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时代》周刊看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姓名:甘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刘仁圣20071101从《时代》周刊看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作者:甘露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相似文献(9条)1.学位论文刘丽妍新世纪《时代》周刊中国国家形象报道的文化解读2007在信息传播日益瞬间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主流媒体对国际和国内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传播中形成的国家形象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其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制约着国际传播的有效进行,文化差异越大,对有效交流构成的障碍也就越大,是国际传播中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国际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和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通过分析研究美国主流媒体《时代》周刊涉华报道,审视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求美国媒体报道涉华报道的变化和背后的文化根源。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共分为三节,简要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国家形象研究相关综述。共分三节,包括:国家形象概念,感知与文化,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重点探讨了国际传播中影响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因素。第三部分是选择《时代》周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共分三节,从《时代》周刊在美国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代》周刊与中国的不解情缘和《时代》周刊特色分析三个方面做了说明。第四部分是2001-2006年《时代》周刊涉华报道统计分析。从报道数量和所占比例、报道变化、报道类别和内容几个方面对《时代》周刊涉华报道进行了宏观和微观情况的统计分析。共分为三节:第一,涉华报道总体情况。在《时代》周刊官方网站中按时间关键字和内容关键字进行搜索,统计得《时代》周刊涉华报道总体情况,绘制图表,定量统计分析;第二,涉华报道抽样分析。在上节中涉华报道定量统计基础上,作者按文章标题关键字,逐篇查阅选取抽样。在此基础上,分两个小节即涉华报道内容和类别分析、倾向性报道分析,进行定性分析,分析中涉及的变量有日期、标题、类别和报道倾向性;第三,《时代》周刊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在前两节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上,得出新世纪以来《时代》周刊的中国国家形象,总体描绘是“稳步升温,主线清晰,层次分明,关注点全面,关注度不平衡”。第五部分,从人性善恶导向、果敢和人际和谐、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难以回避的刻板印象、文化求同心理、上帝情怀等中美文化差异的六个方面,结合《时代》周刊涉华报道实例,分六节,对《时代》周刊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报道进行剖析。在本章小结处归纳了有关国际传播中文化因素对国家形象影响的更为综合系统的观点,从文化因素对国际传播中的价值取向、传播方式、受众的接受心理等具体环节的影响进行了阐述。2.学位论文邓天颖新闻框架与国家形象2003本文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美国《时代周刊》从1998年到2002年的百余篇涉华报道中遴选了6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文献述评对“国家形象”概念和“新闻框架”理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第二部分先回溯了1949年以后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历史的参照下对《时代周刊》65篇涉华报道的主题和关键词进行了文本分析;第三部分对《时代周刊》如何塑造朱镕基这样一个代表中国改革的重要国家领导人形象做了个案探讨。第四部分的结论对造成美国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阐释。研究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有着深刻复杂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从媒体自身的角度考察,新闻框架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学位论文王宪文2004TIME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2006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国家形象是指国际性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和言论所塑造的我国的国家形象,也就是说,是关于我国的媒体国家形象,是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总体评价或总体印象。当前的国际舆论是由西方媒体主导的。美国媒体对国际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内的媒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不能够达到影响甚至左右国际舆论的高度。因此,我国的国家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西方媒体所构建的。TIME是美国乃至世界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historytank)之称。1898年出生于中国的亨利·卢斯(HenryRLuce)和布里顿·哈登(BritonHardden)共筹资6.8万美元于1923年3月创办了一份新闻周刊——TIME。TIME发展迅速,从1923年到1929年,销量由17000份左右猛增至25万份。从上个世纪40年代起,TIME先后在拉丁美洲和加拿大出版海外版,1963年其海外版已发展到9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达到300万份。而1964年该刊在美国本土的发行量就达300万份。到1986年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的前两年,发行量已达2300万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TIME自创刊以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报道国际化和类化、慢新闻、新闻报道传记化以及极强的主观性等。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国际范围内,TIME在诠释国际新闻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舆论。因为中美特殊的国家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差异,TIME对中国的新闻覆盖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是只巨大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通过精选主题、控制篇幅、运用插图、斟酌措辞等新闻手段进行精心的议程设置,很大成程度上左右了TIME读者对中国问题的解读和认识。TIME对中国的政治类新闻覆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台湾、香港和西藏问题、国内政治、国家关系等,其突出特点是通过自身强大的媒介影响力左右国际舆论,进而妖魔化中国,最后在国际上构建起一个“专制、落后、腐败的极具威胁性的社会主义无赖”的国家形象。综合分析TIME涉华政治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形成这些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的原因:冷战思维、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文明冲突和宗教情结、媒体的无知以及媒体固有的缺陷等。