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深度分析简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82期新聞深度分析簡訊通識教育中心編印~gec/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廿九日在在在在「「「「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中浮動的中浮動的中浮動的中浮動的「「「「台灣利益台灣利益台灣利益台灣利益」」」」柯朝欽柯朝欽柯朝欽柯朝欽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一一一一、、、、前言前言前言前言在最近的一連串新聞中,我們常看到「個別資本全球化佈局」的利益討論,常看到關於企業西進中國的種種「全球化佈局」美好前景,也常看到個別企業家為了全球化的佈局,每個都勇於羞辱與教育新政府,更常看到的是,剛下台的反對黨勇於穿梭於中國,挑戰戒急用忍的政策,批判新政府沒有全球化的視野。我們在種種全球化的討論中,唯一看不到的卻是──什麼是「台灣利益」。本文嘗試針對「全球化」提出一個說法,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來檢視目前台灣經濟轉型危機對台灣社會與公民權所可能形成的傷害。並嘗試挑戰目前由個別資本家與政治團體以及主流媒體所共同操作的「台式全球化論述」。本文認為,在葛蘭西意義下的台灣特定「歷史集團」(historicbloc)與「全球化論述」正形成一種「歷史偶合」(historicalarticulated),在個別利益的前提下,形成了台灣目前的「全球化論述」。就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而言,有兩種資本主義,一個是以生產力為主的「產業(工業)資本主義」,一個是以金融資本為主的「貨幣(金融)資本主義」。而後者才是全球化論述的真正主角。「產業資本主義」以跨國公司為主角,早在資本主義誕生萌芽的階段,他們已經是全球走透透了。但為了加強跨國公司的全球網路更穩固的利益,一直到20世紀八○年代興起了電腦通訊技術、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跨國公司終於催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貨幣資本主義」,在那裡24小時日夜交易著全球金融市場上的股票、期貨、匯率、債卷。而且,這種以貨幣為商品的資本主義,從英國到美國一脈相承,一般被說成為「英美式的資本主義」。今天,產業生產力良好的德國與日本,以及急速吸收跨國產業的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墨西哥、巴西等等,都在這種「英美式資本主義」的金融遊戲陰霾下鬱卒不前,有的受傷慘重(如東南亞金融風暴),有的莫名其妙地陷入苦境,像日本的泡沫經濟與金融轉型失敗。在這種全球化的過程中,所有的因素都對美國最有利,因而,目前的全球化論述我們可以說幾乎是美國霸權事業的顯現與登鋒。而「英美式的貨幣資本主義」可以說是目前處於最高層次的資本主義遊戲規則,因為它擁有:a)持續增長的巨額投資資本(單單美國的退休基金就擁有上千多億的美元,比許多國家幾年的國民生產毛額加起來都還要大);b)擁有無數經驗豐2富、資訊充足以及擁有無數研究人員與分析師的法人投資機構,他們不但手上握有足以毀國的貨幣,並且擁有巨細靡遺的即時全世界經濟資訊;c)影響全世界任一市場穩定的全球武力;d)全球為主掛勾的美元。因此,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有任何條件與美國一起玩這種「全球化」的「民族國家終結」的霸權遊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宣稱一個全球化的「無疆界自由市場」以及一個「歷史終結」的新世紀。也就在這基礎上,美國可以大力呼籲建立一個WTO的市場,美國也無懼於中國朝資本主義工業的全面發展。而一向以代工經濟為主的台灣經濟,目前除了MIT(madeinTaiwan)以外沒有任何世界品牌的台灣產業,究竟有什麼條件到處跟人家高喊「全球化的佈局」?並且以超出世界各國的巨量金額,全部「全球化佈局」在共產政權的中國大陸?台灣的資本家有什麼條件跟人家高喊「民族國家的終結」?並且最好的是終結自己的政府?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又令人深思的現象。雖然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以美國馬首是瞻,但所謂「全球化」的論述中,在台灣各歷史集團的有心操作運用下,我們終於看到上述的匪夷所思現象。