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探究(论文)姓名:_____郭学诗、魏海珍_____单位_______东营市第一中学_____地址_______东三路165号_______邮编________257091____________1对高中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探究摘要:从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探讨高中化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方式,及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并从实践中总结出如何使多媒体课堂教学与高中化学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在于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我们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推广“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校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环境,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逐步为广大中小学所采用,为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新的生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大不同以往,这就要求我们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于化学教学的应用:1.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想象力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举例如下:①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离子键、金属键、大π键)等,是学生最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如学习“离子键”时,可通过动画处理:画面上先有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随后2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在静电作用下,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可以较好的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形成条件,使教学难点顺利的得到解决。展示分子结构及反应断键部位。这主要用于物质结构及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如CH3COOH、C6H5OH等分子结构,可通过3DS制成立体分子结构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Anthorware制作动画,加上闪烁与伴音,能形象地展示如苯的硝化及溴代,羧酸与醇的酯化等反应的断键部位及新键的形成。②模拟工业生产流程。教材中有些生产流程的内容,如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石油的炼制及合成氨工业等,仅靠挂图及教师讲解,效果不理想。恰当地利用动态模拟,能使学生对主要生产设备内的反应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了书本上冗长文字所造成的呆板、枯燥。③模拟实验(极危险、大污染、无法实现的条件、高科技、微观世界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是必做的,不能用计算机来代替。但常规实验受到条件限制有某些不足,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播放等手段来弥补。如氯水分解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再如浓H2SO4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又如Na与H2O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并通过帧数控制定格在几个特殊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能一目了然。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电解的原理,反应的历程,电子得失等大量微观现象进行动态的模拟是化学教师渴求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在进行“酯化反应”的教学中,运用动画软件中可以把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机理清楚的表示出来。课堂上学生清楚地从屏幕中看到乙酸中3的羟基和乙醇中的氢从原分子上断开后“手拉手”形成了水,剩余部分结合成新的物质酯,不觉兴趣盎然,机理清晰明了,大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在讲授“电解原理”时,用生动的画面把电解氯化铜过程中Cu2+与Cl-在电场中的移动,以及放电后析出Cu与Cl2产生气泡的过程模拟出来,再配合简要的文字说明,学生印象深刻,直观明显,充分体现它的优势。3.便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使学生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并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进行“离子晶体”的教学中,当电脑投影屏幕上食盐晶体的图片退出时,一张在电子显微镜下NaCl的晶体图进入。随后又是许多由Na+与Cl-相间排列的平面进入画面,接着转动三维空间,取出一晶胞示意图,提出问题:①构成这种晶体的结构微粒是什么?②微粒间的作用力又是什么呢?③这种晶体具有哪些性质?接着通过播放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使学生明白前两个问题,再通过演示晶体性质的动画,让学生解决第③个问题。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性得到激发,思维受到指点,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二、多媒体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关键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切启发式、发现式以及有关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但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一)、1.教师教学方面(1)盲目崇拜迷信多媒体,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如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认为这样成功率高,节约时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取代的,用多媒体来实验,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4亲自观察、更能使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弱化了部分实验功效。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2)对多媒体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执怀疑的态度,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在公开课中的样板戏,不足以形成常规的实用性。(3)在实际制作时,大量的引用效果,以求酷眩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4)把化学课件单纯的理解为用PPT代替黑板,师生、生生和人机交互经常衔接不自然。老师成了“放映员”丧失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2.学生学习方面(1)对多媒体教学充满兴趣和向往,很欢迎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实际上课时有的学生只顾看新奇的动画而并不及时思考动画所要表现的实质问题,有的学生只顾听声音而忘了看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还有的学生思维随着画面而浮想联翩,而忘了学习的内容,一节课下来所获甚少。(2)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内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此多的知识,学生只能跟着课件大致的浏览一遍,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来不及思考,找不到重点,课堂利用率低。(二)、对多媒体课堂的探讨1、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独特功能去与传统教学作最佳结合,即功效最佳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可以不使用多媒体;一些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可讲清的内容,应尽量使用实物、挂图、模型;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只有对那些复杂抽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以交互式功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鉴于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培养,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锻炼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3、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抓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成立专门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开发小组或有关的教研组,开发与应用并行,专职与兼职并重,教学人员与研制人员并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媒体开发研制及应用系统。5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其功效不容置疑,与传统教学相比,优点多于缺点。积极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研究,充分吸取二者的优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参考文献:《现代教育技术》《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高中教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