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判断与真实建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聞判斷與真實建構壹、導論①一、新聞媒體容量有限,無法刊登所有新聞,所以必須有所取捨、有所選擇②。二、新聞選擇有三個層次:一是類型選擇,如是否開闢夜生活版、是否取消大陸版;二是事件選擇,也就是要不要報導一個事件;三是重點選擇,亦即報導一個事件的哪些面向、哪些要素。類型選擇主要由媒體老闆等決策者決定,事件和重點選擇則由編輯決定,本文主要探討事件和重點的選擇。③三、新聞選擇是層層篩選的過程。選擇始於目擊者,他挑選部分事實來告訴記者;記者再從目擊者的話中,挑出他認為重要的來寫稿;編輯則從記者所撰發、經過組織層層篩選的稿件中,進行再篩選,這是一種有限程度的選擇、下游的選擇。四、新聞選擇的目的在選取正確的、合宜的、有價值的、符合編輯政策、適合當日新聞處理需要的新聞。貳、新聞判斷的歷史(內容取向的演變)何時有社會新聞、何時從轉載到報導(稿源由少便多元)、組織結構由小變大(新聞判斷成為專業)最早的報刊是統治者宣達政令地工具。中國的「邸報」起源於西元前二○○年的漢朝,由各郡國在首都長安設「邸」,邸中官員將長安詔令奏章、宮廷及政治新聞,傳抄給諸侯(戈公振,2003);歐洲的《每日紀聞》則是西元前五十九年羅馬執政官凱薩下令創辦,刊載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會議記錄,用尖筆書寫在議事廳外一塊塗有石膏的特製木板上,並傳抄給各地軍政要員。(Emeryetal.,2004:2;鄭超然等,2000:9)無論是邸報還是《每日紀聞》都是官方工具,手工抄寫,版面狹小,新聞簡短,既沒標題、也談不上設計,專業編輯工作還未誕①新聞選擇的特色:相對標準與絕對標準並行:在正確的前提下,以相對標準進行運作(新聞擠時大事化小、新聞缺時小事做大)。綜合性考量:理想與現實、價值與容量、個人與組織…所有因素綜合考慮。1.新聞有對有錯,要選出正確的新聞(絕對標準)。2.新聞有好有壞,要選出有價值的新聞(相對標準)。3.版面容量固定,要選出適量的新聞(相對標準)。4.媒體各有政策,要選出凸顯政策的新聞(相對標準)。②稿件的來源(佚名,2003):一、通訊社電訊稿。二、本報記者采寫稿。三、通訊員來稿。四、廣大讀者自發來稿。五、有關部門或人員向報社發的專稿,或報社向有關部門或人員組織的專稿。六、小報、簡報和其他宣傳品、總結材料等。③稿件的兩次選擇(佚名,2003):一、編輯部各部組根據各自任務和要求進行第一次篩選(粗選)解決可用、不可用的問題。二、在組織版面時根據版面要求進行第二次篩選(定選)解決怎麼用,用在什麼地方的問題。要區別輕重緩急,並適當照顧平衡(但要質量第一)(佚名,2003)2生。一四五○年谷騰堡發明金屬活字排印法,從大量印製聖經到廣泛出版各類書籍,歐洲識字率及公共教育隨之擴增,人們視野和興趣大幅延展,一向對外地市場情報興趣濃厚的商人,開始要求資訊的時效,描述近幾個月內重要事件的新聞書(newsbook)開始發行,後來則是比新聞書更具時效性的新聞紙(newssheet),最後則由十六世紀威尼斯小報揭開近代化報紙序幕④。早期報紙經營者多為喜愛寫作的專業人士或家族,如美國的富蘭克林兄弟,他們多發表一些對政治或社會議題關心的言論,印刷幾百或幾千份,以8*10英吋(20.32*25.40公分,略小於A4大小)的篇幅發行,編排方式模仿書籍,格式簡單,報紙經營者往往身兼記者、編輯、排印工作,這時的編輯工作仍未獨立成一個專業(Schramm,1994:191-192;223)⑤一七○四年創刊的第一份連續出版的美洲報紙:波士頓《新聞通信》(News-Letter),報紙稍大於一六九○年創刊的每週第一份報紙《國外與國內時事報》的6*9.5吋,出刊七年後每期賣不到兩百五十份,十五年後紙面稍稍加大,每期賣不到三百份。