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講新聞實務之學的研究方法壹、導論使用質的研究法不須先行設定研究大綱的細節,不須詳列假設,而且,要拋棄先入為主的觀點,以接納各種資料。這是質的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法重大不同之處,這種差異可圖解如圖3-1,圖3-2(黃新生,1987:148-149)。貳、參與觀察一、定義參與觀察法,簡單的說,就是研究者進入研究對象的環境中,與研究對象發生面對面的社會互動,經過一段期間,以漸進的、有系統的方式蒐集資料之科學調查方法(黃新生,1987:148)。其目的是從每日真實活動中,發掘人類生活在實質上和理論上的真相(Jorgensen,1989:14)。透過參與觀察法,我們可以描繪出發生什麼事?誰或什麼事物涉入?發生在何時何地?如何發生?以及為什麼這件事會在其特殊情境中以此方式發生?這至少可以反映參與者的觀點(Jorgensen,1989:12)。二、特點參與觀察法是由一些研究的原則、策略、程序、方法和技術所組成,它有七個基本特點(Jorensen,1989:13-14):1.側重由局內人或特定情境成員的角度來看人類活動的意義和交互影響;2.以此時此地的每日生活情境為調查和研究方法的基礎;3.一種著重解釋和瞭解人類生活的理論和理論化形式;4.一種開放式的、靈活的、適時的研究邏輯和程序,要求根據從情境中所蒐集2到的事實,隨時重新界定其研究問題;5.深入、質化、個案研究取向和設計;6.扮演何種或那幾種角色,涉及研究者與研究情境成員(土著)關係的建立和經營;7.使用直接觀察和其他方法來蒐集資訊。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楊國樞等人,1989:145;謝應寬和王維林譯:73;Wimmer和Dominick,1983:97;杜陵,1977:73):1.建構假設或釐清自變數、因變數所需的基本背景知識可用參與觀察法取得;很多媒介問題,不能用其他方法,而只能用此法解決。2.它並非總是只有適用於其他研究的探索性步驟,很多例子顯示,它也可以是獨立的研究,特別是在當量化困難的情況之下。例如,研究電視新聞部門組織的守門過程(gatekeepingprocess)。3.它提供一些令人難以調查或從旁觀察的團體,一個接近的途徑。例如,若對製造X級電影商做問卷調查,勢難有一高的回收率。但參與觀察者,常可以在團體中建立互信,進一步取信他們,使他們回答一些問題。4.它通常所花費用不貴,大致只需要記錄的工具材料。當然,若加入觀察的人多,或用到特殊設備,觀察範圍很大,則費用較多。5.最顯著優點是,它在活動進行的自然狀態下研究,故能獲致豐富詳盡的資料。6.在研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時,由於參與其中,分享當地文化的情感,較能拋棄「文化本位研究」(amiaproach)的偏見。7.對所研究的社會團體或情境能夠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其缺點則在於:參與的程度愈高,主觀的成份愈大。又因這種觀察法事先無法確定設計和控制工具,不同觀察者對同一社會情境視察結果常不同,所獲得的資料不易再驗證,如「Tepoztlan的爭論」:前後兩位不同的人類學家RobertRedfield和OscarLewis分別在不同時間觀察研究墨西哥南部的Tepoztlan小鎮,竟然得到迥然不同的觀察結果(謝應寬和王維林譯:145-146)。三、蒐集資料的技術參與觀察法蒐集資料的方式可粗略分為在參與中觀察、訪問、文獻分析、研究者親身體驗等四大類。這些技術通常依照研究者所擬重點和策略需要,而作不同的組合運用(Burges,1982:2)。以下逐一說明這四種技術(Jorgensen,1980:82-95):1.在參與中觀察在進入研究對象的環境初期,先作較廣泛而非集中式的觀察,然後逐漸縮小範圍,集中到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事務上。當你不斷探討和重新定義研究問題時,你會不斷重複「觀察→分析觀察結果→集中焦點→再觀察」的程序,當然,你也得同時選擇和記錄可能與研究主題有關的重要事實,而且愈快愈詳細的記錄愈好。因為你可能不再有機會經歷相似的情境。在觀察期間,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閒聊時,應3儘可能多聽,並適切提出問題以延續話題。