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闻学的体系重建与学派拓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收稿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郝雨(1957-),原名郝一民,男,河北昌黎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07ZS24)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双月刊2010年1月出版自20世纪初新闻学在中国正式诞生,直到今天,不仅在纯粹的时间意义上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而且从社会体制上看也最少走过了两个时代,尤其在媒介形态与载体上更是经历了多种媒介形式和技术手段的演变。那么,起码有着一百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新闻学,在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之时,又面临着什么样的要求,以及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可以说是每个新一代的新闻学者都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新闻学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要求,尤其是要根据新的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加以发展变化。否则,新闻学就会大大落后于新闻实践,以至完全失去理论先导的意义。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作为起源,实践先于理论;一旦把实践提高到理论的水平,理论就领先于实践。”①这话实际上阐明了有关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全部的人的实践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超前性。因此,新闻理论要在新的世纪中保持自己对于实践的先觉地位,并且永远能够具有指导新闻实践的意义,就必须首先能够在整体上以及基本观念上与时俱进。本文就旨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探讨新闻理论的整体性突破和创新的问题。一、新闻学:在21世纪的起点上进入新的世纪之初,笔者曾经就新闻学的总体发展问题,在《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小文,题目是《新闻学:绝望与新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9期头条转载)。文中的许多观点在当时也许还很不成熟,但我新世纪新闻学的体系重建与学派拓展郝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200436)摘要:已经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新闻学,在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之时,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尤其是要根据新的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加以发展变化。新闻理论的整体性突破和创新首先要从理论的纵深度上尽量向前推进一步;其次要尽量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科交叉开拓理论视野;第三要根据新的媒介发展实际,提出新的概念和开创新的理论体系。尤其要呼唤多元化中国新闻学派的建设,从而彻底打破多年来新闻学的单一框架和体系,实现我国新闻学的真正繁荣,并以完全本土化的面貌以及完全个性化的姿态走向世界新闻学行列。关键词:新闻学;整体突破;学派建设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10)01-0129-07①转引自童兵,《理论新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129的初衷却是要在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极力呼唤新闻学的整体地以及根本性地突破。我在文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新闻学,正面临着新的世纪革命性的挑战。我认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正如许多新闻学者所反复谈到的,近20年来,我们在新闻研究方面思路的单一,方法的陈旧,观念的老套,依然使得我们的新闻学无法走出最传统的理论范式和框架。尤其是,从一个全新的世纪性的学术高度来看,我国的新闻学科如果不能形成不同体系和理论框架的众多的新闻学流派,新闻学作为一个科学学科的真正成熟也是值得怀疑的。其实,对于当今的任何学术研究来说,必须首先确立的一个思想基点就是,当同一个太阳在太平洋的基里巴斯岛完成了世纪的和千年的交接,它所表明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时间意义或者整数意义上的年代的跨越,它同时也就给21世纪的人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21世纪,这个崭新的世纪,究竟将会与20世纪有何根本的不同?20世纪,人类几乎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到了21世纪,也就是经过了一个百年之后,我们将如何加以面对?说的更加直接一些,人类对20世纪的全面超越,究竟应该从何做起?我认为,在许多领域和问题上,打破旧有的范式以及从整体上建设全新的范式,都是走向超越的首要一步。对于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来说,总是要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的。新闻理论当然也是如此,也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和历史发展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新闻理论界来说,由于我国的新闻理论的建设本来就起步较晚,而且中间又曾经遭遇到几十年的极左政治路线的摧残和干扰,所以一直发展比较缓慢。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理论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成规模成体系的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也出版了上百部。但是,总体来看,我们的新闻理论研究仍有待更大面积的全方位突破。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媒作为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也突飞猛进。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课题和主题开始凸现,比如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范畴的界定,比如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念多大程度能应用于中国的新闻实践,比如传媒科技的双面性,以及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等等。这些思潮的碰撞与交汇,形成了新世纪以来的学界大讨论局面,这个时期的成果百家争鸣、视角多元。此后,新闻传播学的本土化从呼吁到进一步付诸实践,关注我国现实环境下新闻传播发展的成果有了较大的拓展和丰富。在这个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21世纪初的每一年,理论新闻学的研究都在因时而变,每一年出现的新闻学专著,都带有浓重的现时代特点。2001年,李良荣的又一部《新闻学概论》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这可说是我国新世纪中的第一部新闻学教材。李良荣先生在该书的后记中特别说了这么几句话:“屈指数来,我已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生上了20年的《新闻学概论》课,……20年来我先后写过四本《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书。本书是在原先几本《新闻学概论》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①该书内容的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丰富和修正。而童兵、林涵的《20世纪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内容方面承前启后的特征很明显。内容串联以新闻学历史发展为线索,对20世纪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得非常详尽。