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竞争十大法则高级领导人所应承担的最迫切的责任,莫过于同以日常琐事代替构思的倾向作斗争……以免把创造性同根据熟悉的事情设想未来混淆起来。——亨利·基辛格1.1关于媒体法则一:策划竞争超常规发展法则二: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合成现实竞争力法则三:信息灵通的机遇主义1.2关于受众法则四:兼顾受众、对手、自身的三维竞争法则五: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法则六:受众追求价值最大化法则七:要么更经济、要么更出色创造竞争优势1.3关于传媒生态法则八:战略管理四个市场法则九:传媒业是跨国本土化产业法则十:竞争优势不全由媒体决定,部分来源于媒体之外第章1传媒竞争涉及诸多方面,但可以用几个中心思想把这个领域统一起来,即传媒竞争十大法则。1.1关于媒体让我们从关于媒体的三个法则开始。法则一:策划竞争超常规发展有策划竞争,就有非策划竞争,后者是自然竞争。波士顿顾问公司(TheBostonConsultingGroup)的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对自然竞争有明确的定义:“自然竞争是风险极低、积累型的尝试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过程。可能带来好处的细微改变是渐渐得以采纳及保留的。接着又会有另一些细微改变经过尝试后加入。这种学习并不需要身心的投入,也不需要什么远见,只不过是顺其自然而已。”它是进化的基本模式,也即达尔文所谓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i竞争和缓,按这种方式逐渐成长是可以的。但这种方式的最大缺陷是:顺其自然也就意味着“渐进”,也即发展缓慢,到竞争激烈时,没等你“渐进”发展起来就会被对手压垮!1997年初,《申江服务导报》筹备组去广州,认为收获最大的是《南方周末》原主编左方先生的一席话:说当年他们创办《南方周末》时,报业竞争并不激烈,所以,有可能从一株小苗慢慢成长,渐渐长成一棵树。而在如今报纸林立、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上,如果开头还是一株小苗,就抢不到雨露阳光(发行量、广告和稿源),就会枯萎;所以现在办新报纸,必须开头就是一棵树,要舍得投入,“炸开覆盖层”,让这棵树在“报林”中探出头来。ii真是妙喻!略加引申,不仅新媒体,就是老媒体,要在媒体之林中尽快“探出头来”,也必须采取与“顺其自然”截然不同的策划竞争。后者需要远见卓识、深思熟虑,实施过程也要经过缜密的推演。其目的就是要“压缩时间”——在短期内激起巨变。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对手没能对你的策划作出有效反应和抗衡,于是,竞争均衡就起变化,竞争格局就扭转,你就能越过对手实现超常规发展。非策划竞争是“顺其自然”的渐进发展,策划竞争是“人为促进”的飞跃发展。自然竞争靠天赋、尝试、积累;策划竞争靠理性、远见、谋略。再对上面的妙喻略加引申: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阳光雨露是个定量,你策划抢走了,他就少了。他不迟钝,必然策划应对。于是,一个策划开了头,总会有人跟上来。大家都策划竞争,智与智斗,力与力敌,各方呈现“胶着”状态,竞争均势重新出现,没有谁能超常规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拿出新的、竞争对手无法抗衡的策划,才能打破竞争均衡,再次压缩时间实现超常规发展。法则二: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合成现实竞争力对媒体而言,策划的关键是获得和保持竞争力。然而,传媒业对此有个大误解,近段时间一窝蜂强调核心竞争力,却忽略了——有核心竞争力,就有非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带来无法模仿、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非核心竞争力造成的竞争优势则是能够模仿、可以复制的。因此,媒体的正确策略就是:一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复制;另一方面尽可能模仿和复制别人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合成媒体的现实竞争力。非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是“快速复制竞争优势”,其操作要点是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提出的“创造性模仿”。后来者所做的是“模仿”,但又带有“创造性”,最后的成果或者不同或者还超过领先者。