(Mott,1975:8)歐美近代化報紙始於一五六六年的威尼斯小報(VeniceGazzetta),以營業為目的的第一份印刷報紙則是一六一五年在德國發行的法蘭克福新聞報(張寶林,1981:191);一六六五年創刊的倫敦公報(LodonGazette)是第一份定期出刊的英文報紙;一七○二年創刊的倫敦每日新聞(TheDailyCourant),則是第一份英文日報。(Schramm,1994)這些早期出版的報紙,大多只是刊登一些記事、政論,相應的編輯手法也是平版乏味。十八十九世紀,刊載的內容雖有增加,但編排方式仍無多大改變。(張寶林,1981:191)早期的報紙經營者多為小型家族企業或是一些喜愛寫作的專業人士(如編輯)等,多層發表一些對政治或社會議題關心的言論,一般而言並不期望能觸及多大的閱讀群眾。十九世紀末,大眾化報紙走向商業化,報紙成為大型企業,大多數經營者只在意能否賺錢。(Gorman&McLean,2004:10)十八世紀,報紙逐漸拋棄圖書格式,改用大型紙張來擴大版面,但編排方式依舊簡陋。一八三○年代,一分錢報紙揭開大眾傳播時代,報紙大量發行,為了爭取更大多數讀者,開始淡化黨派色彩走向客觀報導,同時增添新聞內容發展黃色新聞,並且加快報導速度搶獨家新聞,編輯方面從標題到版面都日趨講究。到了一八五二年,美國報紙開始出現標題;一八九○年代,紐約世界報的普立茲和新聞報的赫斯特爆發黃色新聞戰爭,更以大標題、大照片、新式版面設計作為競爭利器,編輯漸漸成為一個專業。(休曼,1913;李瞻,1985)原本集媒體定位、內容企劃、版面規劃、文稿處理於一身的編輯工作,漸漸④歐洲第一份出售的新聞紙約出現在一四七五年前後,最早的報紙則出現在一六○五年至二○年之間,第一份英文日報——倫敦每日新聞(TheDailyCourant)出現在一七○二年。(Schramm,1994)⑤(又:早期新聞書、新聞信時代,報紙、書籍、雜誌混為一體,後來報紙開數變大、時效增快,報紙、雜誌、書籍漸漸分道揚鑣。)3將後兩者獨立出來,編輯成為一個執行高層政策的專業技術。此後,隨著媒體規模漸大、分工漸細、速度漸快、媒體競爭漸烈、專業要求漸高,編輯分工也越細,校對、核稿、分稿、美術編輯、圖像編輯、組合編輯、派稿編輯漸漸獨立,原本一人工作,成為一組工作,原本集中運作,成為泰勒式生產。電腦編輯:首先,只有對新聞報道進行的價值判斷,才是報紙編輯的生命,這個基本的命題,同活字時代相比,沒有什麼變化。沒有人的參與,計算機本身什麼都不能判斷。更何況是由人編輯、由人發售最後還要人讀的報紙版面,自然要有充滿理智的價值判斷。它不但不會與人類疏遠,相反地,它還越來越強烈地要求新聞報道能進入到人們的心靈深處。參、新聞選擇的實踐一、新聞選擇運作機制本研究希望瞭解新聞選擇的決策參與人士和決策模式。亦即,誰來選擇新聞?如何做成決策?1.決策人士:最早的守門人研究認為新聞選擇是編輯個人的取捨(White,1950),後來研究漸漸注意到編輯只是執行者,更重要的是整個組織的運作、以及組織與社會情境的互動(Robinson,1970;Gallagher,1994)。本研究將深入瞭解媒體組織內外哪些人、哪些勢力參與或影響頭版頭條新聞的選擇。2.決策模式:早期的研究將守門行為描述成「執行階層順應編輯政策的情形」(Breed,1955),後來漸漸注意到媒介組織具有「折衷與協調」(compromiseandnegotiate)的特性,因此守門行為不是一種「順應」,而是「組織內各個次聯結之間的折衝(bargain)過程」(Dimmick,1979)。本研究想要探討頭版頭條新聞選擇過程中,決策模式究竟是順應還是折衝,若是折衝又如何折衝。有關新聞選擇運作機制的文獻,主要是在探討誰參與新聞決策?如何做成新聞決策?守門人研究對此的討論最為豐富。一九五○年,White所作的先驅研究,將新聞選擇視為電訊編輯的個人行為(White,1950);一九六九年,Bass提出觀照面較廣的「新聞在報社內流通的『兩階段行動模式』」,將新聞流通過程分為「新聞蒐集」和「新聞處理」兩大部分,前者主要指記者、後者主要只編輯,兩者都參與新聞選擇(Bass,1969)。一九七○年,Robinson則批評White、Bass等人對守門行為的描述乃是一種「直線聯結」分析模式,也就是將各個傳播者當成「各個孤立的個人」,將守門行為分成「各個獨立且依序進行的步驟」。