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传播及其对广告效果测评的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广告的无意识传播及其对广告效果测评的启示作者:陈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刊名:商业研究英文刊名:COMMERCIALRESEARCH年,卷(期):2001,(3)引用次数:6次参考文献(5条)1.杨治良记忆心理学19992.JaniszewskiCTheinfluenceofnonattendedmaterialontheprocessingofadvertisingclams19903.KrishnanHS.TrappeyCVNonconsciousmemoryprocessinmarketing:Ahistoricalperspectiveandfuturedirections19904.Kunst-WilsonWR.Zajonc,R.BAffectivediscriminationofstimulithatcannotberecognized19805.ShapiroSWhenanad'sinfluenceisbeyondourconsciouscontrol:perceptualandconceptualfluencyeffectscausedbyincidentaladexposure1999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陈宁广告信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的系列实验研究2000论文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从广告、营销中的无意识现象入手,总结了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在市场行为上的差异.通过对近年来无意识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内隐记忆研究的回顾,文章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对广告无意识研究的启示作用.为了从内部加工机制上剖析广告的无意识影响,文章运用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的理论,论述了广告在注意、知觉、学习、记忆、提取和情感过程中信息加工模式的特点.在方法论上,文章认为可以应用过程分离程序来研究广告信息的控制加工和自动化加工.2.学位论文毛开磊注意水平与刻板印象对广告效果的影响2008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渗透,广告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泛滥,消费者对广告大多采取回避态度。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无意识知觉研究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在广告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广告无意识加工的作用。对非注意广告的信息加工和广告效果的研究开始兴起。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首先比较了注意水平和非注意水平这两种注意条件下,商标广告的传播效果的差异;然后采用广告代言人作为广告线索,探讨了刻板印象对非注意广告的传播效果的影响。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注意条件下广告的信息加工模式存在差异:非注意广告的控制性加工相比注意水平的广告明显减少,而自动加工在两种注意条件下没有差异。(2)不同注意条件下广告的重复暴露都产生了简单暴露效应,但是效应的大小存在差异,注意水平的广告的简单暴露效应大于非注意广告。(3)广告在非注意条件下的重复暴露,对不同类型的广告的影响作用不同。对于符合刻板印象的一致性广告,广告的重复暴露提高了个体对广告的态度评价。而对于不符合刻板印象的非一致性广告,广告的重复暴露对广告的态度评价没有影响。3.期刊论文冯浩羽.FENGHao-yu启动式的广告创意——一种无意识的视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广告信息的拥塞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无意识的广告形式,广告中的无意识现象及近期内隐记忆的研究成果给我们足够的信心去探讨这一广告形式,而要使内隐经验产生作用关键在于启动,为此我们提出了启动式广告这一概念,并在如何启动上作了一些阐述.4.学位论文宫晶广告话语“陌生化”探究2008“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摒弃感觉的无意识,延续惊奇感的过程,增加了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了感受时间,是不断地将规范、习惯转化为陌生的过程,是新旧形式不断更替的过程。“陌生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范畴,“陌生化”理论虽然是20世纪初西方学者提出的,但是对“陌生化”理论的建构和实践绝不是某一文艺领域和时期所独有,而是文化艺术活动中最普遍的特征,被艺术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到艺术创造的各个方面。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凡是有形象的地方,几乎都存在陌生化手法”。从出现传统广告形态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广告经历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发展过程,广告话语呈现的内涵从强调产品、功能慢慢过渡到品牌形象的符号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广告话语通过不断的“陌生化”来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陌生化”理论,扩大了其内涵和外延。现代广告正以全新的话语方式向我们展示自己,形式的“非物质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功能决定形式的经典广告设计法则。从表现产品功能为核心的形态到着重表现个性、趣味、体验,广告话语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了其特有的“陌生化”趋势。通过不断“陌生化”的视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已成为现代广告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广告话语是指广告的一切表达层面,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不同的要素,它通过其特殊的话语内容、形式和“陌生化”倾向,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话语的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广告话语革新性很强、规则变动性和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也非常大,这就为我们探究广告话语“陌生化”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平台.要对广告话语“陌生化”进行描述和探究,需要对广告的发展形态进行一个分期,基于我所探究的角度,我作了如下分期:传统广告形态;现代广告形态;后现代广告形态。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通过梳理,阐述“陌生化”理论,评价其重要方法论意义,并提出广告话语“陌生化”呈现的维度;第二章通过依托“陌生化”理论来总结广告话语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再到后现代形态的“陌生化”进程。通过认识具体的广告艺术发展过程获得对“陌生化”理论更为全面和生动的理解和认识;最后,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广告话语“陌生化”的具体表现和审美价值。用“陌生化”理论这一西方文学理论视角来阐述像广告艺术这样的视觉艺术,能够形成对广告艺术的历时态变化的描述逻辑,并进一步证明了审美体验由“自动化”到“陌生化”的运动过程,更为具体的揭示了“陌生化”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建构、丰富的范畴。5.期刊论文刘莉广告:无意识欲望的书写-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广告的基本功能虽是商业促销,但它同时具有文化经济的作用,能够生产出大量的意义.