2002年,丁柏铨的《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特别关注“入世”(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在传播学的视域中谈新闻学,内容侧重于传媒的属性、市场条件下新闻功能的调整等等。2003年,又出现了一些变化,有些专著避开了前两年泛化新闻学、哄谈传媒经济的热潮,转而回归新闻系统本身。刘建明的《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知识背景深厚,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系统性,强调阐释原理、演绎学说体系,旨在建立新型的新闻理论体系。邵志择的《新闻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内容从新闻最基础的载体———信息、语言符号等层面谈起,并进一步围绕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的传受双方、新闻的特性及其与社会其它系统的关系展开,基本框架和内容结构没有太多的旁逸斜出。2004年的理论新闻学专著,本土化的追求更加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郝雨130明显。以蔡铭泽的《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为例,明显是在我国特殊语境下讨论新闻实践。比如认为“新闻传播事业是横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之间的特殊事业”、“党性原则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提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及贯彻“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建设”等等。2005年,杨保军的《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立足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构成做了多角度的解剖,并从传播规律的高度,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透视、概括和总结。该教材尤其从哲学层面上阐释了新闻事实世界与新闻符号世界的关系,告知读者:新闻式的事实认知,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新闻实质上简化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在更广阔的视野里认识世界、感受世界。郑保卫的三卷本《新闻长思录》,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本土理论新闻学的体系架构渐趋完善。三卷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第一卷),又有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第二卷)以及对“新闻热点与前沿问题”的思索(第三卷)。内容既涉及新闻学基本原理、新闻工作基本原则、新闻事业基本规律、新闻伦理、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方法、通讯社研究等新闻理论的一般规律,又涉及信息公开、舆论监督、新闻法制、职业道德、党报改革、都市报发展、新媒体现象、传媒集团化建设等我国当前的新闻热点问题。2006年新闻理论方面有三部比较重要的著作:杨保军的《新闻活动论》、《新闻真实论》和陈作平的《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型与超越)》。其中,《新闻活动论》是对新闻基础理论问题比较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其中以新闻活动范畴为主线,通过严密的逻辑结构对新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书中不仅阐述了一些已经具有基本定论的东西,而且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并对理论新闻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处境和基本发展状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新闻真实论》是构建理论新闻学体系的厚重之作,作者从对新闻真实的本质分析入手,考察了新闻真实的构成及新闻真实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新闻真实实现的实质、途径、方法以及虚假新闻的防治问题,然后从新闻实践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新闻真实实现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最后论述了新闻真实的社会意义,书中资料翔实而丰富,对于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尤其是虚假新闻的防治等问题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与超越)》共分三大部分,作者首先对当前我国新闻理论基本范式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对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运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新闻实践活动的演化机制,最后从哲学层面阐述了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终极走向的洞见;书中新闻理论的框架与以往的新闻理论著作有着区别,特别是在新闻理论新体系的建构上有着新的突破和创新。从以上对21世纪初理论新闻学专著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新闻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走线图:从长期的传媒意识形态化到新闻本位的回归,从惟新技术是瞻到对其两面性的认识,从大谈西方传播学到本土化新闻学建设的深入,从抛开新闻说传播到致力于两者的兼顾,这应该说是一个学科逐渐走向更加理性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二、走出“前科学”状态与寻求全面突破之路虽然如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的我国新闻学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有了十分重要的创获,但是,我国现行的新闻理论的总体面貌,尤其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教科书的新闻理论,基本上都还坚持着传统的《新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面对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学者也一再呼吁,这样的状况应该有所改变。况且我们的新闻理论研究界也的确还存在着如童兵先生所指出的“低层次重复”的现象。①也有人将我国现今的新闻理论称为“前科学”状态。从根本上说,新闻学研究的整体突破,必须引入更能适合于其深入下去的理论的依据和视角。正如邵培仁教授早就强调过的:“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②笔者认为,在寻求新闻学整体超越与重建的方向和目标上,我们的新闻学者们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入手。①童兵,《理论新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②邵培仁、叶亚东著,《新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新世纪新闻学的体系重建与学派拓展131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领域来说,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也就需要从各个不同的层次以及角度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延伸的过程。然而,近百年来,我们的新闻学在理论的深广度上,基本上都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视野和学术层面上平行滑动。新闻理论一直较为缺乏那种具有高度穿透力的超越式揭示和阐释。按照一般的学术规则来说,在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中,只有首先对该学科的根本性质做出准确的阐释,其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才能有最基本的内核,该学科的研究也才能顺理成章,并且真正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论形态。而就我们的新闻理论的研究来看,虽然自从我国出版了新闻学的第一部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