大家早已熟悉「美國利益」,大家也都在估算中國開放改革的美好前景,但在全球化論述中,究竟「台灣利益」的願景是什麼卻無從計算起。本文嘗試就「全球化」做一介紹,並就「全球化的反面」(counterpart)做一可能的討論。二二二二、、、、早期的早期的早期的早期的「「「「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跨國公司跨國公司跨國公司跨國公司通常討論的全球化是指在過去20─25年中,巨大的跨國公司和龐大的資本匯合在一起穿越國界滲透到每一個地方。而且,這種全球化主要認為是電腦、計算機、通訊、快捷交通等技術發展的結果。一般認為,這些跨國公司已經變得如此巨大而有力,以至基本上超過了民族國家的力量,並獨立於國家之上。這種看法不是什麼新觀念。事實上,早在20年以前就有了,遠在1974年,RichardBarnet和RonaldE.Muller在他們的著作《全球通達:跨國公司的權勢》中已經說:「如果我們將1973年跨國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和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相比就會發現,通用汽車公司比瑞士、巴基斯坦和南非大;皇家荷蘭殼牌公司比伊朗、委內瑞拉和土耳其大;固特異輪胎公司比沙烏地阿拉伯大」[i]。不僅如此,作者還引用一家顧問公司1967年的報告警告道:「國家已經過時了:明天……它會在任何意義上都死亡」。國家力量的關鍵性作用,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在自然資源如石油等部門體現最明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之間為控制這一關鍵性工業的歷史性競爭,表現為一種國家力量的終極考驗,並以從事戰爭的能力來解決的。因而,諸如埃克森、Mobil、不列顛石油和殼牌公司的名字家喻戶曉,而Veba和Nippon煉油公司這兩個在德國和日本最大的全國公司則只有專家知道,這要歸功於美國和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石油是個突出的例子,但在公司爭奪市場或投資機會的每一個工業中,無論它是在墨西哥、泰國還是沙烏地阿拉伯,公司的國別將會是成功或失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埃克森、拜耳、豐田的銷售和投資遍及全球,它們的主要目標是為其股東賺錢,但這並不使其中每一個獨立於它的母國,它的總部和最大多數的股票擁有者仍是在其母國。理由是,今天如歷史上的以往時期一樣,國家的力量對尋求全球性銷售和投資的公司來說總是重要的。無論國家力量是否用以迫使其他國家減少公司出口或投資的障礙,都是這樣。因此對於跨國公司而言,民族國家3的力量仍是相當重要。不論對自己的母國基地,還是對於投資地的所在國。所以由一個或更多的本國公司控制如石油這樣的重要自然資源或如電腦這樣的關鍵技術是有利於本國政府的。這有很多理由,包括所產生的利潤給本國的股東,也包括由於控制資源所帶來的國家安全和獨立。例如,在最近,美國政府阻止了一家美國公司--大陸石油公司幫助發展伊朗的油田,而在這方面歐洲和日本的公司總能大聲抵制美國的壓力。讀者這裡可以想想台灣過去犧牲無數環境資源與國庫大力補助的石化業(以台塑為主體),假如整個搬移至敵對的中國大陸,那是何等的恐怖。三三三三、、、、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貨幣資本主義貨幣資本主義貨幣資本主義貨幣資本主義」」」」的興起的興起的興起的興起但是產業的跨國公司不是全球化的真正主角,它對民族國家的影響也沒大到可以宣稱民族國家的終結如此地步。目前真正引燃全球化風潮的是全球到處流竄的巨額全球資本,所謂的「虛擬貨幣」[ii]、以交易貨幣為主的貨幣、以貨幣為商品的「生息資本」,正是這種巨大的貨幣遊戲已經超越以生產力為主的跨國企業,佔據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頂端。而且,在跨國公司相對於國家的“規模”問題之外,重點還在一些趨勢,例如巨大的資本從像墨西哥這樣的國家迅速逃離,迫使國家屈服於跨國公司的意志;或公司從美國到香港又到墨西哥或海地的快速轉移。這些事實被用作例証來說明增長中的全球化,以及國家無力阻止全球化趨勢。戰後的經濟發展可大概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經濟增長強勢的早期,大約從1950-1973年,和相對慢增長或停滯的後期,大約從1973年至今。在六○年代後期,經濟增長的停滯力量開始出現。這裡面許多因素。早先的高利潤率開始減弱。