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以民視「鄉土劇」《意難忘》為例《中文摘要》本論文針對民視於2004年至2006年,所播出的八點檔「鄉土劇」《意難忘》,在被央視引進中國大陸市場後,引發收視熱潮的例子,來探討在媒體市場區域化之後,強調本土文化色彩的文化商品,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被消費解讀;同時亦將探討強調本土文化色彩的影視產業,應該採取何種策略,在強調區域化與全球化的文化生產脈絡中,繼續生存營運。本論文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中以探究中國大陸觀眾與台灣觀眾,對於「鄉土劇」的不同消費與詮釋;第二部分,則針對影視產業的經營策略,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對於標榜台灣本土主義的「民視」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運作策略,進行瞭解。透過這兩部分的分析,將可以對於全球化/區域化下的媒體商業運作邏輯,與強調本土化的文化生產,將會面臨何種緊張與矛盾的關係,加以探討,同時也可以理解媒體產業會發展出何種策略,來處理這種衝突並繼續產業的運作。關鍵字:鄉土劇、民視、《意難忘》、媒體區域市場TheDisplacedCulturalConsumptionandtheDisplacedCulturalProduction?:ExploringtheMainlandChineseaudiences’receptionofTaiwaneseFTVHsiang-Tu-Ju《Unforgetable》andtheoperatingstrategyofFTVintheGreaterChinaregionalmediamarket《Abstract》ThisarticleaimstoexplorehowtheMainlandChineseaudiencesinterpretandenjoythe《Unforgetable》,thelongestprime-timedramaserialinTaiwan’sTVhistorywhichwasexportedtoandairedinMainlandChinabyChina’sCCTV,andnexpectedlygatheredahugefandomfollowing.However,《Unforgetable》belongstoagenrecalledHsing-Tu-Ju,bestknownforitsusingHokkienandemphasizingTaiwannativismtoappealTaiwaneseaudiencesspecifically.Thefirstpartofthisarticleistryingto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HowcanthisshowbecomeabighitinMainlandChina?HowdidtheChineseaudiencesinterpretthisshowandgetpleasuresfromit?AnotherfocusofthisarticleattemptstoanalyzetheoperationstrategyadoptedbyFTVtonegotiatethedilemmaoftheunavoidabletrendofmediaregionalizationintheEastAsiaregionandmaintainingitspro-Taiwannativismatthesametime.FTVhasacloserelationshipwithTaiwan’spro-independenceDemocraticProgressiveParty,whichreflectedinitsTVprogrammingsuchastheproductionofHsing-Tu-Ju,whichisespeciallyunderscoringtheTaiwannativism.Butontheotherhand,FTVjustlikeanyotherTaiwan’sTVcompanies,whichhopestofulfillitscommercialismbyenteringtheimmenseChinamediamarket.Usingthiscasestudy,2thisarticleattemptstounravelthecomplicatedconfrontationsbetweentheglobalcapitalismandlocalismintheculturalconsumptionandproduction.Keywords:Hsiang-Tu-Ju、FTV、《Unforgetable》、mediaregionalization3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以民視的「鄉土劇」《意難忘》為例研究緣起:「《意難忘》最初在央視開播前,還有人置疑,這麼長的電視劇,大陸觀眾是否能夠接受?然而,播出幾十集後,效果非常的好,這也反映了同是中國人的觀眾的審美有一致性,據當時收視統計,《意難忘》的平均收視率超過了2%,在同檔期中排名全國第一,甚至超過了2007下半的很多央視黃金檔電視劇的收視率。」(李明,2008/05/08)「一部非黃金檔的戲竟然超過黃金檔及格標準,而且培養了一大批Fans,讓央視非常意外。所以在引進168集後,又把其餘358集引進,在第二部播完後,央視並沒有預告第三部播不播、何時播出,引起觀眾強烈不滿,並且有了《意難忘》被中途叫停的傳聞。在百度貼吧裡已經有了66789條留言,網友自發“網上簽名要求續播”活動,《意難忘》會員貼吧會員也吸引了9200人參與…甚至有網友把央視總編室電話發到網上,號召打爆央視電話要求續播。」(李明,2008/05/09)以上的兩段引言是台灣民視八點檔鄉土劇《意難忘》,在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八套自2008年9月播出後,引發熱烈迴響的報導1。一部配上了普通話的台灣「鄉土劇」2,竟然會在中國得到超高的收視率與觀眾的喜愛,著實令人難以想像。