向互動媒體面對參與式傳媒環境(人人可以當記者、導演、社會監察員、行銷員、作者、博客…)新任務:培育反思傳媒使用者(同時是具批判能力的傳媒消費者及負責任的傳媒製作人)目標:反思自主表五:傳媒教育的範式轉移接收範式參與範式假設-受眾僅是傳媒資訊接收者-傳媒受眾不認識傳媒,需要接受培訓-受眾是傳媒使用者(既是傳媒消費者又是傳媒製作人)-傳媒使用者有豐富的媒介經驗任務-訓練精明的傳媒消費者-培育「反思式傳媒使用者」(既具批判能力又富社會責任感)目標-批判自主-反思自主課程重點-傳媒效果研究、意識形態分析、霸權主義分析、製作技巧-創意傳媒藝術、新媒體研究、社會建構論、文化研究教學法-教授分析傳媒技巧和媒體製作技巧-參與式學習(知識探究)取向-防疫模式-批判模式-社會參與模式-創意媒體模式-反思參與模式傳媒道德概念轉移傳媒人擁有製作及發布權傳媒人實踐及維護傳媒道德傳媒人訂定專業操守守則「集中問責模式」(concentratedaccountabilitymodel)(評議會可監察)傳媒道德:專業概念(professionalconcept)專業責任普通人也擁有製作及發布普通人應實踐及維護傳媒道德普通人要認識甚至參與訂定傳媒操守規章(Web2.0始祖和Wikipedia創辦人聯手設立網誌道德規章)「擴散問責模式」(diffusedaccountabilitymodel)傳媒道德:公德概念(civicconcept)公民責任(維護公民秩序)傳媒道德教育新道德主義抬頭「道德生活」潮流(ethicalliving倡議採納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費習慣(不製造廢氣、不購買皮草…)不減低對整體世界的環境、人類社會甚至動物世界造成負面影響「傳媒道德生活方式」倡議採納健康的停媒消費及創作方式(不做網絡惡搞、不在博誌散布謠言…)學習「道德地使用傳媒」(ethicaluseofthemedia)在使用傳媒時,不會為傳媒及社會大眾帶來負面效應(傳媒道德教育--傳媒教育課程一部分)「反思參與模式」傳媒教育(能就所做事情作出反省及深入思考)反思:批判地評審了解角色對政治、社會及道德處境有判斷能力參與:主動享受傳媒帶來樂趣積極參與創作行列反思參與模式(ReflexiveParticipatoryModel)1.反思式醒覺2.辨識能力3.創意表達及學習4.社會監察能力5.恰當參與從MediaEducation1.0到MediaEducation2.0階段變遷的標誌:YouTube「巴士阿叔」事件小學生網上溝通行為調查(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小學生傳媒教育計劃)Web2.0的傳媒教育研究(香港浸會大學)Web2.0的傳媒操守工作坊(香港電台)網上藝人不雅照片風波Web2.0經典媒體事件裸照事件:非專業傳媒人製作及發布萬千網民熱烈參與傳統媒體的積極報道網上網下的互動社會落差失竊事件社會風暴傳播科技及傳媒環境改變但是其他社會系統未配合(法律、執法、教育、家庭倫理)出現社會錯位1.反思式醒覺2.辨識能力3.創意表達及學習4.社會監察能力5.恰當參與具傳媒素養的“傳媒用家”:具批判思維能力(Becritical)具反思能力(Bereflexive)具創意(Becreative)具道德意識(Beethical)(感性與理性間取平衡)素養概念的轉變Thesymbioticrelationshipbetweenliteracy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Printingagetraditionalliteracy(alphabeticliteracy)Electronicage(TVage)medialiteracyComputeragecomputerliteracyDigitalageinfomedialiteracyRead/WriteWebageparticipatorymedialiteracy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