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5)《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基本内容复习:•基本概念:什么是新闻?•基本原理:真实性、平衡性、公正性相关性时效性基本方法:新闻的采访与写作采访技能信息分析的能力清晰的写作能力截稿压力下写作能力深度报道调研能力对新闻事业的献身精神产生新闻灵感或故事思想的能力对时政和重大事件的关注力与各种背景的信息源谈论问题的能力解决新闻报道中道德问题的能力明快流畅地报道复杂新闻事件的能力用电脑从事研究和通讯的能力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因此,这门课传授的是找故事和写故事的基本技巧。这门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1.在截稿的压力写出消息(deadline);2.采写特稿的基本技巧。编辑与记者师傅与徒弟工头与工人这是医学院解剖室里的师生关系、车间里的工作关系、编辑部里的合作关系。在解剖室里,学生跟老师共同分析、解剖作品、作业。Thegoaloftheworkshopistousethestorytoprovideideasandtechniques,whichthestaffcanuseinyourownwork.今天作为本学期的复习课,我们将讨论这些问题:Whatdoesittaketobecomeagoodjournalist?HowcanIimprovemywriting?Howcanyouremainobjectiveonthenewsyouarewriting?Howdoyoupickthetopicsofyourarticles?一.好新闻作品的构成要素二.好记者的标准:准确、公正三.如何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四.如何引用信源?五.如何确保新闻的公正性?六.新闻的价值判断七.新闻的种类、结构与写作八.导语的写作九.Watchingreportersatwork(观看BBC纪录片《为新闻献身的人》)一.好新闻作品的构成要素准确:核实、核实、再核实信源:明确新闻来源、有直接引语;公正:平衡地报道争论各方观点客观:不把记者个人感情、观点注射到作品中;清晰:文字简练、主题鲜明、图像清晰;人性:有故事在所有上述这些要素中,准确和公正是核心。二.好记者的标准对好记者最好的评语应该是什么?他是一位准确的记者。他是一位平衡的记者。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把准确放到首位?新闻作品为什么不能有记者的观点?记者与公众(读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公众是从记者的眼睛看新闻事实,公众关心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记者个人的观点。记者与公众的契约关系:记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向读者、观众或听众完整、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什么记者要完整、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公众相信记者的报道是诚实、全面、完整和没有个人偏见的。记者是联系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与读者、观众或听众的一种纽带,记者是公众的耳目鼻舌。这个契约十分重要。公众不可能亲历一切新闻事件或接触所有的当事人,他们依靠新闻媒体的报道,就当前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案例:《青年参考》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报道)三.如何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尽量用一手信源(采访当事人);不用二手信源(其它媒体的报道,那是已经被过滤了的信息);用词准确,不用模糊的词语;引语不可以是谣言。四.如何引用信源?•Ontherecord•OnBackground•OndeepBackground•Offtherecord点名信源的意义:读者可以根据这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动机来判断这个信源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究竟有多大。•如何对待匿名信源?我们不允许匿名信源利用我们去散布攻击真名实姓人的材料。------《纽约时报》编辑记者守则我们要尽一起可能向读者讲清楚信源的社会关系、动机和观点。------美联社编辑记者守则五.如何确保新闻的公正性?公正性意味着完整:不得遗漏新闻中的重要或有意义的事实;公正性意味着相关:不得用不相干的信息冲淡重要的事实;公正性意味着诚实:不得误导甚至欺骗读者;公正性意味着无偏见:不得把个人的情感和偏见掩藏在那些含有褒贬意味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如“称”、“承认”、“资深的”、“受人尊敬的”等等;公正性意味着简洁:简洁清晰的报道能得到最广大公众的理解,不使用套话和行话;公正性意味着:记者在写完稿件之后,再一次问自己:“我的这篇报道真的做到了公正平衡了吗?“记者不可被读者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记者要永远保持不偏不倚、客观独立;非公正的报道是新闻客观性的失败。在一场灾难来临,如地震、瘟疫、战争等,读者可以又哭又喊,可以愤怒地发狂,但是,一个好记者只报道事实、事实、完整的事实!真相、真相、全部的真相!坚持新闻客观、公正的目的是什么?六.新闻的价值判断一条报纸新闻是写300字?还是写2000字?是印在头版头条?还是末版末条(报屁股)?一条广播新闻是写10秒?30秒?还是1分钟?是在《新闻联播》开始时播出?还是放在节目的最后播出?新闻的价值判断要素:时效性冲击性重要性反常性冲突性接近性不同媒体对新闻价值判断上的差异:电视观众需要的是画面,因此,他们需要的是动感的故事,如火灾、矿难、暴力、色情;而火灾、矿难、暴力和色情在报纸上看起来没有在电视上好看。(Driftingfromenlightenmenttoentertainment.)电视新闻的承载空间是固定不变的;报纸新闻的承载空间是每日不定的。(广告剩下来的是新闻版面)七.新闻的种类、结构与写作新闻作品的种类硬新闻:消息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人物特写、特稿专栏文章新闻分析评论社论新闻稿件的视觉化:接到选题之后在采访收集材料过程中在动手写稿之前在写稿中间案例分析:长城上采写克林顿1.接到选题2.采访出发前3.采访过程中4.开始写稿“你是登上长城的美国好汉”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当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眼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时,他连声说道:“真美,太壮观了,简直令人惊叹。”“我很难想象长城历史如此久远,城砖都有四百多年历史,”克林顿星期天站在长城上对记者说。克林顿在星期六跟中国领导人几轮繁忙的会晤后,今天换上了墨绿色短袖上装,米色西裤,看上去更像一个游客。1972年尼克松总统站在长城上说,“这是一堵伟大的墙。”1984年里根总统爬上长城后说,“令人敬畏,令人神往。”长城是公元前200年由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兴建的,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军队侵扰秦朝的农田。