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陆晔、潘忠党**专业主义正在日益成为中国新闻界和新闻与传播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的内涵是什??它如何正在中国新闻改革中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如何反映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张力?这些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本文强调,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我们从新闻从业者如何期待及建构专业名望入手,以考察在改革中的专业主义话语实践。本文显示,专业主义在中国有多个传统的渊源,面临各种力量的制约,在实践中具有碎片和局域的呈现。专业主义话语的建构过程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向面。通过我们的分析,本文显示,专业主义的话语在中国新闻改革过程中具有解放的作用,预示着更加深层的变革。关键词:新闻改革、专业主义、新闻实践、话语实践、专业名望、社会转型如何考察二十余年中国新闻改革这一历史的动态?其中一个取向是分析具有解放意义的关键概念(包括关键字和理念)与改革实践之间的历史勾联(articulation),也就是考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张力、渗透、和整合及其历史表现。(1)采取这样的分析角度,有学者显示,「资讯」、「传播」、「受?」等西方传播学概念在八○年代初的引入,在新闻改革中有着理念和话语层面的解放作用,激发并合理化了很多改革实践(李良荣,1995b;Zhang,2000)。当前,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正成为新的话题(郭镇之,1999),它如何与新闻实践相互勾联,也就成了我们理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新闻工作是门职业(occupation),当称之为专业(profession)时,我们特指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用。「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上述职业特征。它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的自觉态度。它在西方的?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历史条件,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环境,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liberaldemocracy),服务行业的专业化(Macdonald,1995;Larson,1977),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独立、自主的传媒。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成为显要议题,这本身就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标志,它反映了新闻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新闻工作者如何应对商业营利、服务公?利益和政党宣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专业主义」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但是,新闻改革已经涉及到了很多符合专业主义的内容,其中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以及内容采编和媒体经营的分别管理等等。可以说,经过二十余年的新闻改革,建立新闻专业的信念、伦理和规范,已经成为新闻改革过程中新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只是与西方国家比较,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征,因为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条件。在西方社会,新闻的「专业主义」是服务于既定体制(theestablishment)的意识形态(Hackett&Zhao,1998;Tuchman,1978;Said,1994),在中国的新闻改革过程中,它却具有重构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以及改变新闻实践逻辑的作用。因此,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在中国正在如何形成是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现象。本文从一个角度切入,探讨新闻从业者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建构和表述他们的专业理念。我们将这个角度称为「成名的想像」。这里所谓的「成名」,即成为著名的新闻从业者,或者是获取专业或职业的名望(fame)。这种名望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新闻从业者的角色的期待,以及评判新闻从业者及其成就的标准和价值观念。这里所说的「想像」,就是通过话语和实践对这些理念的表述。「成名的想像」因此是一种话语实践(discursivepractices),即新闻从业者将专业理念沉淀于新闻实践,并通过新闻实践加以阐述的社会活动;它是理念与实践活动、个体与同行的群体、个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一个结合点。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考察新闻改革过程中理念与实践的勾联。同时,由于中国新闻从业者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知识份子之一部分,因此,中国知识份子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转变,就成为我们考察的一个重要底色。壹、专业名望:象征体系及其历史的继承一、专业主义与成名想像西方社会学界对专业化(profssionalization)的研究显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强调个体在从业过程中的社会道义和服务公?的责任;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其职业行为更多地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压力(Vollmer&Mills,1966)。这种研究应用一些社会学的标准,考察一个职业是否已经形成为专业。这些标准就是专业主义的具体表现。在行业层面,它们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需的系统训练,?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确认这些范例的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等(Wilensky,1964)。落实到个体,这些标准就是一系列内化了的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规范。专业化就是进入这一行业的个体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实现这种内化(Beam,1990;McLeod&Hawley,1964;Splichal&Sparks,1994;Johnstone,Slawski,&Bowman,1976;Weaver&Wilhoit,1996;Windahl&Rosengren,1978)。采用这样的研究取向,虽然学者们对新闻业是否已成专业常有不同的结论。