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不一样的课程南京大学个性化培养给学生选择权“跟学长们相比,新生的选课灵活多了。”近日,南京大学新生开始选课,匡亚明学院2009级本科生张子阳选了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系主任祝世宁主讲的《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一名教授,15名学生,上课采取讨论式,对于这样的新生研讨课,我感觉很好,充满了向往。”像张子阳一样,南京大学3500余名2009级本科新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课程和发展的选择,享受到“新教改”方案带给他们的益处。这意味着,南大新入学的本科生每人将拥有一张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课表。对于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来说,同一个专业,几十甚至几百个人拥有一样的培养方案。如何赋予本科生在各个发展阶段更多的选择权?南大今秋开始推行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南大校长陈骏介绍,新方案包含“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培养阶段,以及“学术专业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个性化发展路径,强调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构建一套更加灵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框架。这种“三三制”方案如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南大副校长谈哲敏介绍,“对于专业学术类人才,即有志于在本专业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学校将在大四阶段提供本专业的更深层次的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生课程贯通培养;对于跨学科复合类人才,即希望能跨专业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学校将提供相关专业的课程供其选择;对于就业创业类人才,学校将开设专门的课程,提供学习生涯规划引导,丰富就业创业训练活动,为他们今后就业创业做好准备。”此次教改,南大本科生总学分将压缩到150个学分左右。压缩专业学分后,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加大,学校怎样加强指导?对此,南大教务处处长陈建群回答,学校首次编印了《南京大学新生学习指南》,新生人手一本,把与成才密切相关的培养方案、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介绍呈现在新生面前,帮助新生规划好自己的学业发展。据悉,南大成立了本科教学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除了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务管理和信息服务外,还由教育学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轮班坐镇,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点亮“指路明灯”。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8日第一版1今秋改革本科课程体系推行“三三制”培养方案南京大学3500名本科新生课表各不同南京大学2009级3500余名本科新生入住了新校区——仙林校区,每人将拥有一张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课表。新校区,新教改,南京大学的新学期呈现新气象。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南京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给人诸多启迪。【以往同专业本科生拥有同一的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不大】1教学计划,怎样从“刚性”变“弹性”?对于今秋推行的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南大称为“三三制”方案。“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培养阶段,以及“学术专业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个性化发展路径,成为“三三制”改革方案的关键词。据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大类培养阶段进行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则由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专业兴趣自主选择专业。与此同时,开放各专业所有课程资源,为学生在本专业之外自主选修课程提供完整菜单。此外,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使学生在多元培养阶段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以选择不同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因材施教,在南京大学有着明晰的路径。对于“专业学术类”人才,南大将不断加强科研训练;对于“交叉复合类”人才,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院系选修课程和完成学位论文;对于“就业创业类”人才,增加实习实践机会,加强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为学生日后就业创业做更充分的准备。如今,同一个专业的本科生拥有几乎同一的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不大。“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人?”南京大学师生重新思考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借助2008年本科教学评估这一契机,在充分吸收专家组的宝贵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起,南京大学教务处先后组织工作人员针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兄弟院校本科教学改革动态、本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等环节开展了三个梯度的调查研究工作;围绕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改革动态开展前期文献研究,组织人员分组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组织122人次走访29个院系进行实地调研。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建群告诉记者,调研发现,本科教学改革的争议焦点在于——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就业,但旧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都单一地为培养专业研究人才服务。是不是存在一部分学生在“陪公子读书”?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交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如何应对这种要求?2信息技术发展引起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赋予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而当前的教育存在哪些缺失?如何去弥补?陈建群说,南大新一轮教学改革从培养方案修订入手,通过采取“招生制度改革+培养方案改革+配套制度改革”的方式,争取既在体制内稳步推进,又实现“创新培养模式→变革教学方法→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据介绍,按照“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的理念,南大变过去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为“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培养”的模式。实施培养方案改革,专业学术类人才、跨学科复合类人才与就业创业类人才并重,因材施教、多元化培养。记者注意到,南大此次改革,注重增加教学计划弹性,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开放各专业课程,分层次设置通修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课程选择权;制定“专业准入准出标准”,扩大转系转专业比例,让学生得到更多专业选择权;根据学生个人发展志向及职业规划实施“人才培养分流机制”,让学生得到更多发展路径选择权。