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最早由康德提出。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自卑,害羞,怯懦,抑郁,焦躁,虚荣。简答题:1.研究受众心理的依据是什么?答:受众(读者、听众、观众)是报纸、广播、电视传播的对象,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是去了意义。当代新闻认为,受众是新闻工作的源泉,受众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研究。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害怕、最危险的事就是脱离大多数的受众。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着重研究怎样才能反应受众的要求,表达受众的疑惑,代表受众的意愿正确的对受众心理了解并把握它的规律,在实践中就很少有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否则只能是凭空抓瞎、脱离群众。所以,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意志、愿望、情绪、要求等),密切同群众联系,才能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受众产生的条件:外在条件:媒介的刺激(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内容为王,深度报道等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媒介即讯息)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本能,信息和认知,情感,社交动机)2.首因效应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首次强烈印象的作用。陌生、新奇信息刺激的作用。意外的信息给与大脑强烈的刺激。第一印象一般会获得优先注意和加工。3.怎样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可以从某人与记者将要采访的对象和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中来判断到底是不是记者要找的合格的采访对象。在有关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敏感问题的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找准采访对象关系到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其对记者采访认知理解程度如何?所持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表达事件的能力如何记忆是否准确等等,都可以判断是否为合格的对话者。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观语言、观行动、观相貌等方式认识对方个性。需要意识稳定的心境记忆和表达信任感4.受众心理具有哪些特点?新奇心理(人的直接兴趣)得益心理(证券信息)求知心理(基本信息、持定信息)接近心理(民生新闻)对比心理(广告上最明显)接受暗示心理(如对事件中某方的同情)从众心理(自发形成舆论—无组织无领导多为口头舆论;有意形成舆论—通过政府媒体宣传形成的舆论。)逆反心理(心理定势—逆反心理—逆反活动—宣传越强,逆反越强)。5.如何理解新闻采访是个社会认知过程?答:社会认知是指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中,人们对于交往对象,对于自己,对于交谈者相互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认知对方: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个性特点。(二)自我认知:物质的自我,对自己的容貌、身材、风度与物质方面的认知。社会的自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角色、名誉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精神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智力、品德、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认知。记者的自我认知:是否有自信心。否处理好记者的多重角色关系。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会妨碍与采访对象的谈话。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揣摩记者对自己的看法。所提供的情况宣传出去将会对自己的威信地位以及人际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三)相互关系的认知:对于写批评,揭露性的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要处理好与批评单位的关系。虽然记者和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地位是对等、平等的,但是由于他们都有多重角色,所以面临不同的采访,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记者在同时召集若干采访对象时,必须事先了解他们的关系。记者还应该了解采访对象和他所在单位的关系。6.记者应该怎样缓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满足采访对象的心理需要。尽量选择采访对象心境稳定时采访,采访过程中让采访者保持一种稳定的心境。以巧妙的提问和提示物(如照片、录音)尽量调动采访对象完整的记忆。在交谈中配合和肯定采访对象,使其有表达欲望,并适时提问,使其表达流畅清晰。在形象、语言、表情、姿态上下功夫,增加采访对象对采访者的信任感。亲切自然、准确恰当的交流语言,是提取最佳采访效应的重要因素。对抗型对象:改变气氛,转化情绪谦虚型:迂回采访谢绝型:激将法紧张型:积极引导,转移环境反感型:自我完备7.传受者心理互动包括哪些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影响?大众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符合体,它包括体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种活动。新闻采访中,记者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采访对象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是传受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一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的一种人家交往的心理活动。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传受者的认知互动(心理互动的第一个阶段)浅层次的,中等层次的,深层次的互动(二)传受者的情感互动(心理互动的第二个阶段)有助于采访对象和记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是和采访对象形成良好心里互动并建立融洽关系的有效手段(三)传受者的人格互动(心理互动最重要的阶段)8.