Robinson認為這種分析模式忽略了各傳播者間的角色關係,只能描繪表面現象而不能深入本質。他認為,新聞過程乃是一套「由組織結構的各部分共同運作,而形成的非直線回饋關係」,因而主張以整個複雜運作的工作團體為分析單位,建立一個「傳控模式」(Cyberneticmodel),以分析決策者的決策過程、編輯室與外界所形成的回饋環、各守門人在各自職務角色上的功能性差異、新聞工作者在「不明確編輯政策」下的工作情形(Robinson,1970:341)。4至於組織內的運作情況如何。Breed(1955)將守門行為描述成「執行階層順應編輯政策的情形」。Dimmick(1979)不以為然,他認為媒介組織具有「折衷與協調」(compromiseandnegotiate)特性,因此守門行為不是一種「順應」,而是「組織內各個次聯結之間的折衝(bargain)過程」。換言之,守門行為應是「媒介組織內部的種種運作」。不過,沒有任何組織可以憑空存在,它必然與所處情境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系統高度互動、相互影響。Gallagher(1994:240)更進一步分析說,傳播組織與新聞人員是在複雜的社會因素限制下活動,我們很難把他們當成是自主的「看門犬」;但媒體也具有與社會勢力折衝、抗衡的實力,我們同樣不能把他們貶低為的「政治工具」。如果非下結論不可,我們應該說,傳播組織的確被社會上優勢勢力的利益束縳著,不過這些利益會不斷的重新定義,而媒體也會參與、推動這個定義過程。至此,我們可以發現:新聞選擇的參與者不僅是個人,還包括整個組織、整個社會;決策模式不是單一個人或勢力所能獨斷,而是相互折衝、協調。基於上述認識,本研究雖計畫從頭版編輯的角度看新聞選擇,但不將頭版編輯視為孤立的個人、也不視為順應上級的「組織化個人」,而是將其視為有主體性、有行動力的「情境中個人」,從而觀察其如何與組織內外各種勢力互動、如何折衝協調做成決策。二、新聞選擇決策程序本研究將瞭解新聞選擇的作業流程和決策層級。亦即,一則新聞從發生到成為頭版頭條新聞要經過多少關卡?每個關卡如何決定取捨?1.取捨流程:新聞選擇是傳播的起點和接點,貫穿於整個傳播過程之中。記者決定採寫或不採寫某一條新聞,是選擇;決策者決定發表或不發表某一條新聞,也是選擇;到了編輯手裡,決定登不登、登多大更是選擇。本研究希望詳細分析這整個選擇的流程,釐清決策關卡、找出關鍵環節,瞭解頭版頭條如何從這些流程中脫穎而出。2.選擇層級:新聞選擇可以粗略分為三個層次,高層次是指主要論題(即「這是什麼事」)、中層次是指事件的細節、低層次是指報導時使用的語言(翁秀琪,1992:142;臧國仁,1999)。本研究為集中焦點,將側重分析高層次主要論題的選擇,但也會留意新聞選擇程序與層級的關係。有關新聞選擇決策程序的文獻可以粗略分為兩部分,一是關於新聞選擇流程的文獻,二是關於新聞選擇層次的文獻。1.新聞選擇流程White(1950)研究電訊編輯的選稿行為時,將新聞選擇流程簡化為編輯個人的訊息取捨行為;McNelly(1959)認為守門人不只一個,而是有多個關卡,5他指出一則國外新聞要在國內見報,至少要經過國外通訊社特派員、區域性分社、通訊社總社、通訊社在國內的分社、國內媒體編輯等等關卡(詳見圖一左);Bass(1969)則聚焦在組織內部,認為新聞選擇至少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聞採訪,將「未加工新聞」,如事件、演講和記者會變成新聞稿,第二階段是新聞處理,修正和合併各項消息成為「完成的產品」,即報紙或廣播新聞,再傳達給公眾(詳見圖一中);Ericson等人(1987)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更複雜而完整的媒體內部新聞生產的流程圖(詳見圖一右)。(轉引自McQuail&Windahl,1996)這些文獻讓我們看到新聞選擇關卡之多。不過,新聞選擇不僅關卡多,而且必須快速運作、並且隨機應變。在速度方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