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适度压缩各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削减冗余课程,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优化各学年学分设置,着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不能将通识教育片面理解为拓宽知识面,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2通识教育,会不会冲击专业教育?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南大人认为:有两个“壁垒”要打破: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二是院系之间课程不能开放的“壁垒”。“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是针对当时实用主义泛滥的情况提出的。”南大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张红霞说,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世界一流大学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有多种层次,如哈佛大学培养“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领袖”的教育目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理工科高校“拓宽知识面”的教育,还有一些普通高校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等。“在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够全面的情况。”在张红霞看来,“通识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各领域的领袖人物还是技术精英?是拓宽知识面还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现今培养技术精英多于培养领袖人才,拓宽知识面多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科学与人文的不平衡误区,很多人甚至部分专家都将通识教育片面地理解为素质教育,将通识课程等同于文化素质课程。”3南大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班2006级本科生张游,深深受益于通识课程。张游说:“大一我们除了要学习基本通修课,还要学习通识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匡亚明学院的特色课程——‘名师导学论’。这门课由各方面的名师主讲,引人入胜,非常精彩。主讲者对于学科的认识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讲座中迸发的智慧对于一个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加强通识教育会不会冲击专业教育?”在陈建群看来,不会造成冲击。南京大学新的培养方案体现的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结合的理念。陈建群认为,加强通识教育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不分专业按大类招生,低年级打通专业培养,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程等,主要的目的在于强调既要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而在加强通识教育之余,学校在本科生的高年级阶段注重给予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路径。陈建群认为,在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虚置”的大四阶段,南京大学的学生却可以通过不同路径的选择有所侧重地丰富学习内容。比如,“专业学术类”路径提供了加强专业课程学习、参加科研训练、课题研究甚至贯通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机会。“这与以往相比,专业教育不但没有冲击,反而有所加强。”陈建群如是说。【制定适合各专业的最低准入和准出标准,并配合学分制收费改革】3课程开放,原有院系“壁垒”如何打破?南大此次改革,“各院系必须加大力度向全校开放专业课程,同时必须制定出适合各专业情况的最低准入和准出标准”。所谓“最低准入”,即学生在完成低年级通识教育阶段,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的最低课程要求,包括通识课程要求及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等,该“准入标准”可与学校现行的转系转专业制度相结合。所谓“最低准出”,即学生获取相应专业学位时的最低课程要求,在“最低准出”课程要求之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专业课,如同时能满足2个专业“最低准出”要求的学生,可考虑授予双学位。院系之间课程不能开放的“壁垒”将随着学分制收费有望得到解决。南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庆葆告诉记者,对2009级及以后入学的本科全日制在籍学生采取学分制收费的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模式是目前大部分国际一流大学所采取的方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此前南大已经实施了按大类招生、弹性学年制、转系转专业等制度,这些措施与学分制收费制度一起,成为南京大学向学分制管理模式过渡的重要环节。4据悉,实施学分制收费后,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业所需的学费将不高于按学年制缴纳的学费。对于部分超过标准学制(延长学年学习)的学生,其收费较以往将更少。学分制收费还便于学生选修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实现全校范围内的教学资源的共享。此外,选修的过程中还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例如,学生在学期初有两周的时间试听课程,在试听期间退选课程,不收学分学费;如果在学期中的规定时间退选课程,只收取一半的学分学费。壁垒的打破,来之不易。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南京大学坚持把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先导,通过深度访谈知名学者、开辟“师生谏言通道”、打造思想讨论阵地、实地走访院系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讨论,深刻分析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围绕“南京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本科人才,怎样培养本科人才”的主题,在校内组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共计开展6次全校教学改革研讨会、6场专家座谈会、7场学生座谈会,以及校教学督导组、公共教学单位、教务管理人员等多类研讨会,访谈老领导和院士7人;根据调研阶段初步掌握的情况,策划组织“为您服务”系列活动,设计并发放面向本科生的3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27份;在《南京大学报》开辟教改专栏,刊登专题稿件8期40余篇。一次次的讨论、座谈,终于在全校各院系达成共识。【一些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卓越,本科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4本科教育,研究型大学将怎样重新构建?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博耶报告”。南京大学高教所所长龚放介绍,报告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提出了改革建议。在博耶报告的推动下,研究型大学掀起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呼唤大学之道的回归和21世纪大学面临的挑战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动因。“我国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本科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在龚放看来,为了恢复教学学术的应有地位,研究型大学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教学是大学的绝对核心”。为顺应新形势下国家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新要求,南京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