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2No.1第32卷(总第133期)JournalofHe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Feb.,200726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胡连利,王佳琦(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视阈不断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性日益凸显;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方兴未艾;媒介素养研究译介成果丰富;媒介素养研究开始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媒介素养研究的缺失表现在:研究视野中存在着盲点;基础理论研究中概念混乱;研究中存在着失衡现象;研究方法相对匮乏和单一。深化媒介素养研究应明确研究范畴,厘清基本概念;提升研究层次,深化研究理念;关注失衡领域,加强实证研究。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介素养作者简介:胡连利(1965-),男,河北东光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1-0026-07收稿日期:2006-11-06媒介素养研究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始自2003年,如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2004年尤为显著,被称为媒介素养教育年。2004年10月1日,中国首家媒介素养专业网站“媒介素养研究”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建立和开通;2004年10月8日至11日,以“创新、沟通、发展”为主旨的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为题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建设问题,推动了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发展;2004年12月11日至13日由团中央、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联合主办、上海团市委等承办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主题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旨在深入研究现代媒体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的深刻影响,呼吁全社会对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课题的关注和研究,以引导未成年人更好地对待和运用媒体。2005年和2006年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媒介素养研究的行列中来,使媒介素养研究持续升温。媒介素养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不无原因。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环境的革变和媒介角色多元化的现实之中,提高国人的媒介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某些社会问题和媒介问题的出现都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研究。这是因为媒介素养在社会转型期间、在培养知识工作者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媒介素养显然具有积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文本共140篇,其中2004年35篇,2005年67篇(其中有1篇文本重复1次),2006年38篇,实际有效文本139篇。文本来自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媒介素养媒介素质媒介教育”,查询范围是除理工、农业、医药卫生以外的其他专业目录,以2006年8月31日的搜索结果为准。一、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进展(一)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视阈不断拓宽所谓媒介的主体就是媒介的使用者。它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具有某种共性的群体。主体媒介素养,传播学研究27简单地说就是这些个体或群体使用、分析、评估、驾驭媒体信息的能力。对这种群体能力的研究就是主体媒介素养研究。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主体媒介素养中的主体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现象。在所涉及的139篇文本中有关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章共51篇。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学者们的共识是应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培育媒介素养。因为当代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这种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媒介技术素养,但是探索学习技能还存在盲点[1]。学者们在提倡设立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程度的同时强调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上,不能重蹈仅仅在“甄别和抵制”上下功夫的覆辙[2]。由于农民媒介素养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所以极大的影响了社会整体媒介素养提高的进程。在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9亿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则是重中之重。有学者认为农民媒介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媒介,了解大众传播资源;掌握利用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对媒介负面信息应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过滤能力;知晓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意见的方法和途径[3]。研究公民(公众)媒介素养的学者认为公民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提出公民应涉及三个方面的群体,即政府公民、传媒公民、个体公民[4]。在以个人媒体的崛起为首要特征的Web2.0时代,邹军认为公民建立自己的个人媒体是要正确表达自己,既要知道“我要说”,更要知道“说什么”和“如何说”,这一点成为公民媒介素养新的重要内容[5]。传媒(传媒人)具有重要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就涉及到传媒(传媒人)培养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必要性[6]。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传媒(传媒人)媒介素养的提高不能陷入误区,即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与书本打交道的技能[7]。少数民族媒介素养开始被纳入研究视野。有学者提出了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提高的紧迫性并分析了提高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的局限性,提出从四个方面构建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包括意识与途径、资金与组织、师资与教材以及实施方法[8]。成人媒介素养、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的研究也成为一个亮点。邱沛篁指出媒介素养对于新闻发言人的重要性并专门论述了新闻发言人所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他的研究文章为持续升温的主体媒介素养研究补充了新的内容[9]。