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一、电视艺术的内涵:通过电视技术手段,运用电视语言和表现方式创造的具有电视传播特征的艺术作品。(《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银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高鑫《电视艺术学》)电视艺术的类别: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专题文艺、电视谈话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动画片、音乐电视、电视广告艺术二、学习方法:鉴赏作品理论探讨世界电视艺术诞生: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花言巧语的人》(《嘴里叼花的人》)中国电视艺术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一口菜饼子》第一章电视剧艺术第一节80年代以前的电视剧艺术一、起步:直播电视剧(1958年至1965年)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创作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党就活了他》,《焦裕禄》起步阶段电视剧具有以下特征:电视短剧(多为二三十分钟)重教化功能,轻审美、娱乐功能。遵循戏剧艺术创作规律。恪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结构模式,遵循时间、地点、动作同一的“三一律”原则。演播室内现场直播。剧情单一,容量小,场景少,且多以内景、近景为主。基本模式大都是“一条主线,二、三个场景,四、五个角色,七、八场戏,一、二百个镜头”。二、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剧创作停滞(1966年至1976年)1967年,磁带录像设备。1973年,彩色电视技术。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试播。此时,国外的电视技术突飞猛进,便携式摄录设备的使用和推广使电视剧的制作技术产生了巨大飞跃,并由直播转入室内录制。三、电视剧创作的复苏(1977年至1979年)1978年5月1日,原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9年,北京电视台成立。1958年10月,上海电视台成立。山东电视台,1960年10月1日。济南电视台1984年12月。1978年,第一部电视单本剧《三家亲》1979年,《有一个青年》,《永不凋谢的红花》。复苏期电视剧具有以下特征:取材大多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郁。主要是揭批“四人帮”的罪恶,赞颂那些敢于同“四人帮”作斗争的人物。从文艺思潮上看,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伤痕文学”的特征。电视剧观念发生质的嬗变。从以戏剧美学为支撑点转向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此时的电视剧主要是依据电影方式拍摄的多为五十分钟左右的“电视单本剧”,人物、情节、场景较为复杂。彩色录像取代了黑白直播,单机拍摄、后期合成。以实景为主,创作者走出演播室,获得时空表现的自由。第二节80年代的电视剧艺术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实行的停止向电视台供应新故事片对电视剧制作的发展也是一个强大的刺激。1981年我国举行了中国电视艺术史上首次全国优秀电视剧评奖活动,1983年(第三届)正式定名为全国电视剧“飞天奖”。1983年,浙江《大众电视》杂志社主办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评奖活动。与专业的“飞天奖”不同,该奖由群众投票,每年评选一次。两个奖项竞相争辉,有力推动了电视剧创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1982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同年9月,我国第一家电视剧制片厂———北京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前身)成立。电视刊物随之大量涌现,电视文学剧本大量出版。一支电视剧专业创作队伍也逐渐形成,并且涌现出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作家、导演、演员、摄像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施精品战略。自1985年以来,每年年初都召开一次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对前一年度电视剧创作的成败得失加以总结,并对当年电视剧创作做出规划,确定重点选题。1989年又开始实行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对规范、促进电视剧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外和香港的电视连续剧大量涌入我国,日本的《姿三四郎》、香港的《霍元甲》等。到80年代末,年产电视剧近3000部(集)。我国成为世界上的电视剧生产大国。1980年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成为中国首部电视连续剧。(1)伤痕题材电视剧《蹉跎岁月》1982年中央电视台,4集。叶辛编剧,蔡晓晴导演《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山东电视台,4集导演:孙周编剧:吕毅主演:陈道明、于莉内容:1979年的冬季,北大荒某生产建设兵团接到了知青返城的文件,但团长却想扣押这份文件。工程连营区女战士裴晓芸头一次背枪上岗,心情格外激动,连长曹铁强告诉她下岗时去白桦林接她。团部会议室里,各连干部就团长擅自扣压文件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曹铁强回忆起往事,感觉到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知青返城的浪潮。寒风更加猛烈,一场暴风雪咆哮席卷了北大荒,800名知青举着火把汇集到团部,愤怒地等待着团部的答复。场面突然失控,曹铁强带领知青扑向失火的仓库。意外使人们忘记了正在风雪中站岗的裴晓芸。黑豹将芸的手套叼到刘迈克的妻子秀梅家,秀梅意识到情况危急,不顾即将临产上山去救小芸,但裴晓芸年轻的生命已被暴风雪吞噬。刘迈克在与抢银行歹徒的搏斗中牺牲,大地传来了儿子降生的啼哭声。清晨,暴风雪和骚乱都停息下来,曹铁强悔恨交加,将准迁证撕碎,撒向天空。该剧以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时代背景,选取知青返城的前夜作为矛盾爆发的焦点,通过塑造曹铁强、裴晓芸、小瓦匠等一批知识青年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东北建设兵团万青年的欢乐与痛苦、追求和失望、奋斗与徘徊、光荣和梦想。热情赞颂了这一代青年在历史的悲剧面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雪城》1987年,黑龙江电视台,16集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这是一部描写返城后的知识青年在逆境中奋斗、抗争的电视剧。在1979年,二十万知识青年大返城后经历的失落、痛苦以及生活洪流中各自不同的命运。主人公姚玉慧的父亲是现任市长,其母是旅游局局长,她有舒适的家却不贪安逸,要以自己的能力进旅游局;顶替未婚夫王志松病退进城的徐淑芳,父亲去世后被母亲赶出家门,刚要和困难中相助的郭立强结婚,王志松又抬来花圈“贺喜”;当年名震兵团的金嗓子刘大文如今只能以卖香烟为生……该剧讴歌了知青们的严肃人生态度和他们的人性美及民族性格中的真与善。