新闻敏感和记者人格的关系?答: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记者培养新闻敏感的动力和重要条件。记者怀着激情,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工作,不把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出来就寝食难安。记者就会不断地去思考、探求、创新。这样,记者培养新闻敏感就有了动力。人格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讲,它不仅直接影响新闻敏感程度的强弱,而且对记者所有的新闻素质都有制约作用。记者的人格制约着他反映客观现实的那个“有色镜头”,而该镜头又制约着他的新闻敏感的强弱。历史各个时期只要有所建树的新闻敏感之人都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中国新闻史上,各领一时风骚的记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瞿秋白、邹韬奋等都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们以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写出了很多叱咤风云的报道。如今改革的时代又造就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中青年记者,他们的新闻敏感具有新的高度、时代的特色。总之,记者的人格制约着新闻敏感水平的高低,记者新闻敏感的强弱也是记者人格的一个侧面,一种反映。9.版面设计与制作同新闻心理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版面设计与制作应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是编排人员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在报纸编排上的折射。新闻编辑在工作中要立足于群众,服务于受众的意识。反映受众愿望、兴趣,采用通俗易懂的报道的角度和方式。以受众为本的编排心理。编排实用性原则:减轻读者视觉疲劳,顺应读者心理,有利于读者思维;编排形式法则:注重比例、对称、均衡、空白和对比。排版的技巧:强势、区序、要闻版、色彩的作用。版面编排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追求完整性,追求深刻性,追求形象性。10.记者如何调动自己的正面情绪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调动正面情绪:积极状态、冷静心理、对信息的渴求、对公共利益的维护等。控制负面情绪:过分激动—冷处理,自我暗示,换位思考,学会自嘲。愤怒—尝试拖延发怒时间,分析发怒原因。内疚—自我解脱法。嫌恶—寻找角色法。恐惧—面对现实,保持进取态度。11.新闻工作者写作的时候应该注意考虑读者的哪些心理因素以及时应对?求新心理—先睹为快求短心理—一目了然求近心理—如邻在旁求真心理—博取心理(不虚假,即真实,不花哨,即平实)求深心理—解渴释疑求活心理—引人入胜(受众喜欢轻松活泼,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新闻)求证心理—发现真相(新闻要使受众感到可信:记者要努力于获知真实可靠的材料,使受众感到新闻中的内容是可以被证实的)求尊心理—获得尊重认同(用平等,商量,规劝,服务的态度写或充满人文精神)求美心理—心灵享受(结构美,真实美,朴素美,简洁美,语言美,描述美,节奏美)12.自己应该如何为采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片刻,见缝插针、见机行事。与采访对象平等相待,礼貌相处,做采访对象的“知音”。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寻找共识,主动告诉对方消除心理戒备。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调节采访。设置依托物。寻找沟通感情的共同点,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选择恰当的采访场所。13.采访对象的基本需要?需要的动机:私利满足动机(如广告宣传);情感满足动机(如情感诉说类);认识满足动机(如易中天);公益满足动机(如濮存昕)。需要的意识:需要记者支持他的事业,帮助他分忧解难;需要从记者方面了解信息和知识;对记者的信任感;稳定的心境,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论述题: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误区答:采访和报道中的越位现象内涵:即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态度、语言、行为方式及其行为等超越了自己身份和职责的传播现象。表现:“包青天”现象媒体进行“司法审判”媒体“打假”出现背景:体制转换期、交换期存在空白、死角地带,需要媒体起到一种社会连接、清道作用。出现原因: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地方政府缺少法制观念;少数司法部门未能尽责;老百姓打官司吃闭门羹等。避免措施:急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规范新闻媒体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的关系。采访报道中的“错位”现象内涵:是指记者的态度、语言、行为不自觉的和采访对象混为一谈,站在一起,模糊了二者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媒体报道对象发生经济关系时。采访中的“乱位”现象内涵:片面理解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在采访报道中过分注重主持人的个人意识,忽略或淡化了主持人作为媒介代言者和节目内容的体现者的应有作用。2.分析说明新闻记者面临的心理疾患心理创伤。形成原因:因为虚假报道而受到谴责;政治运动的牺牲者;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过多受到灾难画面的刺激;舆论不公的谴责。抑郁症。解决办法:树立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保护的意识;注意事后干预;求助于相关保护组织;选择恰当的办法进行自我保护,例如,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力法、精神升华法、幽默法、自我安慰法。3.新闻角色的和谐统一(具体举例具体分析)。答:新闻角色是在一定新闻传播活动的规范和约束内,和传受者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是构成大众传播群体和组织的基本要素。对公众而言是对相对特定身份、权利、义务的传者的新闻活动的行为期待。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相对稳定性、交叉复合型、行为差异性和冲突性。(一)新闻角色特征的多重性:基本角色:1角色的产生源于社会对信息传播的需要。2新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