(二)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性日益凸显本文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medialiteracyeducation)是指以追求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它区别于以培养媒介从业人员技能为目标的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毋庸置疑,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是媒介素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它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基于这一点,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本共50篇,主要集中在历史进程、范式、实现途径、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那么对它的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及进行相关实践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有学者认为:除充分利用和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外,还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当作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三E”模式的方法策略实现,三E即教育(Education)、强制(Enforcement)和工程(Engineering)。教育是基础,强制是手段,工程是保障[10]。我们需要注意在肯定这些外来模式作用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它们的实际操作性,结合中国现实情况考虑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更加理性。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保障。如何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学者提出至少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模式、评估过程、评估项目以及评估工作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11]。这就对媒介素养教育提28出了非常具体的实践操作标准。李苓在学界普遍关注培养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冷静地指出要正确把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不能只看数量,不看质量,要确保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三)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方兴未艾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成为媒介素养研究的新课题。搜索到的文本中有7篇是专门研究网络媒介素养的,其他的文本中也有不少涉及到了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关于网络媒介素养研究的重点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及其内容、意义、原则等。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拥有的能力[12]。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包含很多,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民对自身的媒介消费行为应作出独立负责的决策;了解网络媒介传播过程的基本原理;认识网络媒介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力;发展分析、探究网络媒介信息的策略;认识网络媒介文化[13]。网络媒介素养意义重大。它的提高有利于网民保持批判自主力,提高网民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有助于人们综合考察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有效控制网民个人的行为;有益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立与繁荣[14]。(四)媒介素养研究译介成果日渐丰富由于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文章大多要涉及到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情况。专门论述国外研究成果的文本虽然搜索到5篇,但是主要停留在介绍和描述的层面上。主要包括国外媒介素养理念、媒介素养历史进程和范式变化、国外媒介教育的现状、个案介绍、媒介教育经验等。在介绍国外媒介教育的现状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焦点放在欧美两洲。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媒介教育情况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当然也有个别学者提到亚洲的日本。这和这些国家的媒介教育发达的现状不无关系。另外有研究者注意到了全球媒介教育的不平衡,但是没有对其原因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五)媒介素养研究开始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引领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学者们研究指出,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也需进行改变,以应对全球化趋势。例如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对其结构和内涵进行重新认识,以应对媒介全球化引起的信息化战争。所选文本中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文本是5篇。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媒介素养研究的内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需要进行适时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构调整涉及到:公众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的调整、媒介素养教育核心(人格主体重塑)的调整、媒介素养中的能力结构调整[15];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应该进一步拓展为:媒介传播属性的虚拟性、媒介设置战争一体的巧妙性、媒介影响与主导舆论的隐秘性、媒体传播的制约性与调控性、媒体传播平台的非对称性[16]。二、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缺失总体来说,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首先从数量上来看(以搜索到的文章为例),1997年开始到2003年共发表相关文章33篇,其中1997年1篇,1998年2篇,1999年2篇,2000年7篇,2001年2篇,2002年4篇,2003年15篇。2004至2006年8月31日发表数量为139篇,其中2004年35篇,2005年66篇,2006年(截至到8月31日)38篇,数量是前7年文章篇数总和的4.2倍;其次是研究范围拓宽。1997—2003年的研究范围是关于媒介素养概念的引进和介绍、青少年媒介素养和教育等。2004—2006年在沿袭这些老议题的基础上,拓宽了主体媒介素养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议题。例如把儿童、公众、农民、政府、媒体、传媒工作者、新闻发言人、军人、公务员、少数民族媒29介素养纳入研究视野,还增加了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年国内开始举办专业学术活动和建立专业网站,为增强媒介素养学界的交流和探讨提供平台。但是,在肯定以上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媒介素养研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一)研究视野中存在盲点1.战略研究存在盲点媒介素养研究不仅是“低端”战术研究,更需要强调的是“高端”的战略研究。作为一项关乎国家兴衰、民族荣辱、社会安危的重大课题,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现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媒介素养研究应该立足于战略层面,着力解决如何敬守与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如何建立我们的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如何应对西方文化产品潜在的意识形态霸权,如何塑造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形象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通过对获取样本的统计,发现从战略层面来进行媒介素养研究的文本数量为零。目前的媒介素养研究工作大都停留在媒介素养的战术研究层面,即从媒介素养出发来研究媒介素养,没有将其放在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机制、社会环境等背景下去考虑。战略意识的贯彻需要我们在媒介素养研究中拓展视野,力争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提升到媒介素养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考虑。例如: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社会保障才能提供更均等的教育机会,更均等的教育机会才能促进有质量的媒介消费,有质量的媒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