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怎样写好党报新闻?襄阳日报传媒集团陈栋(副研究员、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襄阳市新八规新文风新闻采写强化班2013年2月1日引子改文风不是现代特色,而是优良传统;改文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然要求。引子新闻报道可以努力做到“四少四多”:少一点大而无当,多一点解剖麻雀;少一点自说自话,多一点讨论对话;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真知灼见;少一点就事论事,多一点独立认知。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一)延安整风之前的新闻文风概况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明确提到,“党八股在我们党内已经有了一个长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时竟闹得很严重。”早在大革命时代,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就批评说:“现在各种党报表现的都是没有与民众间建立起亲密关系;所登载的反映人民生活的消息都是间断的,零碎的,并不能够将人民生活状况经常地,充分反映出来。”(二)延安整风时期的新闻文风情况何谓延安整风?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整风运动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整风运动结束。为了开展整风运动,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总学委,由毛泽东任主任,康生任副主任,首先在延安开展整顿“三风”的运动。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毛泽东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三种东西,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不是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延安整风的核心话语是“实事求是”,或者说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射中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的”。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三)20世纪50年代的文风整顿1955年,毛泽东在《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的按语中说:“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好像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随后的1956年新闻改革中,《人民日报》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提出了三点,一是扩大报道范围,二是开展自由讨论,三是改进文风,显然是对毛泽东要求的积极回应。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虽然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代表的1956年新闻改革很快夭折,但新闻文风改革的话题并没有中断。1958年1月21日,毛泽东作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讲话,提出写文章要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围绕这“三性”,1959年在新闻界再次开展整顿文风活动。《解放军报》1959年4月开展以改进文风为核心的“百日跃进”运动;新华社山西分社成立“整顿文风指导小组”,在分社内建立评稿制度,实行“问题站队”和“解剖麻雀”,改进文风问题;《福建日报》和《新闻日报》在业务刊物上开设了“文章医院”,分析稿件的毛病等等。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四)“文革”后的文风清理与重建1977年开始,在对“四人帮”进行思想上的批判运动中,针对四人帮所秉持的文风——“帮八股”,又一次展开文风整顿运动。邓小平对“文革”期间的文风做了如下的判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捣乱,思想战线上长期间充满了胡言乱语”。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展开,对“帮八股”的批判进入了另一阶段,在文风上,一方面通过回顾延安整风的历史,再次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另一方面要求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后,新闻界努力“恢复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提出了“新短快活强”的新闻观。比如穆青倡导散文式新闻,郭玲春散文式新闻的尝试等,都为八十年代的新闻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五)新时期以来的文风变迁新时期以来,党内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文风运动,但是“文风”话语仍然是党内工作的关键词。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特意提到了文风问题,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1997年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于一些不正的文风,提出了批评,其中既有文风中的形式主义,“也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胡锦涛在2002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切实改进文风,写文章、搞报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这也是对形式主义文风的鞭挞。为此,2003年中央专门下达文件,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之后,多次提出“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等等。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再次提出“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指出“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提出了“短新实”的文风要求。2012年12月,中央出台新八规。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今天,文风问题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进文风,是态度问题,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个逻辑整体,只有不断深入基层,切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在工作上贴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风,使我们的文章不仅有泥土的芬芳,更具备泥土的厚重。