2.訪問訪問是更正式的提出問題,當研究者的問題逐漸清晰且定義明確時,就可進行訪問了。訪問包括非正式訪問、正式訪問和深度訪問。非正式訪問類似閒聊,只是它在問答模式中嘗試更明確的找出某些事務的特性。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辨別各局內人所持觀點的差異。正式訪問則使用一系列規格化的問題。透過這些規格化問題,你可以經由相同方式訪問不同的人。這與使用結構式問卷非常相像。深度訪問高度運用非正式訪問的技巧,但它也可能包括更多的正式訪問技術甚至問卷。它的最大特點是,它試圖在詳述和綜合細節中,探討一個特定問題。當研究者已知某個特定的人對此特定問題極有瞭解時,對此人進行深度訪問特別有效。3.文獻分析採行參與觀察法的研究者,通常廣泛採用各類文獻,這些文獻可用來作為觀察與訪問結果的有力論據和例證。文獻類別包括文件檔案、報紙、錄影帶、錄音帶,甚至還可包括研究對象使用的器具。4.親身體驗直接體驗與觀察是參與觀察法的骨幹。研究者直接參與局內人世界所得的經驗,是具有絕對價值的研究資料,尤其是研究者若扮演局內人成員的角色並和局內人經歷同樣生活時,所得經驗特別有價值。不過,研究者除了成為局內人一員而取得局內人經驗外,作為研究者他也必須以批判性態度適當地檢驗自己的個人經驗,就好像檢驗其他資訊一樣。而且因為那是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因此必須面對比其他人經驗更嚴苛的檢驗、批判。(經驗接近以取得局內人觀點、經驗疏離以求超然客觀分析)親身經驗的價值在於:經由親自去做某些事,研究者可以像局內人一樣去感覺(而情緒和氣氛是極難用其他方法調查得知的),也因此,親身經驗成為蒐集此一人類生活領域中極端重要卻也極難探知領域的資料的最重要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可能可以對一些特殊方式的生活得到新的瞭解,例如:研究者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找出問題,然後更進一步的去詢問局內人。另一方面,親身經驗也可以提供研究者一個管道去確認在此之前事物非個人的、深層的意義,因為經由親身經驗去確認資訊,研究者能更敏銳、更深刻感知他的研究環境。四、研究步驟使用參與觀察法,大致依八個步驟進行(Jorgensen,1989:26-123;蔣斌,1980:129-132;黃新生,1987:145-160)1.界定問題:當你帶著研究主題的概念進入研究環境時,必須對可能發生的變化有相當的心理準備。這些可能的變化甚至包括你發現的原有的概念完全不適用或錯誤。當然,對研究問題抱持開放態度並不表示你不必去嚴謹的界定問題。你必須對研究的現象有基本的瞭解,對可能的結果也至少要有粗略的概念。4你的研究問題必須廣到足以涵蓋主要的議題和相關因素,但窄到可以指引你在一定範圍內蒐集資料。2.進入觀察環境要選擇進入什麼樣的環境觀察,必須考慮:(1)你能不能獲准接近那個環境,(2)你可以扮演那些角色,(3)你所扮演的角色能否提供充分的機會去接近你要研究的現象。你對可能觀察的環境瞭解愈多,你愈容易作出選擇;當然,你也必須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研究者進入研究環境的策略,大致有公開的和隱秘的兩種。研究者的研究興趣或目的,若全然公開,不加隱瞞,稱為「公開的研究者」(overtresearcher),反之稱為「隱秘的研究者」(covertresearcher)。這兩種角色利弊互見。公開的研究者,行動自由,隨意進行觀察,提出問題,作記錄;但研究者一方面為爭取成員的好感,有被「同化」的可能,另一方面為進行客觀之觀察,不影響資料之內容,宜採若即若離的態度,保持距離,因此常引起「邊際性」(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之副作用,內心常懷焦慮與寂寞。隱秘的研究者常以應聘、加入社團或實習等等方式,掩護研究目的,得以進入機構中,從事觀察活動。此種方式在道德上易遭詬病,本身亦常天人交戰,產生罪惡感;再說,研究者既在機構中有職務在身,無法隨意離開工作崗位,去進行觀察、登錄資料,更憂慮身分暴露,則前功盡棄,遭人辱罵或觸犯法律,因而焦慮感升高,影響資料之平衡性。若從利處著眼,研究者兼職作掩護,對於所擔任工作之角色,當能深入瞭解,使資料更加充實,況且,有些財大勢大之社會團體或機構,排外性甚強,唯有身分隱秘,才能如願作研究,得竟全功的。