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冯世良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交的“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成为‘摆设’”提案,他呼吁各级政府应该全面启动例行的新闻通气会制度。该提案被报道后各大门户网站迅速转载,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回应和激烈评论。政府的新闻发言人究竟是不是“摆设”?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如何明确?发生重大社会危机时有关部门如何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披露真相?如何真正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如何提高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布水平?这一系列问题成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协委员提案折射制度积弊据冯世良委员调研后发现,很多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不但经常拒绝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也很少举办什么新闻通气会,某些部门对外公布的新闻发言人电话竟是空号(笔者后面就附了这么一张表,不过没有逐个验证时候是冯世良委员所说),或者干脆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他认为,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要等当地主要领导开会研究决定后,才能对外发布官方的声音;二是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基本上都是兼职,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新闻收集、新闻发布等工作。这种分析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在冯世良看来,可能还没一针见血,说到问题的关键之处。重大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一些地方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应对方案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不是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如何避免被伤害,而是如何对外统一口径,怎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地级市的新闻发言人顶多是个正处级干部,在当地党委常委会没对某一事件的性质做出明确界定之前,是不敢接受记者采访或召开什么新闻通气会的,如果出言稍有不妥,主政官员会很生气,那后果不是很严重么?在这种政治语境中,再有头脑与口才的新闻发言人也只能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大使”而已,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有些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一般兼职,对新闻收集、新闻发布工作研究不够,未必是他们成为摆设的原因之一。大家知道发布正面新闻容易,收集一些资料几个电话联系几个部门就可以解决。更何况,“张扬政绩的数据早就被有些部门变成了领导讲话或新闻通稿”,留给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无非是进一步强化其中某些数据的“闪光之处”,提升当地政府执政为民的美好形象。然而,专职新闻发言人难就难在怎样及时发布负面新闻。尽管国务院要求必须在第一时间让公众获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真相,但仍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在执行这一政令时左顾右盼,权衡得失,以致相关公共信息发布滞后,引起事态扩展甚至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新闻发言人掌握了某一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真相,也明白该以何种方式发布这一新闻,但如果“上面”不发话,或者要求只说表面现象,回避实质问题,那新闻发言人不可能在公开场合很专业地抛出自己所了解的真实情况的。新闻发言人成“摆设”,的确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由于在执政为民方面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导致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既缺少民本意识又缺少政治智慧。若不通过制度彻底根除官场长期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积弊,恐怕就是引进数十位世界顶级新闻发言人,也会被现行行政机制轻而易举地改造成为“洋摆设”。新闻发言人如何不成“摆设”原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启正说,“一天一个新中国”,中国应是世界新闻舞台的明亮角色。与国际社会对话、沟通,争取他们的信任、善待和支持,需要一大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后备人才。赵启正教授早在很多年就提过“首席新闻官”的说法,在企业界盛行的有首席执行官、首席市场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技术官、首席信息官,惟独没有首席新闻官,不是企业不需要,而是企业的品牌维护、政府与公众的公关协调、企业品牌的传播、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个企业请这个代言人那个形象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新闻官本身就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无论企业发生危机,还是召开上市、产品、重大经营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无论从政府角度是企业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要提高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的水平,需要从组织策划、效果评价、培训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首先,我们一定要设法提高新闻发布会的策划水平,在平日就要进行周密的调查与研究,调查民情民意、公众关注焦点、市场与消费动态,研究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和新闻报道传播规律,把热点难点的问题及时梳理归类分析,以形成积累做随时可调用资料和数据。在策划政府新闻发布会时,要把握好政府要说的话和媒体关注、公众关心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发布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我们也要做好新闻发布的组织工作,要了解媒体、社会、国内外的媒体关注什么样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发言的有的放矢,我们必须掌握大量的事件背景情况,要经过组织加工,找到大家最关注的点,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去实现沟通与交流工作。当然了,与发布会有关的技术准备,转播、网络等等也要做好对接与准确及时,以免工作被动。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与策划水平体现了政府对公众对媒体的责任和态度,所以事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周密、全面,否则宁可晚一点开,也不能“从一个错误或失误开始走向新的错误或失误”从而把整个事件弄巧成拙,走向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反面结果。其次,对新闻发布会后一定要做效果评估分析,以便不断丰富经验,提高新闻发布质量。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究竟怎么样,新闻发布会的质量究竟如何,不是政府自己说了算,而是社会公众。自我感觉良好不行,一定要加强对其科学的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不断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要下次克服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新闻发布的水平。评估新闻发布的效果要多听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要准确表达和反映政府的政策,政府的愿望,要听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这很重要;也要听媒体和新闻界同仁们的意见,媒体的评价对于提高新闻发布的质量、提高新闻发布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要广泛收集国内外的受众对新闻发布的意见和反应,他们对新闻发布的细节观察和多角度评价非常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你注意不到的不代表别人没看见,所以要不断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改正。最后,新闻发言人一定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和思想水平,多学习新闻发布的技巧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据统计,目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已在全国培训了近五千名各级新闻发言人,绝大多数部委、各个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都参加过培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对外公布了国家机关现有全部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联络方式(见附表),以便社会各界熟悉和联络及监督。应该说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需要通晓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本部门的工作流程与内容,还要参加各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如果不注重平日的积累和研究分析,是很难胜任的,因新闻发言人而把事态扩大的先例不是没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新闻发言人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从而提高新闻发布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要真正处理好和国内外媒体、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转变观念,要勇于同媒体打交道、敢于同媒体打交道,善于同媒体打交道,本着为政府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真正提高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到那时,新闻发言人是“摆设”的帽子可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