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1945-1949)中国新闻事业第一节根据地新闻系统的建立党政军系统报刊的创建《新中华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共产党人》:中共中央以党建为中心内容的党内刊物。毛怎东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也发表在上面。《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博古任社长,杨松任总编辑。这是共产党在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第一节根据地新闻系统的建立其他根据地:诸体合一(邮发合一)《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大众日报》《晋绥日报》中国新闻事业第二节《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斗争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武汉后期到重庆时期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报社的董事长。中国新闻事业《新华日报》的主要成绩正确的宣传了党的观念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开展了广泛而有效的统战工作。推动了国统区的进步文化运动。中国新闻事业《新华日报》的宝贵经验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贴近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业务上过硬,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坚持出版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中国新闻事业《新华日报》号外中国新闻事业周恩来的新闻活动早年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兼做天津《益世报》特约通讯员。直到新华日报的工作,最著名的是发表在新闻日报上的《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对大公报《质中共》的社论。中国新闻事业第三节以《解放日报》为首的根据地新闻改革改革前新闻界存在的问题-新闻界教条主义现象仍然存在-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加入党的队伍,带来了可以写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新闻工作中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党的领导、脱离实际的情倾向。-新闻中有不真实的现象,新闻报道格式固定,千篇一律,八股味很浓。中国新闻事业解放日报的改革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致读者》的社论,宣布改版。彻底改变了过去以国际新闻为主的模式,新闻报道社论也有所改进。从实践上端正了党报与党的工作的关系。中国新闻事业全党办报《解放日报》改版不久,陆定一被中共中央任命为总编辑,后来又改《解放日》报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强调党委对于党报的帮助和利用。党报不能只依靠少数编辑记者的兴趣和意见办报,这样的报纸一定党性不纯,闹独立性,出乱子。必须动员全党来参加报纸工作。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根据地的新闻改革,使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新闻改革。经过改革,党加强了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指导工作的作用,使新闻事业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意义和影响从新闻事件工作中看,通过这次的新闻改革,党报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形成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模式。从新闻理论上看,党报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博古中国新闻事业陆定一在四十年代中国新闻事业胡乔木在四十年代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第四节中共同情的进步新闻事业在抗战胜利后的表现进步报刊为了争取新闻自由在国统区进行斗争,影响最大的就是“拒检”运动。1945年黄炎培去延安访问后写了《延安归来》一书,拒绝送检,国统区掀起了拒检运动的高潮。中国新闻事业进步报刊的斗争拒检运动取得了胜利,然而国民党没有停止对进步刊物的迫害。杰出的军事评论员羊枣就是在1946年被迫害致死的。在上海的进步刊物《文汇报》《群众》《文萃》《新华周刊》《文汇报》因宣传抗日救国,1939年被迫停刊。1945年在上海复刊。1947年被查禁。中国新闻事业进步报刊的斗争《群众》周刊,1946年创刊,社长是潘梓年,为中国共产党的公开机关报。下关惨案,校场口事件发生以后,南京的许多民主党派报纸被迫停刊。中国新闻事业第五节一代新闻宗师毛泽东学生时代的《湘江评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主编《政治周报》为革命报刊写过大量的新闻作品毛泽东的新闻评论和消息写作中国新闻事业第五节一代新闻宗师毛泽东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最完整的一篇新闻论文是《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特别注意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配合中共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党报的办报方针必须坚持党报原则。鼓励新闻批评。对于宣传方法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中国新闻事业毛泽东撰写新闻稿中国新闻事业第六节新闻天下易主人真实的新闻才有生命力。1947年《晋绥日报》发表《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的编辑部文章。第三条道路走不通。新闻独裁没有前途。中国新闻事业重庆谈判中的新闻战诉诸舆论的重庆谈判中的新闻战与诉诸军事实力的重庆谈判是中共互为表里娴熟的政治斗争艺术的鲜明体现。其舆论斗争的前哨战始于1945年8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的社论《蒋介石先生哿电读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没能通过,次日,《新华日报》将该社论印成单张传单随该报发行。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散发了《中共中央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民营报纸《新民报》、《大公报》记者均到机场采访。当天的《新华日报》发了号外。次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毛泽东同志来渝》。该社论的核心论点是“承认解放区的民选政府和抗日军队”的政治地位。谈判期间,恰逢重庆报界开展的新闻“拒检”运动。毛泽东抓住这个机会,打破国民党新闻舆论的封锁,一方面拜访重庆民营报纸的负责人,一方面接受塔斯社、路透社记者的采访。经过43天谈判,于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12日《双十协定》对外公布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批判《中国之命运》1943年的批判《中国之命运》是国共党争、政争、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上分水岭式的大事情。