随着国际一体化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朗,如此的国家形象给我们的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怎样做才能尽快改变现状,为我国经济繁荣和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路架桥;怎样做才能尽快改变现状,在国际舆论的阵势中听到我们自己的声音。分析、透视TIME涉华政治报道的特点和致因,有助于我们借鉴经验,了解西方媒体的运作,作出相应的对策。另外,我们要依照平衡规律进行媒体运作,改变中西方新闻信息报道的失衡现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打造我们自己的传媒航母,与西方的媒体相抗衡,在国际舆论中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为构建积极健康的中国国家形象发出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最强音。这是目前我们亟须做的工作。4.学位论文李丽美国主要纸媒涉华报道的议题选择研究——以《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为例2009本文对1999年至2008年美国主要纸媒--《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主要纸媒的涉华报道在议题选择上具有倾向性。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阐释了我国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首先,本文论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出综述。1922年,李普曼就在其著作《舆论学》中指出了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原动力。在不同的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不同的。目前对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相关研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妖魔化中国说、国家形象说、国家利益说和新闻构架说四种。其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99年至2008年六个历史时期中《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本文不但统计了这两大纸媒涉华报道的数量和频率,还列举了其新闻议题所涉及的领域。笔者没有选用消极、中立和积极等简单的标准评判这些涉华报道,而是采用不同内容体比较、趋势比较和语义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深度分析。在对美国纸媒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展开析论。章中阐述了美国主要纸媒倾向性选择涉华报道新闻议题的原因,主要有:美国媒体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的监督者和批评者;他们将中国视为他者,并担当救赎者的角色;媒介场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本章还论述了美国纸媒的倾向性议题选择对我国造成的危害:对媒介信息的不同解读使受众认为中国是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国家;受众将媒介真实误认为社会真实;异质社会的涵化过程使我国国家形象面临危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对美国纸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议题选择做出了一些思考。文中指出,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没有改变观念,正视我国社会现存的问题;对外传播过程不注重传播效果,以对外宣传为主;我国正处于对外传播边缘化的困境中。为此,笔者认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进国外媒体,克服传播障碍;以文化为入口,传播中国价值观;主动参与议程设置过程,重塑国家形象。5.学位论文骆岩岩试论解放战争期间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2008在跨国跨文化传播中,对他国形象的塑造和解读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国形象”作为“形象”的一种,一方面它是印象而不是理性判断或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尽管它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但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媒体在塑造和传播他国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它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而美国媒体假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传播经验以及英语语言优势,更是在他国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研究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中国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刊自1945年8月15日至1949年9月30日,解放战争期间涉及中国的报道。通过对这段时期报道的研究,分析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文章指出有关中国的报道在美国国家利益框架下带有鲜明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些报道从长远来看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每个具体的时期则有着深刻复杂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也有涉及美国新闻运作机制的因素。6.学位论文吉祖斌从批评语言学看《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2002该文以批评语言学和新闻语篇宏结构(Superstructuresofnews)理论为基础,运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对《时代周刊》中的中国报道进行了解读.重点考察了其新闻标题特点、及物结构.和情态结构.我们发现《时代周刊》的报道采取了自我肯定表征和他人否定表征的策略,建构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与《北京周报》一文的比较,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了批评语言学,重点阐释了其重要的理论观点;第二章介绍了批评语言学对新闻语篇的研究;第三章探讨了新闻的两种宏结构;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时代周刊》中国报道的特点,并分析了作为个案的海南撞机事件报道的及物性结构和情态结构.7.学位论文杨蕴美国《时代周刊》中国报道语篇的批评性分析2008本文借鉴批评语言学家的研究思想,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对美国《时代周刊》中的中国报道进行了解读分析。作者主要从“语言层面”分析入手,具体包括能体现意识形态的词汇分析、及物性系统分析、情态系统分析、被动句式分析等。同时本文还对语篇中能体现意识形态的隐喻表达方式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使分析更加系统。作者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例证分析等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时代周刊》中对中国的报道大部分采用了否定的态度,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政治、民主、人权等方面时,态度尤其明显。在所研究的语料中,虽有少些语篇也采用了中性或是正面的态度,但这些语篇都是一些“硬性新闻”的报道、广告宣传、中国人物的描述等。总体上来看,《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采用了“他人否定表征”的策略,建构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由此可见,由于美国和中国在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美国在对中国新闻进行报道时往往采用否定的态度。通过研究证明,新闻报道并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报道的内容、报道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都是受报道者和其代表阶层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所操纵的。新闻报道者及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