iii《今日美国报》的创始人努哈斯,就明确命令下属:“挪用或改良在电视上、杂志上或其他报纸上的好主意。”他说:“大部分所谓的新点子其实并非是前所未有,通常是旧点子翻新跟上时代潮流而已”;“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没有一项是全新的点子。一如既往,最好的主意都是从别的地方偷来的,然后加以修饰,扩大规模,或分开成几部分做。……重点在于如何调整适用规模和范围。假如你算术还可以,会乘法和除法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把小场地的技巧运用到大场地;反之亦然。”iv把“创造性”、“模仿”这两个词并列,是强调别把创新与模仿认作水火不容。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干脆断言:“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他说,首先,这是对后发优势的另一种诠释。后发者不需要在研发和风险投资上大量投入,相对先发者的创新成本,后发者学习成本低,风险也较小。其次,这是对“为创新而创新”的反感与批判,也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最后,模仿的最高境界是将模仿对象不留痕迹地融入自身,变成企业自身独有的东西。v他还没解释“率先”呢!在我看来,那就是只有快速模仿者才能生存。先发者的成功被广泛认可,需求急剧增多,市场需求超过了领先者的供应能力,快速模仿者正填补了这个空隙;而空隙填补之后,竞争压力加大,缓慢模仿者就很难再有胜出的机会。很多模仿者不是模仿的失败,而是模仿缓慢导致失败。迈克尔·德尔说:“这一行业只有两种人:快速行动的人和死人。真的!”回到现实竞争力,必须明确,核心竞争力是好东西,但打造它并非一日之功;非核心竞争力也是好东西,它让你快速敏捷,“日新日日新”增添新的竞争优势,或许有些点点滴滴、拉拉杂杂,但天上的仙鹤不如手中的家雀。当前,几乎每家媒体都在追逐核心竞争力,不久又抱怨被竞争对手模仿,搞笑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非核心竞争力。开什么玩笑!不如干脆承认非核心竞争力,快如闪电率先模仿!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德格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法则三:信息灵通的机遇主义发展不是你想发展就能发展,竞争力要有用武之地,必须抓住机遇。大多数媒体都会利用摆在眼前的机会,当大事发生时,调兵遣将大事重做;当竞争对手失败时,积极夺取对方的受众……然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要注意那些不可预见的机遇,它们往往能带你去意想不到的地方。凤凰卫视初创时主打娱乐节目,在1997年邓小平逝世的日子里,如何能播娱乐?时事报道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又无力拍摄即时新闻,于是推出《凤凰早班车》来“读报”。谁知一读出彩,很快成为名牌栏目。凤凰台也以此为契机,逐渐由娱乐转向新闻。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沃特曼研究了几十家世界著名企业,说追踪它们的实际战略,有点像观察飞过夏日草地的蝴蝶,它朝前飞,但时东时西没有规律。公司行为这样飘忽不定,看起来简直是乱来,其原因在于机遇有难以捉摸的性质。东风来了,蝴蝶随风往东飞;西风亦然,这是机遇的复杂性而不是蝴蝶的复杂性。对风一样的机遇有什么办法呢?沃特曼说这些企业都是“信息灵通的机遇主义者”,只为自己确定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详尽的战略,但他们是最优秀的战略家。他们把信息作为战略优势,把灵活性作为战略武器。vi以行业论,没有比传媒业更加信息灵通的了。而把信息与机遇相联,更有启发性也更具可操作性。因为机遇是可加利用的、不稳定的有利形势,它的征兆或苗头就表现为蛛丝马迹的信息。从管理信息入手,就可以实施机遇管理。管理是“通过管束而理顺”。机遇管理,就是对风一样神秘的机遇进行管束和理顺,不靠运气偶然“遇”到而靠科学思维系统地“发现”。可以从自身的意外成功寻找机遇,如《凤凰早班车》;可以从竞争对手的弱点寻找机遇,如北京《法制晚报》加大在四环路以外的发行力度;可以从成功的先行者寻找机遇,如“超级女声”模仿“美国偶像”;可以从市场寻找机遇;可以从联盟者寻找机遇……发挥信息灵通的行业优势,系统地、有目的地寻找,就可能在别人感觉不到机遇的地方发现机遇,在别人盲目上马时等待时机,在别人犹豫不决的时候果断行动。1.2关于受众前三个法则属于媒体,而媒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受众。现在要讨论关于受众的四个法则。法则四:兼顾受众、对手、自身的三维竞争媒体竞争是三维竞争,经常需要考虑三个维度:如何满足受众;如何胜过竞争对手;如何增强自身实力与特色。