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与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过程的设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一套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三、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五、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学习评价一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章节(或单元)组成,每一节(或课)又可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如图1所示。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利用如图2所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可以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最后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图2模型中,横轴代表各学科内容的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各个水平层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2、学生的特征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原有的认知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3、学科的特点我们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等特点,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教学目标根据其范围大小不同,一般来说,可分为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四级。通常学科目标和年级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需由任课教师自己制订。图1图1知识点划分示意图图2图2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模型二一)教学媒体的选择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信号的教学设备(硬件)。通常这些载体和设备包括有唱片与电唱机、录音带与录音机、幻灯片与幻灯机、投影片与投影机、电影片与电影机、录像带与录像机、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等等。常用的几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如表1所示。媒体种类主要教学特点模型进行立体模拟录音(CD)语言声音的重现投影进行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实景的重现电视(VCD)呈现动态过程CAI课件(CD-ROM)进行交互作用表1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的特点2、媒体选择的工作程序媒体的选择,无论是选编、修改或重新制作,都必须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按其职能分类,可把使用目标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几类。①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示例②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似、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示例③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④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⑤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上述几类的使用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可以建立如图4所示的内容─目标─媒体关系的三维选择模型,利用该选择模型,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媒体的具体的使用目标。(2)媒体类型的选择媒体类型的选择,是根据学习类型与媒体功能关系二维矩阵中的功能大小进行选择的。对于不同科目内容,不同的学习类型,不同媒体所产生的功能大小是不同的。这必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试验,探索其规律。(3)媒体内容的选择媒体内容的选择通常包括如下的一些成份:①画面资料②画面的组合序列③教师的活动④语言的运用⑤刺激强度三三、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学习等。协作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一)自主学习的设计(二)协作学习的设计通过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可营造出一种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一)自主学习的设计1、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法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环境下有三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对自主学习作不同的设计。(1)抛锚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在抛锚式教学中,要根据事先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支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即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2)支架式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要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3)随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若要随机进入教学,则要能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体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景去学习。2、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3)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3、设计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目标不明确在自主学习中,因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无疑是正确的,但往往存在一种倾向,不分析学习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概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过程作为当前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2)只重环境设计,忽略人的设计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少人以为就是设计出适合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而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的“自主学习”。学习者是认知主体,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实际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但是更应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设计,因为缺少这种自主学习,就是有再理想的学习环境,意义建构也无从说起。(3)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自主学习中的另一种偏向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习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二)协作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它主要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达到真正完成意义建构。1、协作学习的设计方法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环境下有三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对自主学习作不同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讲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其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已知;二是学习主题未知。下面分别是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设计方法。(1)学习主题已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A、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B、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C、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的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D、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2)学习主题未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由于事先并不知道学习主题,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2、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协作学习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要建立起协商群体协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多个个体组成一个群体,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们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形成一个协商群体在协作学习中非常重要。如果协商者之间基础相差悬殊,则无法进行协商,协作学习自然失败。所以,一定要构建一个层次相当的协商群体,以达互相启发、促进的作用。(2)教师提出问题要具有可争论性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提出后,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辩论组织协商,最终解决对问题分歧看法,达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可见,教师提出问题的可争论性的重要性。如果问题是一个已存在的真理或本身即无意义可言,则学习根本毋须讨论,亦不值协商,自然也就达不到对一个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3)学习过程可控,讲究学习效率协作学习是在学习者共同讨论协商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是如果出现离题诡辩等现象,应及时制止,引导其回到主题上来。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效率,如果一旦讨论失控,即可能发生吹牛皮侃大山的现象,也就达不到协作学习的目的了。3、设计协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在讨论过程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引导;(2)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3)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4)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