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第二章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2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②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基本内容性质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礼逊主持下对华宗教的一项主要活动,是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每月一期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万国公报中文宗教报刊,1868年,美国教士林乐知,虽然还有关于都会活动的报道,但不居主要地位,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影响大,内容广,综合性的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美查等合办,外资中文日报,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4、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鸦片战争之后,外报非常活跃,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3中国的社会舆论影响很大。对西方国家报刊的情况有所了角,又看到了外报在中国的利弊,深感外国人操纵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危害极大。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第三章1、康有为是怎样倡导办报的?康有为写了第四封上皇帝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表明了他的政治要求。这封信中有“设报达聪”的建议,他写道“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会续开,日月进呈,并备数十副本发各衙门公览。虽乡校或非宵旰寡暇,而民隐咸达,官慝皆知。”“令署派人每日译其政艺,以备一览,并多印副本,随邸报同发,俾百僚咸通悉敌情,皇上可周知四海。”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木刻雕版印刷。→《中外纪闻》《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湘学新报》《湘报》在长沙谭嗣同唐才常《国闻报》于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②特征: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③意义: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面貌。4、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4(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报馆有益于国事”“支塞求通”(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报刊性质多样,报馆的“两大天职”(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四)关于舆论的论述5、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第四章1、《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背景: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以积蓄力量为以后斗争做准备。意义:《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所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联络工作,都是在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特点之一。革命内容:1、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①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年11月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②略迟于《开智录》出版的《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专以编绎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③《国民报》的革命倾向较为明显;④《湖北学生界》是1903年1月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的,半月刊,以“输入东西之常说,唤起国民之精神”为宗旨,大力报道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反帝反爱国热情;⑤《浙江潮》是1903年2月在东京由浙江籍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的;⑥《江苏》是1903年4月江苏留日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月刊。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起因: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行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经过: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当天就出动警探去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人,章士钊等人闻风走避,章太炎从容被捕,邹容自动投案。5结果: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影响:使原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清王朝炮制的这场新的“文字狱”,如抽刀断水,事与愿违。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主要针对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结果:《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同盟会和改良派组织保皇会都已发展成了代表各自利益并以参政或执政为主要目标的政党,《民报》和《新民丛报》也就成了各自的机关报,成为政党报刊,表现出革命党和保皇党各自的党性。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宣传。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④这次论占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⑤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声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⑦论点还培养了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⑧政论文特别是基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①《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只办了80天。②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只办了92天。③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吁日报》。只存在了48天。④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其中最重要的规定是:印刷物中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国制者“,即构成“讪谤”罪,科以10年以下监禁或5000元以下罚款。这项法律还赋予地方官吏对指控印刷物、逮捕报人和查封报馆的权力。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了《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呈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登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以上规定才,由海关没收销毁。6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第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第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第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第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第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第六,记者应该先知先觉。第五章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表现: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间,全国的报纸由100家猛增至500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原因: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袁世凯篡权是中国近代历史进入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以及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继任者。运用其窃取的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对孙中山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扭曲和破坏,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全为其封建军阀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袁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刚平息的《暂行报律》之争,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强烈意愿,还显示了新闻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袁不得不故作尊正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