(2)改革题材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1983年,浙江电视台,电视单本剧198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以“编者按”全文刊发了胡耀邦的批示,并在头版发表题为《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的长篇通讯,有关中央可顶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改革的报道。2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浙江省委支持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报道,并配发“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长篇按语,全面肯定步鑫生的改革创新精神。与步鑫生被肯定同步受益的,还有张光照和他的纪实电视剧,经过反复审查、播出屡遭搁浅后,随着对步鑫生宣传的高调展开,电视剧被特别安排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女记者的画外音》艺术地反映了这位改革者披荆斩棘、开创改革新局面的感人业绩。《新闻启示录》1984年,浙江电视台,电视单本剧通过东南大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塑造了几位“新闻记者”和“新书记”、“人事处长”等锐意改革、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新星》1986年,12集《新星》塑造了一个年轻改革家的形象,直面现实矛盾的种种斗争形态。年轻的县委书记为了摸清乡村基层的情况,排除阻力,深入乱筏山林的村子,解决纠纷,理清上下关系,按抚民心。涵盖了80年代民众普遍呼唤改革的内心诉求。观众来信中大量的来信当中大量属于信访和告状,官僚压制、冤假错案。柯云路风靡一时的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品,把视角对准了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县城的干部和百姓,“试图反映出官僚主义和守旧势力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改革新星’的进取决心”。吕日周,全国知名改革家,30多岁当上县委书记,40多岁出任山西省朔州市市长,以改革者的锐气,在全国首推“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大胆推出“大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措施,其改革事迹被作家写进小说并改编成电视剧《新星》,系剧中主角李向南原型。2000年出任长治市委书记,大刀阔斧改革,3年后他离开长治,百姓万人空巷自发相送。1982年,习近平从北京下派到河北正定县挂职锻炼。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期间,他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依据,模拟建造了“荣国府”,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个大胆的计划远远走在了时下风靡的各种影视基地之前。此外,他还积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正定县的改革走在全省的前列。同时也为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时,作家柯云路以习近平在正定县的事迹为蓝本,写出了长篇小说《新星》,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新星》,收视率创纪录达到了92%,“李向南”的名字一时名扬四海、家喻户晓。现实题材电视剧产生轰动效应的根源: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1990年,长篇室内家庭伦理剧《渴望》播出,创造了我国最高的收视率——90.78%。《渴望》触及到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积蕴日久的普遍心态:企盼安定和睦,憎恶动乱分裂,顺应了国情民心,在观众心目中引起强烈的共鸣。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编辑部是一个聚集着新旧体制交替和冲突的舞台,展现市场经济人们的状态。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选取的是当时中国生活中最热门的题材——出国移民和下海经商。全国范围内收视率最高达到28.3%,在北京地区,它的收视率达到57.3%。2000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反应的不仅是平民生活的油盐酱醋,也表现一种尴尬无奈的心态,改革开放越发深入,我们的收入差距也越大,于是很多人生活在尴尬、无奈和痛苦之中。(3)名著改编电视剧《武松》1982年,8集,山东电视台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20年来创作了《武松》、《今夜有暴风雪》、《高山下的花环》、《誓言无声》、《大染坊》、《大法官》等总量达400多部近3000多集电视剧。导演:王浚洲、刘柳摄像:孙周,导演过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电影《给咖啡加点糖》《心香》《漂亮妈妈》《周渔的火车》,出演《刺秦》、《神话》。鲜明的民族风格、激烈的矛盾冲突、生动的人物形象。主题曲根据鲁西南民间唢呐曲《一枝花》改编而成,地域色彩,凄楚悲凉、高亢嘹亮、悲壮激越。祝延平版“武松”契合大众对文学人物想象的荧屏形象。《四世同堂》1985年28集原著:老舍导演:林汝为蔡洪德演员:邵华郑邦玉李维康谢钢李婉芬高维启李明赵宝刚李文玲作曲:雷振邦温中甲雷蕾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时为北京电视制片厂)林汝为:女,著名影视导演,北影表演系50届毕业。曾主演影片《赵小兰》、《她爱上故乡》;导演成名作:电视剧《四世同堂》,《便衣警察》中任编剧和总导演。《四世同堂》获得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同时获得第六届电视飞天奖特别奖;《便衣警察》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内容简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魔般的世界。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懂得了国家民族大事上的是与非、爱和憎。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孙,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出城当了八路军。全家的宝贝,祁老人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四世同堂》以28集的宏大规模、厚重的历史容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将中国电视连续剧创作推上了新高度。该剧以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

1 / 20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