长城从东海岸一直绵延到西部的隔壁沙漠。北京今天是个大热天,气温高达37摄氏度(华氏99度),是入夏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天。北京东北80余公里的慕田峪翠绿的群山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青灰色的长城沿山脊蜿蜒而上。慕田峪陡峭的山峰曾是阻碍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克林顿总统一家是在游览了曾经居住过中国明清两朝(1368—1911)24位皇帝的紫禁城后,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慕田峪长城。当他们长长的车队抵达慕田峪山麓脚下后,克林顿一家迎着扑面而来的热浪,乘缆车登上慕田峪长城。52岁的克林顿同戴着遮阳帽的夫人希拉里手拉手攀登到15号敌楼。慕田峪长城总长三千多米,共有22座敌楼,始建于明朝,曾经是通往京畿重要的军事关隘。“我认为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不再是一道将人们拒之门外的墙”,他摘下墨镜对围着他采访照相的中美两国记者说。照完相,克林顿总统与女儿又攀上前方的16号敌楼,来到慕田峪长城最险峻的地段。“长城陡然起伏,比我想象的壮观得多”,他说。“如果我们在长城上再往上爬几个小时,我们的身体会更健壮,”他对记者说。“这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对你们也是很好的锻炼。”克林顿总统和他的一家在长城上游览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走下长城后,在一块石碑前停留,石碑上镌刻:“中国的长城过去是用来防御外族侵扰的设施,现在它是团结各国人民的纽带,愿中国的长城继续是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象征。”慕田峪长城管理人员向总统一家赠送了慕田峪长城模型、介绍长城的画册和登上长城的证书。赠送证书的管理人员借用毛泽东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对克林顿总统说:“您是登上长城的美国好汉。”克林顿总统在长城留言簿上写到:“感谢你们带我,我的家人和随行人员游览长城。长城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辉煌。”案例分析:“被子植物”采访三阶段:1.选题制定2.重新采访3.发稿前夕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第一枝花盛开在中国新华社沈阳十一月二十七日电(记者陈孟阳、徐机玲)国际科学界今天证实,中国科学家在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的火山灰里发掘的八块有漂亮花纹的化石,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花。今天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布:最新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枝花盛开在中国。在辽宁西部北票发现的这种原始的花已被科学家命名为“辽宁古果”。领导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孙革说,这些被子植物开花时花瓣呈螺旋状排列,与现今常见的木兰花相似。国际古植物学会前副主席大卫·迪尔切教授说:“这是迄今发现的有确切证据的地球上最早的花。”科学家认为,新发现的花化石比以往发现的此类化石要早一千五百万至二千万年,为研究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地球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新思路,对现代地质及石油勘探等科学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化石花朵属被子植物,也称“有花植物”。科学家指出,在地处北温带约北纬四十一点七度的辽宁北票地区的这次发现,还改变了学术界通常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热带”的认识。一百多年来,有关被子植物起源及早期演化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著名古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称之为“令人讨厌的谜。大卫·迪尔切认为“此次发现已经开始了对这个谜的破解”。孙革说,现今地球上存在的“有花植物”约有二十五万种,占植物种数的一半左右。花朵、谷物、水果等绝大多数都是被子植物,这一植物类群与人类的生存、地球的气候及其它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的兴起被认为是植物发展史上最近的一次大飞跃。此次化石的发现地——北票地区古生物化石蕴藏丰富,几年前曾在此发现过四足类恐龙化石。由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古植物学博士孙革以及另两名古生物专家郑少林、周浙昆进行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大卫·迪尔切的支持。据了解,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中国科学家主笔的封面文章,近年来是第一次。(完)1998-11-2714:56:29(3B:BJWSE001.B27)消息的结构特稿的结构新闻稿件基本结构:导语解释和补充说明导语的材料必要的背景材料次重要的材料单一元素新闻导语:主题A解释和补充说明主题A的材料必要的背景材料次重要材料:次主题B、C、D、E进一步描述主题A案例分析:裸体雕像争议平息新华社长春12月8日电中国东北部吉林省省会长春因其文化广场矗立着一男一女两尊裸体雕像而倍受争议,现在这些争议终于平息了下来。最初竖立这两尊6米高的雕像的时候,几位市领导还担心许多当地市民会出于中国传统中保守的性观念而加以反对,要求遮盖人体的性别器官。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该市200万城市居民毫不介意,并且还有数以千计的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现在该雕像已成为城市一景。据文化广场管理处的负责人唐时光(音译)介绍,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持赞同态度,主要是年轻人和中年人,也有一些人反对,不过尚在少数。近年来,长春以中国的汽车和电影工业的中心而闻名。市领导为将其建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而大铺草坪,并建了好几座雕像来美化形象,供游人观赏。社会学家兵正(音译)把对雕像的接受解释为中国人观念的变化。“行为模式和旧思想正在前进,人们开始欣赏艺术美。”他说。“长春人对裸体雕像的反应说明中国人的性观念如今发生了多大变化。”兵还说。现在,雕像已被用作游人拍照的背景。最近还有一名参观者平静地排除争议说,雕像是件艺术品,没有必要把他们遮盖起来。近来,长春市举行了两个国际雕像展,现有70多座真人大小或更大的雕像摆放在长春的主要公共场所。多元素新闻导语:话题A和话题B解释和补充说明话题A和话题B的材料必要的背景材料次重要材料:次话题C、D、E、F进一步描述主话题A和B河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