1943年1月,英、美分别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平等新约》,宣布取消其在华治外法权;同时宣布承认中国为世界上四强之一。这对蒋介石来说无疑增加了新的政治资本的利好消息。同年5月,第三国际解散,蒋介石决心利用“双重”有利形势,取消共产党。3月,由陶希圣执笔以蒋介石名义撰写的《中国之命运》出版。这本书污蔑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变相割据”,暗示两年内要消灭中共。该书的出版,是蒋介石在为发动内战做舆论准备。同年5月至10月,中共中央对《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艾思奇、范文澜、胡乔木等人积极撰写文章,其中,以陈伯达发表于7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评中国之命运》文章影响最大。当天,中共中央宣传部便发出关于广泛印发该书的通知。国民党中宣部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中国之命运》;而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评中国之命运》。前者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后者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总之,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提高了人民对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警觉性,促进了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新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抗议羊枣被害抗议羊枣被害是“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双方在“拒检”舆论斗争中的一场前哨战。羊枣原名杨潮,又名杨廉政,是中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1900年出生湖北省仙桃市,1933年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秋加入中共。羊枣在抗战初期便在上海的《导报》、《神州日报》发表时评。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又先后在《星岛日报》、《世界知识》、《广西日报》、《大刚报》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军事论文。他的评论文笔犀利,对国际时事局势有许多独到见解。然而,国民党政府说羊枣“泄露”了军事秘密,致使羊枣于1945年7月15日在永安被捕,并最终导致羊枣于1946年1月12日在杭州狱死亡。而前一天,蒋介石在重庆的政协会上高调宣布保障人民自由,释放政治犯。羊枣之死,震撼报界。上海61名记者联名向当局发出抗议。5月初,羊枣的灵柩运来上海,报界再次向国民党当局掀起“摧残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抗议浪潮。中国新闻事业重庆报界揭露“校场口事件”“校场口事件”是发生在重庆集会时国民党特务的一次蓄意破坏活动,国民党系统的报纸称之为民众互殴,而重庆进步报纸对之进行了无情揭露。重庆《新华日报》团结山城同业42名记者联名致信中央社,指出其新闻报道中不真实之处。事件的真相是,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20多个团体在校场口广场联合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到会群众达l万多人。政协代表周恩来、沈钧儒、梁漱溟、罗隆基、邵力子等应邀参加大会。会议开始时,国民党当局派遣大批特务、打手多人,以重庆工务会、农务会、商务会等名义强行入场,抢占主席台。大会主持者李公朴上前劝阻,被特务包围,拳打脚踢倒在台下,头部被铁尺打伤,血流不止。出席会议的演讲人郭沫若、马寅初、章乃器、施复亮等人也遭辱骂追打。郭沫若被踢倒台下,被人扶起时仰首大笑。沈钧儒面对特务行凶,连声说:“不怕,不怕!”打手们以事先准备的铁条、砖头蓄意寻衅,当场致伤者多达60多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校场口事件”。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国民党将领冯玉祥赶到会场时,当即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特务打手随即四散而去。中国新闻事业披露“沈崇事件”一条社会新闻“沈崇事件”的披露竟然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美政治运动,最后致使大后方人民对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大失所望。1946年12月24日晚上,北平发生2名美兵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沈崇被强奸的消息先由民营亚光通讯社披露,但很快被北平警察局下令各报禁止刊登。北平《新民报》在第三天刊发。随后,北平的学生报刊跟进,舆论大哗。不久,中央社、美联社进行歪曲报道,激起有正义感的中国报纸反击。延安《解放日报》在一个月中,集中报道了这一事件。于是,“沈崇事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爆发了共有50万学生相继参加的反美活动,并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同情。1947年1月6日,上海市总工会致电蒋介石,提出惩凶、赔偿、道歉等4项要求。同日,15个民主团体强烈要求“立即驱逐美军出境”。中国新闻事业国民党记者会弄巧成拙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3月23日,胡宗南在延安举行记者招待会,结果弄巧成拙,成为国共舆论宣传对抗中的又一新败笔。上海《密勒氏评论报》报道说,“如果‘所谓延安共产党的罪恶’有一半能让我们信以为真时,则他们早就崩溃了。”《文汇报》评论说,唯武力论者假使不及时回头,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后果。致力和平民主事业者,只要继续努力,总会得到预期的收获。而中共地下刊物《文萃》丛刊特别撰写了《论喝倒彩》一文,作为那一期的刊名。中国新闻事业抗议暗杀李公仆、闻一多抗议暗杀李公仆、闻一多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共舆论斗争的又一个新高潮。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被杀害。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闻一多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遭杀害。惨案发生后,《中央日报》极力极力转移视线,而延安《解放日报》则直指国民党政府是“杀人犯的政府”。与此同时,同情前者的报纸声音无力、欲盖弥彰;而同情后者的报纸则掀起一阵阵抗议的浪潮。昆明《民主报》出了专号;重庆《新华日报》连续报道了半个月;上海《文汇报》和《民主报》都设置了专栏。这些版面和专栏集中表达了读者抗议反对派暴力统治的心声。中国新闻事业《驳蒋介石》风波《驳蒋介石》风波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前夕由国共两党组织的一场舆论对峙。其特征是,共产党一方据理力争;而国民党一方色厉内荏。1946年4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由胡乔木撰写的社论《驳蒋介石》。社论揭露蒋介石破坏东北停战协议并企图用武力阻止东北抗联接受东北主权的阴谋。4月8日,重庆《新华日报》及时转载了延安《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