亞洲(特別是東亞)媒體市場區域化的現象,近來在媒體研究者當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當台灣海峽兩岸大三通終於在2007年12月15日成為事實1《意難忘》是由民視播出的八點檔「鄉土劇」,自2004年9月22日首播,到2006年9月28日下檔,一共播出526集,播出期間收視率屢創新高,最高收視率曾達到10.59點,創下台灣電視上,播出時間最長的八點檔黃金時段的連續劇。《意難忘》被中國中央電視台買下版權,安排於該台第八頻道下午五點的「青春劇苑」的時段播出,每次播出兩集。由於央視在播出前,無法預測該劇的收視率,因此是採取分批購買版權、分批播出的方式,首批購入版權168集。在2007年9月2日開播後,《意難忘》在中國大陸的收視率不斷攀升,頻頻超越央視製播的黃金檔電視劇。但由於是分批購播的方式,因此在播完首批購進的168集後,央視無預警的停播該劇,結果引發廣大觀眾的不滿與抗議,後來央視直接以「季」的方式,來分播《意難忘》,每季約長達160餘集左右,停播一至兩個月後繼續復播,但是每次停播期間,央視總是被劇迷抗議,要求繼續播出。目前播出的第三季又已播畢,在央視網站「劇迷部落」上進行的「要求續播《意難忘》第四季」網路投票活動,正在熱烈進行中。根據筆者於2008年12月21日,上網查詢的結果顯示,總投票數已高達35,5803票,其中「嚴重支持播出」的網友更高達99%。2有關「鄉土劇」的詳細討論,請見後述。不過,根據民視國際事務總監蔣政哲先生的說法,民視內部對於這些「鄉土劇」的正確稱呼是「家庭劇」。(蔣政哲,2008/12/16,個別訪談)4後,美蘇冷戰過去五十年來深深烙印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交流的框架,伴隨著美、俄國兩國在國際化金融困境中的強國地位不保,似乎讓東亞的「後冷戰」時代更加確立。因此有學者大聲疾呼,此時正是台灣走出二十世紀以來中、日、美列強「殖民者的區域聯盟」的附屬地位,建構具有自主性的「新東亞想像」定位的關鍵時機。孫瑞穗(2008)認為,台灣首次發展出自主性的「東亞想像」,是在1980年代「經濟奇蹟」後,在政治、文化與經濟上所發動的文化自我重建,並與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如南韓、新加坡、香港之間建立起一個新「東亞區域」的想像建構。不過,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之後,一個新的區域想像勢必又必須重新打造。而這種區域想像的建構,對台灣而言是相當緊迫的。正如他說:「戰後殖民地未完成和不完整的現代化歷程,使得台灣的『國族打造』與『全球視野』認同的建構計畫,被迫幾乎在同一段歷史時空中進行」。這樣的矛盾與尷尬,也反映在區域化的媒介文化的消費與生產上。像是出現在1980年代末期的台、中「兩岸合拍劇」,就是一個鑲嵌在後冷戰初期,兩岸關係混沌不明時代的一種高度權宜性的「文化彈性資本積累」(Cheng,2007;賴以瑄,2008)。但是,當時參與「兩岸合拍劇」的台灣電視工作者,不是在戰後隨著國民黨政權退守台灣,對中國具有彈性國族認同的「離散族裔」(如瓊瑤、楊佩佩等「外省族群」),就是長期與國民黨黨國寡佔體制下的三家無線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後統稱『三台』)具有共生利益的資深製作人(如周遊,徐進良),這些電視工作者顯然對於國民黨在台灣打造一個「想像的中國」(imaginaryChina)的文化政策沒有異議,而這也是讓他們能夠在當時遊走兩岸,從事文化生產的意識型態上的先決條件。不過,弔詭的是,在1990年代初期出現在台灣通俗文化場域中的「鄉土劇」,近年來也開始西進中國,並受到廣大中國電視觀眾的歡迎。以閩南語3發音為特色,作為台灣本土意識表徵的「鄉土劇」,在改配了「普通話」之後,已經逐漸轉型成為一種「大中華區域媒體市場」商業邏輯下的文化商品,而起初強調「台灣本土國族主義」的色彩也隨之減弱,這種通俗文化的消費與生產,無異突顯出前述台灣在「國族打造」與「全球視野」兩者間的杆格與矛盾。因此本文將探討台灣國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民視」,如何將其深具台灣本土色彩「鄉土劇」的產製行銷,轉化成為一種在「大中華」(greaterChina)(Harding,1995;Chan,1996)或是「華文國際」(globalChina)(陳光興,2006;Curtin,2007)媒體區域市場中的經營策略,藉著此一表面上看來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來探討台灣本土的文化生產,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處理這種「本土\全球」間的二元對立。以下的文獻討論,先針對「鄉土劇」的類型特色與其出現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行探討,繼而分析中國電視戲劇特性,最後再針對「鄉土劇」與「大中華區域市3閩南語指的是福建省南部所通用的一種語言,有時也被稱為福佬話或是台語,因為閩南語是主要台灣居民的母語。在國民黨政權於1949年退守台灣之後,開始推動「國語」的語言政策。當時閩南語與客家話等其他語言,被統稱為「方言」(Hsiau,1997;Rawnsley,2003)。5場」間的忓格提出研究問題與初步的分析。必也正名乎!「本土劇」或「鄉土劇」基本上,無論「本土劇」、「鄉土劇」或民視現在所稱之「家庭劇」,在本研究中均是用來指稱一種開始流行於1990年代台灣電視螢幕上,以閩南語(或「台語」)為主要語言的八點檔連續劇。有論者將其起源推衍到三十年前的閩南語連續劇(蔡其達,2006)。不過,無論是媒體報導或是學者間大多認為,近來這股新的戲劇類型的風潮,其實起源自1990年華視所播出的八點擋連續劇《愛》(屈繼堯,1996;林奇伯,2000;柯裕棻,2006;Ko,1999;Lin,2000)。這齣戲是描寫民國48年87水災後,本省人與外省人從誤解到相互體諒的故事,,演員以國、台語交雜的方式演出,突破了國民黨政府行之多年的語言禁忌,播出後受到熱烈歡迎,收視率甚至打敗了瓊瑤的兩岸合拍言情劇《雪訶》。當時輿論大多把《愛》劇的成功,歸結到它的語言使用,認為它深刻地呈現了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經驗(林奇伯,2000)4。這種以台語(福佬話,閩南語)為主要語言,以描寫台灣人愛恨情仇的戲劇,日後堂堂登上三台八點檔,且往往在收視率上大獲全勝,被有些人稱之為「本土劇」(屈繼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