3.在每天的生活中觀察觀察,涉及到研究者在環境中扮演的角色。在田野工作中,所謂「研究者的角色」往往並不是只有一種角色。RaymondGold將觀察者的角色分為四個類型(蔣斌,1980:129):(1)局外觀察者(completeobserver):沒有參加研究對象的任何活動,與對象之間無互動,此種角色完全與對象分離,因此,沒有機會「土著化」(goingnative)。(2)觀察者的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觀察者只參加觀察需要的範圍。這種角色減低「土著化」的可能性,增加客觀性。但也因資料的取得須賴被觀察者的提供意願,所能瞭解的可能有限。(3)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觀察者參與在活動中,而其研究對象也知道其真正身份。這種情況下,觀察者不必加入團體的每項活動,也不一定得做出與大家同樣的行為。然而,因參與的需要,觀察者常會混淆角色,過度參與。(4)完全參與者(completeparticipant)觀察者隱藏身份,經歷研究對象所經歷的活動,分享對象的情感與行為而不為所知。因而一些嚴重的問題需考慮清楚。如研究吸毒者,是否也跟著吸?此外,近代人類學界流行所謂「土著人類學家」(nativeanthropologist),也就是原屬該族群的人接受人類學的訓練,然後再回來研究自己的社會文化,李亦園5(1991:142)認為其所做的程度應該才是完全的參與。人類學者DelmosJ.Jones認為(1970:251-259):像土著人類學家這樣的局內研究者(insideresearcher),對社會情境的洞察力及其所蒐集到的資料,雖然未必比一般的局外研究者更好(better),但卻能提供與局外研究者不同的觀點(different),而能提供不同觀點已顯示其價值非凡。將「參與者」和「觀察者」兩種角色作不同程度的調配就產生Gold的四個角色在概念上我們可以將這四種角色作如上的明確區分,但必需要澄清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個田野工作者只能採取一個角色類型,一旦選定就註定要受到這個角色優劣點的限制。實際上一個田野工作者即使在同一個社群進行田野工作的期間,也經常會由一個角色換到另外一個角色。尤其是在人類學式的長期田野工作中,研究者住在被研究的社群內,這種角色的轉變有時是研究策略上刻意的安排,也有時根本就是日常生活程序的一部份。EverttC.Hughes說「為了要進行一項社會觀察,研究者必須盡可能地接近他人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他還要過他自己的生活,而且還要將觀察所得報導出來。如何使這幾個角色保持協調與均衡正是社會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所有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蔣斌,1980:130-131)。4.發展與維持關係研究者使用參與觀察法,得先經機構「守門人」(即有權決定的人)的同意,進入機構,與機構成員建立友好關係,觀察、參與成員之工作,蒐集資料,進行分析。重要的是,研究者是否為成員所接受與信賴,是蒐集資料成敗之關鍵,故,在參與觀察期間(特別是初期)勿對成員之言行表露不滿,更勿咄咄逼人,提出令人難堪的問題。此外,研究者應維持中立的角色,勿捲入成員之間的派系紛爭,否則易被誤導,面對敵意,心存偏見,有損資料之客觀性、完整性。為利於資料之蒐集,研究者自須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可是,不是因此就處處受人操縰,觀察之時間、地點均經機構偏頗的安排,致使研究重心被誤導,偏見充斥於資料之中。此外,研究者須物色數位「主要的資料提供者」(keyinformants),建立友誼,多方來往,藉以獲取所需之資料,深入瞭解機構之歷史與現況。5.觀察並蒐集資料主要方法包括前述的:在參與中觀察、訪問、文獻分析、個人體驗等四種。6.筆記、記錄和檔案「田野筆記」(fieldnotes)即是經參與觀察所獲得之資料,資料是研究者之假設與主題之來源,也是分析機構與成員行為之模式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