受众、对手、自身,三点连成一个“战略三角”。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把三维贯通:发挥自身特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受众。然而,大概竞争对手能见度很高,媒体竞争经常被简化成“两军厮杀”。它的好处是保持警惕(关注自身的弱点,也关注对手的劣势)和互动学习(以对手为镜子,从竞争博弈中反思自己,调整行为)。但只看到两军厮杀就是“竞争近视”,媒体会表现出“严防死守”的浮躁,表现出过多的反应模式,而不能静下心来研究受众与自身,制定明确的战略并按自己的目标行动。如果所有事情都取决于竞争者的行为,那是被对手牵了鼻子,它简直不知道何处是终结!“竞争近视”不可取,“受众近视”同样不可取。后者把“顾客是上帝”这类夸张口号照搬过来,高倡“受众中心论”或“以受众为中心”。它当然有积极意义,但已经谈得够多,我不想重复;我只强调无论多积极,当膨胀为“中心”时也无法抵消其消极面。首先,如果多家媒体都在努力满足同样的受众,只了解受众需求远远不够。假定《华西都市报》在确认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报纸,《成都商报》亦然。两家会出现相同的版面、相同的热点、相同的活动策划、相同的发行渠道和相同的促销手段……然而,这无助于解决《华西都市报》的问题:如何与《成都商报》竞争?其次,“受众中心论”忽视了媒体自身的能力,尤其忽视了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超越受众视野不断创新。如果《泰晤士报》作受众调查,想必受众不会要求它出“小报”版本。受众的思路很容易想“给我多点或少点”,而他要的“更多”正是现有媒体已经给他的!——当然,他永远不变而且总是有理的要求,是价格更便宜!苹果电脑的杰伯斯被问:“伟大产品的来源是什么?”他回答:“它们来自两种观点的融合——科技的观点和顾客的观点。”“你不能只是问顾客需要什么,然后就给他们什么。因为在你做好那件东西之前,顾客又开始要另外一样东西了……顾客不会要求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东西,科技却可能走在他们的前面。”vii因而,受众不能作中心,正如竞争对手不能作中心一样,自身亦然。如果非要讲中心,那只能是三者平衡的“战略三角”!有了这个战略三角,定位——节目、栏目、版面或媒体的定位就有章可循了。具体就是问三个问题:一问位置的对面,你的受众是谁?你对他们说些什么,才对受众有吸引力,这是定位的受众导向。二问位置的旁边,还有哪些人在对同样的受众讲话?你的竞争对手是谁?如何让你的声音压过、至少也是穿过对手发出的众多噪音?寻求对同行的竞争力,这是定位的竞争导向。三问位置的根基,我是谁?我凭什么立足,以什么为资本持续发展?自身特长、优势何在?确立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这是定位的主体导向。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力合一,就是节目、栏目、版面或媒体的的综合实力。定位就是在三者之间综合平衡,把三种导向贯通确定一个位置。一个成功的定位,就是发挥自身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受众。法则五: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满足受众是什么意思?麦克卢汉有两个著名论断:“媒介即信息”、“媒介即按摩”。劳伦斯·维纳用两个维度描绘了新闻的满足“地图”:一是内容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获得认知;二是过程的满足,主要涉及情感或情绪。viii那么,媒介提供的满足主要是两种成分: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混合就意味着,满足很少是非此即彼的。当一种极度发展,往往正是另一种的相对匮乏,是增加后者的机会。曾几何时,衡量好记者的标准之一就是会写故事,报纸的卖点就是大特写,以至出现一些真真假假的A城有个B女,发生了X个故事……终于导致人们的厌倦,强调要有用的信息。先是服务性信息,报何时停水停气都让人耳目一新;然后要分析性信息,要整合、要梳理、要观点和见识……一些报纸把这推向极端,要完全砍掉副刊,做“全新闻纸”。然后又是风水轮流转,2003年《羊城晚报》重点改革周六版,压缩新闻版面,把副刊“晚会”与“花地”扩充1倍,2004年调查,每逢周六,报纸零售比改版前增加5万多份,广告也大量增加。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源于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任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