更重要的是,沒有一種可以取代汽車、高速公路、建築投資群體的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技術革新。結果,七○年代和八○年代以金融投資和投機性交易巨大增長。在六○年代中期,銀行跨國貸款額僅為市場經濟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1%,到了八○年代中期這一比例達到了20%。到了九○年代,我們來看看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1989年4月交易所每日的營業額為5900億美元,到了1992年4月每日交易額飛漲到8200億美元。在1994年的4月則達到12300億美元,而且這還不包括貨幣期貨以及期權合約在內。而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統計,1993年全世界的生產總值大約為231000億美元,但該年年底尚未結算的有價證卷交易額估計已經超過600000億美元,也就是說,金融資本佔有了實際生產力產值的三倍,換句話說,金融經濟已經不在反應實際生產的實質經濟了。正如RichardBarne在他1994年的書中指出的:「全球金融網是一個不斷變幻的迷宮,那裡有貨幣買賣、全球証券、信用卡、歐元、日元交易、“出王牌”,以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用以重新包裝、倒賣貨幣的投機工具的新鮮花樣。這一網絡更象一連串賭博游戲機,而不再是以往單調灰色的銀行。一天24小時,成千上億的美元流過世界外匯交易市場……,這一巨大數字中不到10%和商品與服務貿易有任何聯系」[iii]。同時,雷根-柴契爾的時代取消控制(Deregulation)和私有化政策,伴隨著政府的稅收和支出的傾斜政策,使收入和財富向富有者急劇轉移。其結果削弱了商品和服務的真實需求。不僅如此,隨著冷戰的結束,八○年代美國經濟的主要支柱,--軍事支出--不再有合法性;美國與主要先進國都不再軍事支出,也不再實施防堵共產思想擴散的福利制度,以美國為主的國家開始在政策上縮減福利支出,以及保有經濟競爭力為名的不加稅的政策。讓有錢4者更有錢,金錢遊戲的規則更多更自由,國家根本抽不到這些有錢人的稅。最後,在繁榮期結束時資本的過度積累(其另一面是消費不足)意味著加劇競爭,從而給謀取利潤帶來壓力。這反過來又促使公司進行海外擴張,從而增強了金融投資和投機。也就是這些變化促使了1973以後時代電腦、計算機、通訊、運輸等領域的技術提高,因而這些經濟變化是諸技術提高的原因與推力。而不是電子通訊的技術發達導致全球化。四四四四、、、、全球化與美國的利益全球化與美國的利益全球化與美國的利益全球化與美國的利益────────崩解的國際貨幣體系崩解的國際貨幣體系崩解的國際貨幣體系崩解的國際貨幣體系一但我們認知道全球化的真正主角是由高科技為基礎所興起的大量金融資本的快速轉移的投資遊戲後。我們就可以認知到這種「英美式的資本主義」遊戲規則是相當不同於著重生產力的「日式資本主義」與注重社會福利的「歐式資本主義」(所謂的萊茵模式)的。我們也就可以看到產業資本主義運作良好的德國與日本如何苦於這種美國的霸權遊戲規則了。美國怎樣進行貨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遊戲規則?現在我們來看看由美國所推動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怎樣介入全球化過程。這兩個機構都是在1944年布列頓森林體系會議上誕生,所以我們將看到這反映了那時居世界壓倒性優勢力量--美國的利益。美國認為,在大蕭條中,她受到了其競爭對手對其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內的貨幣、貿易、資本進行防御性管制的損害。因而,美國希望戰後時代建立在傳統的“門戶開放”政策基礎上取消所有國際貨幣流動的限制,以便為貿易和投資創造最大的機會。為達到這一目標,就想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一對雙胞胎機構,它們分工不同,互相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原本是確保在經濟衰退期,各國不再像三○年代那樣,用「以鄰為壑」的政策解決自己的問題--比如說,通過匯率和貿易限制以及貨幣的競爭性貶值以提高出口,削減進口。因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目標是,當一國面臨外部收支平衡困難時,用降低工資或政府支出來減少生產費用,而不再採用會給其他國家帶來負面影響的辦法,如匯率控制或貨幣貶值。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