因此,广告越来越成为塑造大众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本文将广告放置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对编码而成的广告文本进行解码,进而探讨广告的制作机理.广告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加以肢解、包装,从而实现商业话语到非商业话语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能指的产品被嫁接上一层甚至多层无甚相关的意义--所指.这种嫁接的任意性说明广告情景和所传达意义的欺骗性、想像性,而广告出奇制胜的秘诀就在于它切入了人的无意识深层欲望.6.学位论文温琼娟广告意识形态对受众主体建构的影响2005本文的着重点在于广告意识形态对受众主体建构的影响。  本文就此进行了如下研究:  1、广告意识形态产生的机制。  2、广告意识形态的四个方面。①宣扬消费主义观念、;②将世界问题化,将问题的解决方法简单化等同于物质消费;③粉饰中产阶级的叙事空间,满足普通民众的想象;④界定女性群体的社会性别。  3、广告意识形态从价值观念、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这四个方面来影响受众主体建构。  研究结论:认为广告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对受众主体建构主要起到消极作用。因为广告的根本目的是销售一一利润,这就由此决定了广告意识形态不可能主动建构积极健全的主体,相反,当它在全力以赴为促进销售服务的时候,却无意识地对受众主体的建构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作用。在广告意识形态建构下形成的主体必定只是消费的主体、空洞的主体和残缺的主体,而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造力的主体、丰富的主体和完整的主体。7.期刊论文张天勇.ZHANGTian-yong广告、媒介:符号拜物教的外在动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5)消费社会使物的符号编码成为必然,能否使大众接受符号编码是编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广告、媒介的单向度、超负荷信息传播造就了无意识的沉默大众,正是这种无意识、沉默和麻木使大众被动接受了物的符号编码.大众一旦接受了物的符号编码,物的系统就变成了一个胁迫大众消费的符号系统、社会压力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人们成为被符号牵引的消费的奴隶,为消费而消费,社会成了一个符号异化的社会.8.学位论文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2006本论文研究的是美国当代左派文坛领袖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阐释理论的建构路径、主要内容、对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意义,从中见出杰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及其理论局限。论文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围绕杰姆逊赋予新内涵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乌托邦诸概念,把文学/文化的阐释研究放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理论的问题性中,在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论说策略中凸现了杰姆逊理论的特色与贡献。本论文对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新建构的研究,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决当下语境中文化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的方法。本论文共分导论、第一、二、二、四、五、六章和结语八部分。导论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是论题的提出和理论的使命:随着新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来临,资本主义进入晚期发展阶段,它在文化层面上以新的方式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面对新的文化实践,时代呼唤适用于当代文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文化理论的出现,既让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统范畴获得当代意蕴,又能够对当下文学/文化问题做出恰切阐释。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理论尝试之一,他开创的新视野,发展的新方法,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极具理论启示价值。二是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杰姆逊的大名和他对后现代文化的经典分析论断并不陌生,他的主要著作大多有中文译本,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杰姆逊理论的重要资料。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杰姆逊研究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陆续有学者将杰姆逊的思想作为一个理论系统来研究,出版了研究杰姆逊理论的专著,另一方面,国内许多文艺批评学者将杰姆逊理论零散地套用在分析电影、广告等文化文本上。国外对杰姆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1990年至2003年,北美地区有三百多篇博士论文涉及到杰姆逊。综观热闹的杰姆逊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国内为数不多的杰姆逊研究著作中,大多认同杰姆逊理论是在坚持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原则下,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批判地吸收的辩证综合的理论,而很少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和当下建构的角度来研究杰姆逊的理论。三是杰姆逊学术思想的历时演进和阐释学的形成:杰姆逊的思想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从文学到文化、从批评到理论的过程。其学术发展大致上可以《政治无意识》为界线,划分为二个时期,前期是理论建构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杰姆逊完成了他宏大叙事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建构,后期主要是批评实践,他以论辩的姿态参与了文学和文化领域的阐释实践。杰姆逊的理论探索,对哲学的兴趣和思考是与严谨的文本分析结合在一起的。四是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理论建构:杰姆逊的阐释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不但是传统的意识形态分析,而且是将形式结构作为分析社会生活的场所;更扩展和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分析,因为它有明确的指向未来的政治维度;它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综合,而是在吸收了传统阐释学与现代阐释理论有价值成分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有独特理论品性的阐释理论。本论文将杰姆逊的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体系中,探讨了杰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局限性。他丰富和拓展了经典概念的意义,使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下问题成为可能。研究杰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