但不可否认,从事新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越来越需要专业的训练,并且整个新闻行业有它的道德标准和职业信条,有专业组织阐述和执行这样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在西方,新闻业已经形成了阐述这些专业特征和理念的一套话语,并且有相对独立于商业和政治利益的行业规范机制。因此,新闻从业者通常被当作「专业传播者」(professionalcommunicators)来研究(Ettema,Whitney,&Wackman,1987;Tunstall,2001)。西方新闻工作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导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他们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2)这些原则的形成并得以实践是历史的过程。在美国,报业经历了从独立前的政论报纸、十九世纪三○年代前的政党报纸到大?化商业报纸(媒体)的发展,媒体由此逐渐获取了独立的经济实力。与此相应的是民主政体对新闻及言论的发表与流通自由的要求和保障,以及实证科学原则在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渗透。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主义逐步发展成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它整合了三个领域的理念,即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Schudson,1978;Gans,1980;陆晔,1994)。(3)当代传播学者认为,专业主义的话语具有整合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社区(professionalcommunity)的作用,并通过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和他们对于自己的实践的集体解说而不断再生、不断丰富。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新闻从业者,与新闻业中的某些「热点时刻」(hotmoments)一道,共同成为凝聚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范例,成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Zelizer,1993)。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名望是一个?述专业主义的象征体系。它源自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及由此?生的新闻?品。与各种社会实践一样,新闻实践,如布尔迪厄(Bourdieu,1990)所说,是「临场发挥的表演」(improvisatoryperformances),其元素是行为者对场景的诠释和在具体场景下策略的选择。这些实践又成为其他人面对的「社会事实」,被他们所诠释,构成他们行为的条件。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名望形成于这种互为条件的社会实践过程,表述社会对新闻实践的「评估式诠释」(evaluativeinterpretations),体现一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共用的价值观念、评判标准和参照框架(framesofreferences),反映新闻这一行业对这些理念的集体认可和推动。因此,专业成名的想像是集体的活动,通过话语而建构(Fairclough,1992)。当我们说专业化是历史的过程时,也就是说,专业主义的话语建构是历史的动态,它是由许多新闻从业者成名、职业群体对这名望不断诠释、新一代从业者发扬光大这名望所代表的精神和理念这样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二、成名想像中的传统继承新闻作为职业在中国的?生与演变有自己的特征,其中不乏与西方的专业主义相吻合的成份。早在60多年前,《大公报》总编张季鸾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就以中国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媒体必须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理念。当《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命名为「最佳外语报纸」时,张季鸾代表报社同仁又一次表达了他的办报理念。他说,他和他的同仁们办报不是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野心,也不是为了成名,而只是为了事实和真理。在这三个诱惑中,他特别强调警惕「成名」的诱惑,因为新闻从业者总是希望自己有读者(方汉奇、张之华,1994)。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张季鸾是在说,名望会置新闻从业者于「他人目光的囚禁之中」(Braudy,1986),令他(她)失去自己应有的独立和中立的观察立场。但是,中国历史造就的「名记者」或「名报人」为新闻从业者的成名想像勾勒了一个中国独有的话语场域(discursivefield)。这是个多向面的空间,其中包含了中国知识份子社会角色演变的维度。中国近代报刊与知识份子的「边缘化」相伴而生。早期的著名报人,包括王韬、黄远生、梁?超等,多因变法失败或不事科举而走上了以办报参与社会变革的道路。办报成为知识份子实践传统的「士大夫」理想的新途径,也是他们获取社会名望的新途径(Yu,1993;方汉奇、张之华,1994)。办报者继承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议政传统,怀有主持公理、指斥时弊的理想。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都和思想?蒙与政治变革--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密切相关。因此,驰骋报坛的往往是如王韬、梁?超等报刊评论家。被后人誉为中国新闻界全才的邵飘萍,更是主张报纸应为改革社会政治之利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的民意之前」;报纸虽须独立,但不可忽略乃至放弃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他手书的「铁肩辣手」四字,至今仍是讨论新闻从业者社会角色的经典表述之一。(4)这一传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思想?蒙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起伏跌宕,无不与报刊密切相关。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直接介入了报刊的编辑出版(陈平原,1997;《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1983-1989)。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论是著名的报刊还是著名的记者,其社会影响和贡献首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蒙,其次是针砭时弊、自由议政的舆论监督,作为最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资讯--则在最次。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份子,也是最末一代封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超、严复、章太炎等),和五四时代的?蒙思想家、文学家和学人(如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周作人等),其精神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