一、中共新闻文风改革的的历史渊源(一)中央要求:切实改文风,反对“假长空”文风是党风的体现,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二、当下改作风改文风的具体要求(二)湖北省:厉行“三短一简”2012年初,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20步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事务性活动的规定》提出:“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厉行“三短一简”,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话风、事风。二、当下改作风改文风的具体要求当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性会议数量将在去年基础上减少10%;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发的主要公文,按近5年发文平均数精简5%;全省性重要会议讲话、报告控制在90分钟以内,一般性会议讲话控制在30分钟以内。二、当下改作风改文风的具体要求(三)襄阳市:改进宣传报道,促进干部作风2012年7月16日,市委书记范锐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要求进一步改进宣传报道、促进干部作风转变,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为进一步改进宣传报道,市委强调落实“一减三增”: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精简和改进领导活动报道;增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的报道;增加各地各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精神和决策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新创造的报道;增加国内外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的报道。二、当下改作风改文风的具体要求2012年底,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1.增加基层报道。《襄阳日报》每周至少有3个头版头条、每天至少有4条头版反映基层的报道。2.改进会议报道。一般性的工作会、总结会、座谈会、研讨会、表彰会、动员会等,不安排记者参加,由新闻媒体根据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确定是否报道。3.减少活动报道。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会见英模人物、看望老同志以及走访慰问等活动,只发简要消息;到基层一般性调研、常规性外出考察,只做动态报道,不安排记者随同。二、当下改作风改文风的具体要求(一)三个视角1.站在领导视角思考“写什么”站在更高一级领导甚至中央领导的位置思考问题。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走在田间地头找感觉。三、党报新闻采写技巧与案例分析2.站在读者视角思考“怎么写”大众媒体进入“分众化”传播时代,不能指望各界各类读者都喜欢某一份报纸,也就不能指望一篇稿子能适合所有读者的胃口。3.站在编辑视角思考“怎么改”编辑改稿时除了也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外,还要考虑版面的需要,本报的风格。关注报纸上突出处理的稿件,这些可能是近段时间的宣传动向。多注意新开栏目,“开篇语”当中往往把稿件要求写得很明了。(二)四条原则1.导向为上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我党舆论导向的五个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地市党报的舆论导向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二是开展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的舆论监督。2.策划为先策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策划的作用是以最低的投入或最小的代价达到预期目的。经典的新闻作品是策划的产物。做好新闻策划的几个窍门:一、宏观把握,微观着手;二、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三、人文情怀是内核;四、比较分析与延伸阅读;五、具有本土实际的独特性。案例:《湖北转作风抓落实激活“最后一米”》(人民日报2012年10月7日一版)襄阳修志人专题策划3.服务为重传媒业的本质就是服务业。传媒平台的本质就是服务平台。党报的核心服务就是服务中心、服务民生。在服务民生方面,一是可以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可以提供社会服务,三是可以提供精神服务。硕博人才走基层学实干活动策划4.细节为要写好新闻的秘方是:大格局,小细节。大格局可以让新闻有高度、维度、力度,小细节可以让新闻有深度、温度、黏度。好新闻都是细节成就的。读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藤椅上那个被笔顶穿的洞;看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人,谁不记得有个死去的战士口中仍咬着敌人的半个耳朵?听过孔繁森事迹的人,谁不会被他殉职后,身边只找到八元六角钱所震撼?细节不是煽情,更不是表演。新闻每天发生,细节蕴藏其中,能否发现并挖掘到细节尤其是动人、动感、动心的细节,还要取决于记者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激情的心灵。1985年,《长江日报》刊登报道,披露了当时的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微服”出访、受辱于码头服务员的事件。它让人们读这篇报道,仿佛跟当时的吴市长一道来到了武汉港十五码头,耳闻目睹了他所遭遇的一切。由此,和记者一样自然地产生对“劣质服务”的反感。市长微服出访备尝旅客之苦1985年3月15日晚,两位外地同志找到吴市长家里反映:“武汉市有些旅社、码头的服务态度太差了!”16日清晨5时多,市长吴官正起床,披一件大衣,徒步半小时来到武汉港十五码头。6时半刚过,一位旅客匆匆来到码头有礼貌地问道:“这是去上海的船吗?”站在那儿的几名服务员没有一个搭理他,吴官正忙上前给这位旅客“帮腔”,“这是不是6号轮?”“不是!莫讲些鬼话!”一名服务员不耐烦地开口了,说话就像“甩码头”一样生硬。“咦,同志,怎么这种态度?”吴官正又问。“态度?你想扯皮么?走开些!”“我不想扯皮,想看看……”“看看?省委书记来看都不怕,莫说你。记住,我是***号!”这位服务员拍起胸来。另一名服务员一边把手里的剪刀等物塞过来,一边嚷:“站在这里想收票?剪刀给你,你!也不看看你那个样子!”几名刚才不理旅客的服务员“呼”地涌过来……吴官正挨了一顿骂归来,下了一个决心:武汉市的服务质量非抓不可了!3月16日下午,吴市长在市政府机关备白开水几杯,请来省、市新闻单位的几名记者征询对服务工作的意见。他向记者感喟道:“我活了四十多岁,第一次挨这样的骂,不好受,可武汉市的老百姓和来汉的客人该挨了多少这样的骂哟!一些车站、码头、商店、旅社服务态度差,服务水平低,让群众‘拿钱买气受’,我感到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