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采访与写作指导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1.丰富的创造力.善于发现问题,发现素材,发现现象2.强健的记忆力.在没有速记工具的情况下要准确迅速地记下有用的信息3.高度的预见力.突发事件在发生前都会有征兆,需要认真分析这些蛛丝马迹,就会产生预感,从而认真准备,即使捕捉精彩瞬间。4.敏锐的观察力.作品的思想深度,取决于作者和思想高度,其间的桥梁就是观察力。细致的、敏锐的观察和形象的选择,就是一个摄影记者的思想深度和摄影表现技巧的有机结合5.准确的判断力.敏锐地发现新闻,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快速地报道新闻6.文字表达能力7.顽强的意志力二.新闻及如何选择新闻1.新闻价值A.真实:whowhenwhywherewhathow要素准确,背景材料准确,细节准确B.新鲜:时间新――09年春节央视大楼起火,时间21点,日本媒体在晚间节目结束前播出,引起很大的反响内容新――厂长:减人增效是我厂改革的唯一出路工人:换厂长是增强经济效益的唯一出路角度新――《手表获奖――放在库里一年没有坏》C.重要:新闻事实和报道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关于南湖新校区,关于矿大改名D.显著:新闻事件参与者及业绩知名程度,教授委员会,院士打假,舒淇与黎明E.接近:与群众的接近程度.伊拉克人质事件,其家属最关心F.趣味:《他们在与坏蛋做斗争》――记南京市鸡蛋检测组《他什么话都没有说》――记法国哑剧大师John2.新闻敏感度: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值得报道A、接触实际,熟悉情况,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明天感冒吃什么药》《新新人类,昨天你E过了吗》B、善于比较,去伪存真,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实行双休日,关键在5天》《多劳多得,优劳优得》C、《将爱情,扫雪,女足,贺岁进行到底》《都是xx惹得祸》《xx没商量》《xx没完没了》《xx一声叹息》D、见微知著,用心观察:毛泽东与林彪的照片不同处在一个位置,小中见大要随时随地处于采访状态之中E、广交朋友,开辟新闻来源=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多干,多实践三,新闻写作1.真:客观真实,准确――六要素,背景,总体.短:简短明了,——稿,事,挤干水分,善于提炼快:迅速及时:如央视大楼的报道活:生动,富于变化强: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2.关于语言真实+具体+清晰A通俗,大众,巧用数字《别了,0》比喻《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B简明,开门见山,推敲,用短句《日本投降了》C语言详明,有力《咬牙切齿有益健康》《如今盛行吃黑风》四,怎样提高投稿命中率1.不采用的原因A稿件质量差B不合编辑部意图C没有抓住主要的宣传价值部分2.工夫在传播动向上,应该多看报纸,抢新闻,提高预见性.3.从熟悉的地方开始写:班级,学校,朋友,专业等,从豆腐块开始写4.要创新:人物,消息或特写;人特写或评论.5.要自信:我们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也可发表!――以上为我校校报主编方跃平老师的讲座稿精要部分新闻写作技巧谈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新闻的内容,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个要素。一、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则好的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精心制作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它既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阅读的兴趣。新闻的标题有三种形式:1.多行标题。主要是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引题也称眉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也称主题,它的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副题也称子题,它的作用是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补充正题,如点明意义,指出结果等。例如:44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齐聚亚的斯亚贝巴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举行温家宝和10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2.双行标题。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正题一般都有实质的内容,因此也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例如:枪声骂声传媒声声声应和股价汇价石油价价价波动萨达姆被捕搅动全球市场再如:让造林与造纸牵起手来――关于加快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的思考3.单行标题。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例如:让信息技术惠及全人类新闻标题写作的要求是:1.准确。即标题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概括出新闻的内容、精神和实质。2.生动。即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生动活泼,以吸引读者。3.新颖。“新”是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不新不足以成为新闻。标题要善于突出新事物、新方向,抓住最具新闻价值的问题。二、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通常用简明的文字概括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使读者对新闻内容先有一个总的概念。导语的作用非常重要。新闻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写新闻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的基本格式。所谓“倒金字塔”,就是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边,次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二位,以此类推。导语,就是这个“倒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层事实。新闻导语的写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叙述式。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它是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事实,高度概括地加以叙述。如:12月22日,作为2003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主要的两场主题研讨活动之一的专家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300名来自全国主要会展城市、会展举办单位、会展服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在这里倾听8位业内资深专家的演讲,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推动会展企业和城市发展战略准确定位》)2.描写式。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和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棕黄色颇具古典意味的橡木酒桶,灰白的欧式风情的酒堡,浅绿的充满梦幻色彩的葡萄园--这是河北省昌黎县耿庄村农民耿学刚新建的耿氏酒堡产品标签上的图案。……(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酒类行规为一农民改写》)3.评论式。对报道的事实进行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引起读者重视。如:2003年即将过去,人们在盘点欧盟一年的收成时,有喜悦,但更多的却是惆怅。喜的是欧盟东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愁的是欧元区的经济一直不见起色。(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6日《欧盟一分喜悦难掩惆怅几许》)4.结论式。将新闻事实的结论,在开头部分写出来,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如:辞旧迎新之际,随着勉(县)宁(强)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陕西省成为西北第一、西部第二个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的省份。(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陕西千里高速铺坦途》)5.提问式。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新闻报道的事实,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努力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广东六个“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6.引语式。引用与新闻有关的诗句、格言等,以增强导语的生动性。如“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一首首曾伴随和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歌曲,今晚在北京音乐厅再度响起,依旧深深地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10月7日)(三)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5.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6.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7.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8.特写镜头法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10.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11.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这条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